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瑪的抉擇》––當愛情與友誼被高牆阻隔

458
2014-05-12

出生於以色列的巴勒斯坦裔導演哈尼阿布阿薩德(Hany Abu-Assad),過去曾以描寫巴勒斯坦自殺炸彈客的《天堂此時》(Paradise Now,2005)獲得金球獎最佳外語片,並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這次的新作《奧瑪的抉擇》(Omar,2013)同樣將故事聚焦以巴衝突,導演參考朋友曾經受到監禁、遭政府以戀愛作為要脅的真實故事作為架構,將2002年起佇立於以色列境內的水泥牆作為引線,描寫被高牆阻絕的一對好友及情侶,身處這樣的環境之中所遭受到的衝擊,在友情與愛情受到考驗,就連自己所堅持的立場都因生命受到威脅而不保時,主角奧瑪最後將會作出什麼樣的抉擇?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衝突,長年來持續影響著當地的居民,拿耶穌基督出生的伯利恆作為例子,當地長期遭受以色列以水泥牆封鎖對耶路撒冷的連繫,許多巴勒斯坦的基督徒因此無法到耶路撒冷去,而當地長期遭受封鎖,也造就許多巴勒斯坦人挺身展開抗爭,《奧瑪的抉擇》故事便從這裡開始;居住在城牆內的奧瑪(亞當巴克里飾),為了和從小要好的朋友亞加(薩瑪畢夏拉飾 )及戀人納迪亞(琳姆露巴妮 )見面,不惜冒著被士兵槍擊的危險,每天翻越高牆到被以色列占領的地區去找他們,同時,奧瑪和亞加也接受塔瑞克的訓練,暗中成為對抗以色列勢力的重要兵力。

奧瑪的生活看似危險卻倒也一路平安,直到一場他與好友前往攻擊駐兵的游擊行動過後,以色列派兵前往追捕被視作恐怖分子的塔瑞克(埃亞胡拉尼飾)及其一行人,雖眾人安全脫逃,但奧瑪卻被軍方逮捕,接受嚴刑拷打,還被加諸莫名之罪,終生都得要在監牢度過,他的命運從此改變,可能再也見不到心愛的女友,但以色列軍方開出條件:只要他能夠套出他們所認為的「主謀」塔瑞克藏身之處,他就能夠「將功贖罪」,一筆勾銷。面對一邊是要與自己心愛的人見面,一邊則是無法背叛的兄弟義氣,奧瑪出獄之後陷入了兩難之中。

以愛情與友誼兩方相互拔河作為題材的電影,事實上並不算少見,但當這樣的故事被放進戰爭不斷的以巴地區,就要另當別論了。在觀賞《奧瑪的抉擇》過程裡,其實不難發現到這部片是一部參雜政治元素的愛情故事,但實際上卻呈現的是人性的掙扎,故事一開始從無畏險阻,在槍林彈雨下翻越圍牆的你追我跑,中段開始發展出兩位好友同時對一位女性有興趣的愛情故事,這份兒女私情被埋藏在國仇家恨底下,直到劇情發展到後來一發不可收拾,而正因主角們身處於以巴紛爭的動盪不安中,這份被撕裂的感情與友誼更顯悲劇與無奈。

除此之外,在電影中也看到了巴勒斯坦與以色列的彼此相互厭惡與不信任,而圍牆外的居民們雖然被以色列統治,但是她們卻也暗自支持奧瑪一行人的行動,當地的小孩子看到以色列軍方追逐他們時甚至向他們丟擲石塊,從諸如此類的微小細節,都不難看出當地處於何種氛圍裡,也因此,奧瑪被抓後卻又被放出來的事件發生後,也不難猜測到周遭的親友,甚至連愛人都對他是否成為了叛徒心存懷疑。

在電影中引用了一個大家曾經看過的經典問題:「非洲人是怎麼樣抓猴子的?」事實上,這是一個相當簡單的陷阱,只要在罐子上開一個只有猴掌大小能通過的洞,然後在裡面放進猴子愛吃的食物,猴子拿到了食物後,手會卡在洞口,但卻也因為他不想放手而無法逃走。同樣的道理被放到電影當中,奧瑪一心想要逃出監獄和納迪亞見面,又不願背叛自己的好友,於是他為了活著而失去了立場,兩面不是人,最終失去一切,但在失去一切的當下,道德良知卻因此產生,這才是人生最大的悲劇,因為自我毀滅就成了不得不接受的最終結局。

《奧瑪的抉擇》在愛情故事之外加入了面對人性掙扎的苦悶,從愛情與友誼的衝突,到信任與背叛的對比,在電影最後匯聚成一股像是悶在壓力鍋裡爆發的力量,在戛然而止,宛如心頭重重被打了一拳的結局後,形成久久無法消散的惆悵。對照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緊張局勢,電影寫實呈現了兩方在衝突之下的生活樣貌,看來危機四伏卻早已成為當地的日常;或許這並不是一個短時間內能被解決的問題,但電影成功地透過觸動觀眾心弦的劇情,提供對當地政治及宗教環境更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