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DF】《正義難伸》:證詞・重演・與弒警死囚的清白

555
2016-05-04

《正義難伸》(The Thin Blue Line,1988)聚焦於1976年美國達拉斯市發生的一起警察槍殺案。在偵辦結束11年後,整部紀錄片以當事人的訪談、二手證據等資料,重新揭起當年疑點重重的偵辦過程。

本片導演埃洛莫里斯(Errol Morris)在拍攝本片之前,已經拍攝過兩部頗受好評的紀錄片,但礙於新計畫的成本,他先投入了一個神秘的新工作——在紐約當私家偵探賺錢。六年後,莫里斯反而藉著他在私家偵探所觀察、學習到的新技巧,他拍出了一部引人入勝「偵探式」的紀錄片。

起初導演打算以達拉斯市的精神病學專家James Grigson為主角,此人素有「死亡醫生」之稱,眾多死刑犯就是在他的「診斷」下被送上死刑臺,因為按照這位醫生的觀察與推論,這些人可能再次犯案。莫里斯在一次搜集資料工作中,訪問到了本片主角Randall Adams,Adams理所當然的向前來訪談的導演喊冤,一開始莫里斯絲毫不受動搖,「哪個受刑人不說自己是無辜的呢?」

直到他訪問到了本片的另外一位主角David Harris,他才開始漸漸懷疑,是不是真的有冤案發生,而這部《正義難伸》也因此而誕生。

無標題

在80年代尾端,《正義難伸》的出現改變了紀錄片主角Adams的人生,在眾多以「真實」著稱的紀錄片中,Errol Morris以及具風格化的手法拍攝整起案件,電影開場伴隨著Philp Glass冷冽懸疑的配樂,導演分別引用兩位男主角現身說法,敘述1976年12月22號當晚所發生的事情。

隨著劇情的發展,導演使用著各方的「二手資訊」搖身一變,成為如假似真的影像,開場即刻出現的槍擊案影像、當年報紙所刊登的照片、文字的特寫,大膽模擬的假設皆令觀眾更投入整起案件之中,藉著這個特別的手法,導演幾乎把這紀錄片拍成了一部懸疑的劇情片。

紀錄片中多次出現槍擊案當晚的影像模擬,隨著說詞的更動,重演的內容也跟著或些微、或大幅度的調整,舉凡當天晚上事件所有的流程,每次影像的倒帶重播都出現了改變(例如:犯案者蓬鬆的髮型、車款的顏色、車牌、車尾燈的造型、飛出去的奶昔。)導演似乎用著這種手法,讓觀眾發現證據的不可靠性且諷刺著警方不合理的說詞。

紀錄片的編排手法更是充滿巧思,導演並沒有一開始就告訴大家誰是沒罪的,而是交由觀眾自行判斷,一正一反的證據總是穿插於劇情之中,警察證詞後換律師辯護、律師辯護出現新證人作證、新證人出現後就有人跳出來說他們作偽證,這種一層又一層的推論,使得觀眾漸漸地被導演說服,撥開了掩蓋真相的迷霧。

無標題

導演在這紀錄片中挑戰的,不僅是一樁司法懸案,更是藉著拍攝的手法,向觀眾敘說了一場真實版的羅生門,各方人馬因為各自的利益而各說各話,相同的證據在不同位階的人看來,有著完全相反的解讀,劇中最有趣的並不只是正反雙方交手的過程,更是包含在其中詭譎的人性。

達拉斯警方迫於殺警案與聖誕節前破案的雙重壓力,急切地認定Adams就是兇手,以此為前提下不管收到什麼樣的證據,他們都結果論的認為兇手就是Adam,儘管證據是多麽的薄弱、可疑,Harris是如此的充滿嫌疑,卻可以成為整起案件的關鍵證人,其中的荒謬與暗藏的刻板印象只怕是令人難以直視。

回到整起案件,《正義難伸》藉著一連串的訪談與證據展現,間接的揭開了警察與檢察官界的黑幕,這為無辜的Adams重頭至尾幾乎沒有犯什麼錯,卻在一連串的巧合與歧視中身陷牢籠不得脫身,法律真的是公平的嗎?紀錄片尾端導演特別以作偽證的幾為人證出來發言,法律本身就是不公平的。

無標題

這部紀錄片可以這麼迷人,除了編排、拍攝手法的精心設計,更是導演竟然能請到當年的正反雙方人馬,於影中現身說法重現真實,其中唯一沒有登場的Doug Mulder 正巧是這部片英文片名的靈感來由,作為當時整起案件的公訴人,在某次的結論中他以「thin blue line」1來稱呼警察,這句話的主要意思為,警察為人民付出許多,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回應,導演巧妙地以這句話來當作片名,其中代表的意義不言自明,警察的確值得獲得尊重,但這並不代表兇手,就該有某個無辜的人來承擔。

有的時候多數人深信不疑的事物中,暗藏了無盡應該被討論、質疑的真相與假像。

(1989年,此片上映後隔年,Randall Adams終於受到平反被釋,而David Harris因影中後半段證據明確的殺人事實,在2004被執行死刑。)


1. ‭ 這句話是來自Rudyard Kipling詩作中〈Tommy〉的歌詞裡,其中以「thin red line」這句話來形容英國的士兵他們沒有收到應得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