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羅馬的似水年華──《絕美之城》

458
2014-05-12

人生如一場夢,都是往死亡走去的一趟旅行。好似一座城市的興衰,經過戰火摧殘、歷史與政權更迭,有些文明就此終結,有些則超脫存亡,繼續璀璨。從世界史看羅馬,這座城是所謂的「永恆之城」,歷史、宗教與藝術匯集,今日的羅馬,觀光進駐,如同影片開頭所遇見的第一個死亡,死者為一位日本(異地)觀光客,暗喻著觀光帶給這個古城的究竟是希望還是絕望?

浮生若夢,為歡幾何。義大利人的享樂主義在影片中顯而易見,流連一個個喧嘩的派對、盛宴中,卻在華麗的外表下,看見了主角傑普(托尼瑟維洛飾)即使人生已走到暮年,內心仍存在著深層的空虛與寂寞。也從中看見中上階層,那狂歡場合的華而不實與自以為是的空洞對話。華美的形式重於劇情敘事,透過主角的意識流行進,讓過去與現在不斷跳接,虛/實之間不斷來回,每當遇見水的意象,主角就進入回憶的片段,點示著回望人生,年華似水。

全人類無法抵抗時間,也許皮肉可以透過肉毒桿菌等技術做修補,但我們還是隨之推移,何能不朽?也許藝術是一個答案。電影是八大藝術中其中一類,而此部電影做為一個舞台,將其他藝術項目都容納於其中:從古典中世紀的名畫雕塑,再到當代藝術如行為藝術家瑪莉娜(Marina Abramović)的作品(阿匹亞古道上裸女的演出)、Jackson Pollock 的行動繪畫(小女孩潑灑作畫)、謝德慶的行為表演(一位青年藝術家以每日的自拍照做為作品);文學與戲劇則分別表現在身為作家的主角與編劇家朋友的身分上;音樂與舞蹈則融在背景當中;建築見證歷史,也代表歷史,傑普家旁的羅馬競技場或是巴洛克式風格的庭園,像是紀念碑似的矗立在整部電影中。

當中出現許多女性,似過客地圍繞傑普,卻也是他生命中的重要他者。前半段中紙醉金迷的鋪陳下,女性被物化與矮化,流連在傑普身旁的派對女郎、脫衣舞孃與家中的女僕,又或者上司編輯被侏儒化,可以看做男性中心主義為主導;但到了後半段,死亡的儀式過後,出現了兩個神聖化與謬斯化的女性,一個是美夢中港灣邊的初戀女友,一個是瑪麗亞修女。攀爬在階梯上的她,像在走完人生的最後道路,走向死亡,而終點的神像暗示著宗教與信仰成為最後依歸。

「不管如何追尋絕美,其實它就在根本」。傑普其實可以看做羅馬城的化身,終其一身在追求美,但無奈人擺脫不了生死,羅馬還是可以繼續敘寫他的歷史,在結尾後是一段去主角的河上觀看羅馬城的影片,將主體還給城市,人類文明不斷輪迴,但這座孕育美的城市仍會靜靜坐立在這,看時間之流繼續走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