《插旗攻城市》——麥可摩爾代替美國來侵略你

573
2016-09-18
  • 洪健倫

從中文片名來看,我們或許很難一時推測麥可摩爾的新片《插旗攻城市》到底是一部什麼樣的紀錄片,英文片名「Where to Invade Next」(接下來入侵哪兒?) 或許直白的多,也更直接傳達了這位美國佬的諷刺幽默。

美國政府以維護正義、自由的「反恐戰爭」之名,多次出兵阿拉伯半島,打擊「恐怖組織」(有越來越多報導指出這些失控的組織原先正是由美國情報單位栽培、支持,用以制衡該國政權)鞏固美國在全球市場的利益,確保該國重要資源的運用與交易上,美國人少不了一杯羹,甚至整碗捧走。但當中東戰事看似暫時來到比較緩和的階段,麥可摩爾的新片也從這個時間點出發,帶著星條旗前往歐洲大陸,「好心」地幫美國物色歐洲各國的潛力資源,準備「代替美國來侵略你」。

於是乎,六年沒有執導紀錄片的他,去到了義大利、法國、芬蘭、挪威、德國、葡萄牙﹑斯洛維尼亞等國,「攻佔」了這些國家在勞工、飲食、人權、教育、藥物管制等領域的傑出政策。與其說是攻佔,更確切的用語其實是取經,只是他總喜歡在每一段訪問結束之後,把美國國旗在人家地盤上一插,宣告「我現在正式佔領貴國的某某政策。」好不違背祖國精神。但更妙的是,這些被他侵略的人們多半都會告訴他,他們這些政策的想法,大多來自於美國。

《插旗攻城市》像也不像麥可摩爾之前的紀錄片。相似之處在於他的型式與口吻,麥可摩爾依然現身在鏡頭前,帶觀眾前往各個事件、當事人現場,並且由他見證一切,再用他刻意誇張的諷刺口吻,對照事實本身不合理之處,例如他在2007年探討美國健保制度的《健保真要命》(Sicko),便化身為劉姥姥前往法國、古巴等地瞭解當地的醫療保險制度,並且再三地用「OMG!你們怎麼這麼好!」這樣的反應來凸顯這些國家保險制度上的先進與負責,同時對照美國做為世界強國在制度上的落後。另一方面,《插旗攻城市》沒有像《健保真要命》以及其他紀錄片那樣明確而聚焦的訴求、控訴核心,例如《健保真要命》在考察他國作法之餘,也揭露美國重要的制度問題與案例,而這些揭弊與調查,也是麥可摩爾讓人津津樂道的強項。

少了一眼即可辨認的訴求核心,使得《插旗攻城市》看似像一部極具娛樂效果的綜藝錦集——並非我不喜歡這部作品,我在觀影時確實也被這位永遠的憤青逗的樂不可支,他所引介的這些教育、人權、飲食管理的新觀念,也都非常適合台灣社會參考——但當我們必須嚴肅地從一部紀實電影的標準來看《插旗攻城市》這部報導式紀錄片時,不可否認的,麥可摩爾改用類似德國紀錄片導演尼克馮格拉索(Niko von Glasow)2013 年記錄多位身障運動員的《沒問題運動會》(My Way to Olympia)那樣的報導模式,這部紀錄片確實少了一些力道。但又有沒有可能是這位年過六十的紀錄片導演想要吸引更多網路世代年輕觀眾的策略?

如果說《沒問題運動會》探訪多位擅長項目各不相同的運動員,透過柔性的訴求讓觀眾看到身體上的障礙並不能阻礙任何身障人士實踐自我。採訪對象一樣看似分散的《插旗攻城市》是否也有一個柔性訴求核心?當許多學者專家在受訪的結尾談到他們採用的概念從何而來,他們總是指出這些構想多半來自美國最先進的相關研究。只是這些證實有效的概念,卻始終沒有運用在美國的社會治理之中(例如人道管理的監獄、免費的大學教育、毒品使用者除罪化等新構想)。或許透過讓觀眾知道這些概念大多源自美國,麥可摩爾除了諷刺美國社會制度過於保守落後、甚至怠惰(例如中學的校園餐廳),他似乎仍對於自己的國家抱有一線希望,藉由「佔領」這些源自美國在海外落實的新構想,刺激這個受新自由主義與保守基督教價值觀主宰的美國社會,促成一個人人更有尊嚴的社會。

美國社會當下並非沒有極具爭議的議題,槍枝管制不當(《科倫拜校園事件》不斷重演)、警察針對非裔族群用槍過當,相信嫉惡如仇的麥可摩爾絕對不可能忽視,但透過現在正在進行中的美國總統大選,我們可以發現美國社會的是非善惡價值觀正受到嚴峻的考驗挑戰,立場開明的現任總統歐巴馬在推動多向改革政策上也處處掣肘,或許這樣的社會氛圍,以及總統大選角逐的敏感時機,也多少影響了麥可摩爾的批判角度,採取較柔性的倡議。但是麥可摩爾也很悲觀的預測共和黨候選人唐納川普必定將會在今年 11 月當選下一任美國總統(但他也非常希望這次他的預測失準),就算希拉蕊成功擊敗川普,她過去支持出兵伊拉克的立場也讓麥可摩爾對她大失所望(儘管如此,他仍表明自己還是非常喜歡這位政治人物)。不論未來是誰當選了下一任美國總統,或許我們曾經熟悉的那個永遠的憤青還會重出江湖。

洪健倫

1984 年生於台中,現任台北電影節選片人、台灣影評人協會成員。碩班時曾經是中央大學英文系電影研究室多年的班底兼飯友。曾任《放映週報》主編、中央社文化組電影線記者。著迷於影像的非語言魅力,持續在電影中尋覓另一種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