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游牧影展的篇篇錦繡 《維倫加》、《保全員之死》、《血吧!》
侯迪葛(Rodigue)或侯馬葛(Rommague)?沒確切記住他的法文名字,倒是忘不了他流利的法語帶有濃濃的口音,非洲人講法國話就像新加坡人講英語,可以講得又快又順卻又是很不正統的巴黎法語或牛津腔英語。
記得他抱著、背著體型龐大的黑猩猩寶寶,人與動物間那信任、那友誼、那深情,宛如家人般,剛好跟2015年4月23日台灣報紙之落單的稀有鳥類西伯利亞白鶴與台灣金山老農黃正俊在蓮藕水田的情景遙相呼應。
起先以為是法國殖民地,原來是比利時的屬地剛果。片名《維倫加》(Virunga)是剛果邊境的維倫加國家公園。這位法語流利的非洲黑種男人昔往軍旅生涯非他志趣,逃兵的下一處是投身國家公園衛生態保育效力。剛果烽火連年,人類戰爭既禍延子雖又波及動物。公園的主管是講法語而英語也在行的比利時年輕男人艾馬虐・德・墨哈德(Emmanuel de Morade),跟侯迪葛(或侯馬葛?)為保護動物盡心盡力。就像軍警不得擅入校園與教會那般,他們跟公園的同事們堅持原則,抵制軍人與財團闖進國家公園破壞自然生態傷害動物。擁兵自重的反抗軍不吃這套,貪婪的財團也強渡關山。英國財團SOCO公司就明偷暗搶,雙管齊下,硬闖維倫加採礦、挖掘石油!還雇用了一位法國男人主導工程。國家公園這邊,遇上一位理想主義的法國(或比利時?)女記者滲透到對方陣營蒐證(日後公諸於世)。為了動物全也為了保護公園,兩位男主角(一位非洲黑人、一位比利時白人)隨時可能喪生殉職(死於奸商或叛軍槍下),事實上他們已經有些同事為此犧牲生命了。
一部可敬可貴的紀錄片,居然涉及諜對諜的明爭暗鬥,既驚悚引人入勝,又教人不勝唏噓。且看大象遭砍頭棄屍,只因為人類貪婪盜取象牙,或是為了偷取黑猩猩寶寶不惜殺害黑猩猩父母免得礙手礙腳,人類有多殘酷多賤,由此可見。奧蘭多・馮・安錫德爾(Orlando von Einsiedel)導演的《維倫加》2014年出品。英國財團與法國雇員的賤,由英國男導演,法國女記者來揭發,不為同胞護短,風骨媲美法國的沙特、雷奈、高達、與英國的羅素!
每個樂團的演唱會都可能遇到樂迷衝上台(以及被趕下台)的現象。唯獨(?)美國的「Lamb of God」2010年在捷克布拉格演唱時,發生20歲捷克男孩丹尼爾・諾瑟克衝上台被主唱蘭迪・布萊德(Randy Blythe)推下台而造成腦死喪生的慘劇。蘭迪惹來牢獄之災與法律訴訟。美國導演唐・阿爾格特(Don Argott)原本要拍攝這個樂團的搖滾樂紀錄片,遇上這件喧賓奪主的波折,於是你我看到的是現在的這部《Lamb of God:燃燒殆盡》(Lamb of God: As the Palace Burn)。
我不免要替主唱蘭迪著想:「每個樂團都會碰上的事,為什麼只有我這麼倒楣?搞出人命……」片中蘭迪一方面維護自己權益(從現場錄影帶畫面,究竟是主唱或是保全人員把丹尼爾推下去?被推下去的是丹尼爾或別人?丹尼爾是其他因素死的?都似有疑點),一方面不免哀思畢竟有人為了聽他演唱而賠上年輕的生命。你我可以體諒蘭迪的兩難處境。但是你我也不妨質疑,這部紀錄片是為這個樂團拍攝的,對於這件逝世否可能有所偏袒?
美國導演傑森・懷斯(Jason Wise)2013年的紀錄片《侍酒師》(Somm)讓你我大開眼界。文案告訴你我,「侍酒師」(Master Sommelier)必須「具備葡萄酒產區、品種、年份、甜度等千百種之事,還得根據時間、場合、溫度、餐點等搭配出最完美的餐酒組合」。想要成為侍酒師,要「通過數千小時的品嚐與實踐」。
片中,你我看到聚焦其中四位奮力爭取考上侍酒師認定執照的年輕男孩。考試分兩類,一是必須熟記許多理論(恰似喜歡運動、不愛讀書的男孩考上大學體育系發現還要讀許多累死人的理論書籍方知上了賊船),一是「盲測」(讓考生試喝幾種酒,由氣味、口感來辨識酒的產區、品種、年份…)。於是,你我看到在他們考試之前那段日子,必須天天品嚐好多種酒,最特別的是既用嗅覺,又用味覺,但是酒只在口中逗留而不吞嚥,隨後吐掉。為什麼?想必你我猜也猜的到,每一種都喝下去豈不醉醺昏死?
所以我向2015年遊牧影展策展人David請教:如果有酒鬼心術不正也去報名,好讓他在考試前的這幾天,喝下這麼多種可能昂貴的酒怎麼防堵他?David跟我都猜測報名費一定很貴,方才遏止心術不正的傢伙參與……
「2014年高雄拍」佳作迭出,其中那部《保全員之死》不但在37屆金穗獎大放異彩,又受到2015年遊牧影展的肯定。開場是「台視」女記者張宇播報新聞,「警方發係死者在facebook留下想要輕聲訊息,從大樓頂樓一躍而下,不幸身亡」。隨後映現片名。然後是(高樓頂樓俯攝的)陳屍地面景象,尤其是一塊塊地磚的「多框格」非常強烈鮮明。這個構圖顯然最具特色,成為本片最有代表性,最常用的劇照。
小港新城社區住戶年輕男子李弘(李弘飾演)在輕佻音樂聲中,在紅紅紫紫背景燈光中受訪,過程中插入大樓監視器16格不同的各種畫面,分割成16個長方形錄相,16個「框格」!李弘說到:「他(死者)找我抽菸,我要趕時間,我就先走了。」有說有笑,毫無哀思。看似平淡無奇的日常瑣事憶述,你我直到本片收場方才恍然大悟,其中藏了「伏筆」,關於「抽菸」!
李弘說到:「回去怎麼發現他倒在那邊……」另一位住戶是中年外籍配偶林翠媛隔著「多框格」柵欄答客問。大樓保全組長(陳彥齊飾演)亮相時是背對鏡頭在背景位置,他面對的是巨大的長方形(框格!)的信箱區,區內分成每列六個小長方形(又是框格!),上下有七到八列信箱。他走一小段路,背景是左右短而上下長的兩個常分行框格:門框與春聯。
圖:《保全員之死》劇照。(資料照片)
保全組長在長方形桌邊,桌上有長方形告示牌(巡邏中,請稍後)。他上屋頂,門外白牆由多線條構成,分割成許多小長方形,還在屋頂拿鑰匙說到如果這道門關著,由內部可以用手推開,從門外屋頂必須用鑰匙才能打開進去。「鑰匙」,又是呼應本片收場的「伏筆」。片名取材陳彥齊的原創故事,程偉豪編劇、導演。多框格的構圖,使得本片流露風格化的情趣,常埋「伏筆」,使得既不住細節的觀眾在看第二變時,驚嘆雋永非凡!框格,不僅是視覺的(片中多家電視台對死者各有不同揣測、解讀,甚至各台唇槍舌戰,活像框格中的電視界框格打框格的格鬥),也可以是精神上或思想上的自我侷限,譬如對死者是異性戀?是同性戀?是處男?是失戀?是事業(去當法國的外籍兵團傭兵)受挫?是自殺?是…。各有各的狹隘不足之處。
死者的哥哥(徐志銘飾演)憶述弟弟幼年父親工作忙碌,都是哥哥幫弟弟洗澡,如今哥哥從弟弟身上一顆痣就能判定死者確是弟弟。這番話媒體與民眾平常心聽了進去。可是往後這位、那未受訪人的訪談錯綜複雜拼湊出死者從未帶女友,反而是帶男孩到租的房屋(哥哥與女房東陳和美都如是說),以及死者早先學生時代六位男孩同住一室的肌肉男崇拜,死者看男男同性A片也會陰莖勃起…居然衍生出死者年幼被哥哥「性侵害」疑心生暗鬼的結論。
《保全員之死》用了奧森・威爾斯1942年電影《大國民》的拼圖方式,經由死者交往過的這人、那人,各知各說片面而逐漸拼湊出死者的完整樣貌。差別是,跟《大國民》背道而馳,擺脫了《大國民》的綁架,越拼越離譜,巧妙諷刺了每個片面都是真的素材卻形塑錯的結論。
本片還用了威廉・惠勒1962年電影《雙姝怨》的謠言可怕論(奧黛麗・赫本與莎莉・麥克琳扮演的兩位女教師懷著夢想開設一間女校,有位女童受罰懷恨在心而造謠兩位女教師有曖昧,謠言越傳越大越廣,造成校毀人亡的悲劇),連死者的哥哥都被當成了人魔。
呂格進扮演跳樓身亡的保全人員呂格進,這位年輕男演員在片中或耍酷耍帥,或半裸,或英挺,或女裝,或打手槍,年輕男子的各種可能性他在片中都經歷了。戴子翔扮演呂格靜的大學男同學戴子翔,一舉手一投足都很sissy卻神采自若,怡然自得,冰肌玉膚的細緻皮膚,人間少有。李弘背景的紫紫紅紅豔色光影,對比了保全組長衣著制服的灰藍或白牆的素淨。陳克勤的攝影、張瑋茹的美術、林凱伯的剪輯、小眼先森的配樂,都是一時之選。主角吸煙導致死亡,台灣的董氏基金會應該力挺本片才是!
在雷奈的《廣島之戀》、費里尼的《羅馬》之後,台灣也有了一部傑出的「假紀錄片」《保全員之死》(連法醫高大成與多位電視記者都客串扮演自己!)
楊德昌1983年傑作《海灘的一天》「倒敘」中還有「倒敘」,張艾嘉、胡茵夢、左鳴翔扮演的三位主角各有各的憶述。這次游牧影展中,應政儒的《犧牲之旅》的主角(廖佑慶是演)虛構的小說主角(薛宇庭是演)在想像著一個景觀,則是「虛構」中還有「虛構」。
它可以畫出千變萬化;它可以洋溢才華;它可以實現想像力朵朵生花;它可以剝光你的衣褲讓你一絲不掛;它可以刺你的臉、割你的猴、戳你的心,讓你遍體鱗傷,讓你的血到處濺灑。他那麼尖,那麼銳、那麼犀利,sex與暴力都被它管轄。它,就是一枝筆。文人的筆比劍客的刀更可怕。寧偉程1分鐘片長的動畫,不言不語,勝過千言萬語;短篇格局遠勝任何劇情長片,是謝文明動畫《享樂花園》之後,台灣最卓越的奇葩。片名《血吧!》是「寫吧!」的諧音。寧偉程式劇情短片《潮聲》與《柳川之女》台灣才子林泰洲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