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年》:愛情本質的細膩質問

541
2016-01-15

愛情是可以比較的嗎?要如何證明愛情的絕對呢?這樣的疑問,來自英國導演安德魯海格(Andrew Haigh)的作品《45年》(45 Years)。劇情圍繞在一對老夫妻上,即將慶祝婚姻走入45周年之際,男主角意外收到了來自德國的信件,信上說明過去的戀人在摔落山谷後,屍體終於被找到了。難掩心中對過去的懷念與喜悅,他主動蒐集更多當地資訊,甚至要親自過去一趟;此時,女主角發現這份婚姻似乎並不如她所想像的美好,好似自己並非丈夫的真愛,於是,出於恐懼與懷疑,她開始試圖抵抗,用盡手段只為證明這份愛情的堅貞。

作為安德魯海格的第3部劇情長片,接續前作《愛在週末邂逅時》(Weekend,2011)中乾淨俐落的場面調度,以及對人際情感的追問,《45年》一如往常地有著高質量的劇本及精準、高度風格化的畫面,不必有花俏的鏡頭運動,也能精準地捕捉影像裡流動的情感與權力的擴張。同時,找來夏綠蒂蘭普琳(Charlotte Rampling)、湯姆寇特內(Tom Courtenay)擔綱主角,亦是這部電影能夠成功的重要原因。夏綠蒂在她五十年的演員生涯裡,曾參與多部電影、短片及電視劇的演出,長年累積的演技終於在《45年》裡得到突破,撐起故事中重要的心理轉折。而曾在大衛連導演的經典作品《齊瓦哥醫生》中嶄頭露角的湯姆寇特內,亦是資深級的男演員,在片中飾演一心嚮往舊情人的丈夫,在片中有多次僅用聲音的語調變化,便得以表現內在心境的轉變。兩位演員熟練地使用眼神、五官及細緻的肢體動作,就扎實地演出角色內心的恐懼,在柏林雙雙拿下影帝影后也實至名歸。

安德魯海格習慣從日常出發,在穩定發展的關係裡,放入一點心理層面的轉折,如前兩部作品討論的同志愛情,在生活與承諾的挑戰下,關係如何變化。《45年》聚焦於婚姻關係,在看似穩定的關係中,用丈夫過去的愛情,回頭審問當初的承諾。穩定的婚姻關係一向被視作愛情堅定的證明,但丈夫對舊情人的執著卻讓女主角感到恐懼,進而面臨這份關係的認同危機。到底自己是不是被丈夫所愛著?當長久的婚姻關係也無法回答時,這個問題開始浮出水面。因此,她從找尋關係的源頭開始,冀望能用過去的照片拼湊出兩人相愛的歷史,同時也釐清自己在愛情裡的角色,例如看似隨意地詢問舊情人的髮色時,其實反映著自己只是替代品的恐懼。但她最難以面對的,是自己即便有了長久的婚姻,卻無法抹去丈夫對舊情人的依戀。也就是說,這部電影試圖將現實裡婚姻的複雜樣貌呈現在影像上,提出了不同於「相愛就會結婚,結婚就是相愛」的理想規範,導演將人的歷史與抉擇放入愛情與婚姻間的空白,漸漸扭曲了絕對的愛情關係。

在技術上,為了塑造這份愛情的穩定印象,劇本用了不斷反覆的日常生活、多次與老友的聚會等橋段,準確地模仿出老夫老妻的晚年生活。而導演也設計了幾顆別具特色的鏡頭,透過框裡/外的差別,突顯著兩人關係中主導權的流動。例如在電影前段,畫面裡兩夫妻總是一同出現,形影不離;但在妻子得知丈夫有舊情人的下顆鏡頭中,她回到家中與丈夫對話,這時兩人雖在同一空間,丈夫的身體卻被牆所完全遮擋,像是從鏡頭裡完全消失ㄧ般,在畫面的一邊形成巨大空缺。另一顆則是丈夫半夜到閣樓尋找舊情人的照片時,妻子在樓梯旁要求他放棄,鏡頭裡的女主角無力地往上看,像是受景框外的權力所操控,角色雖處畫面中心卻毫無主動權,情緒完全受制於丈夫的行為,正表現出她無力獨佔愛情時的脆弱。除了上述調度外,劇情裡隱隱透露著幾個政治上的關鍵字:丈夫曾帶著舊情人逃離「納粹」、友人在聊天裡戲謔地稱自己是過時的「法西斯」。兩種標籤透露出強烈的政治傾向,即周遭親友對權力壟斷的不齒。但女主角在過程中卻是不斷抵抗丈夫初戀的幽靈,用盡力氣想要獨占這份關係。這不正是權力的壟斷?透過細微的台詞、隱晦的調度,《45 年》破格地將自由與壟斷帶入人際關係的範疇,將愛情的絕對與權力的壟斷連結起來,精準地思索著日常裡,最難以啟齒的矛盾。

舊情人的屍體因全球暖化才重見天日;但兩人經營了四十五年的婚姻,卻用不到七天便分崩離析。在男主角心裡的答案,究竟是共寢四十五年的甜蜜,還是四十五年前無力挽回的愛情。又,現在的愛情該如何與過去的相互理解?《45年》所提出的,不僅是婚姻關係的界線,更是愛情裡最難解的、最揪心的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