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子收成時》:用幽默傳達生命可貴
有別於一般勾勒宏大歷史格局,或是龐大戰爭場面的反戰議題電影,東歐愛沙尼亞與喬治亞共和國跨國合作,並入圍今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電影《橘子收成時》(Tangerine),難得地以小品格局卻幽默又深入淺出的方式,讓觀眾輕鬆瞭解戰爭和仇恨的盲目與殘酷,以及個人與生命的無價尊嚴。
故事背景設在東歐小國阿布哈茲共和國宣佈獨立時,該國人民與反對其獨立的喬治亞人之間的戰爭,而本片的片名也是本著這場戰爭的名稱「柑橘戰爭」而命名。老木匠伊沃是在該地區果園工作的愛沙尼亞人,不像其他的同鄉紛紛在戰火的威脅下回到祖國,他選擇和朋友死守柑橘果園,有天他在果園前方救起兩位不同陣營的年輕軍人,一位是信奉回教的車臣傭兵,一位是年輕的喬治雅軍人。兩人被伊沃從鬼門關前撿回一命,卻得和敵人待在同一個屋簷下,彼此戶看不順眼,維繫這間屋子的安寧就得靠伊沃的智慧。
不論是戰爭或是現代社會下的企業管理,當國族仇恨或企業以利益凌駕一切,個人和生命的價值很容易就被化約成一個集合單位下的一個數字、一個棋子。而重新凸顯個人價值的方式,就需要透過人與人的相互理解,以及因為理解進而產生的認同與情感。當個人尊嚴與價值被凸顯,仇恨與殺戮也就相形野蠻而荒謬。而《橘子收成時》就是透過這樣的策略,傳達其反戰的人道精神,並且在以四個主要演員撐起全片的框架下達到可以清楚明瞭的傳達目的,編劇的功力值得肯定。
但為了傳達這樣的人道精神,《橘子收成時》在論述上也有所取捨。本片編導扎扎烏魯沙哲(Zaza Urushadze )選擇凸顯殺戮的荒謬與強調生命價值的崇高,錯綜複雜的國族議題與種族仇恨則被當作故事點到為止的背景(但也可能是因為導演將主要的觀眾設定為當地的社會大眾,所以省去國族脈絡的交代),但以人為主的普世價值也比較容易獲取其他地區觀眾的認同。加上工整的三幕劇架構讓敘事保持流暢,而在一些危機時刻,導演也用幽默的情節設計化解危機,也讓本片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而本片的幽默觀點也讓人想到《三不管地帶》、《樂隊來訪時》以主角間幽默的對話與互動化解衝突與誤解的手法。但是也不能否認,對於國族議題的割捨,也讓本片少了更深入回顧 1990 年代戰時歷史的機會,在文化意涵上也削弱了本片的份量。
但換個方向想,這樣人與人之間的理解與認同,以及對生命價值的尊重,其實是凌駕任何種族、宗教分野的基本要素,若是能將這樣的精神用更有趣的方式傳達給更多的觀眾,便已在更多人心中埋下和平的種子,也為不同族群間的互相理解開啟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