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影】台語間諜片中的多重身分顯影:《第七號女間諜》

429
2013-10-14

1962年「○○七電影」的濫觴《第七號情報員》(Dr. No)成功在銀幕上塑造了間諜形象與間諜類型電影風格,並在全球吹起了間諜片風潮,當時在台灣盛行的台語電影業在商業利益考量下,不免俗地也跟風拍起了間諜片。

從1964年由張英所拍攝的《天字第一號》為起始到1967年,短短三年間,間諜片成為台語片不可或缺的類型之一,間諜類型也一直延續到國語片,如《揚子江風雲》。基於商業電影本質,台語間諜片基本上是跟隨好萊塢間諜動作片風格與元素,電影節奏快速、打鬥場面、神秘而帶有故事性的主角、未來感十足的科技產品以及不可或缺的裸露場景。但不同於好萊塢《007》系列,在台語間諜片中,風流倜儻的探員詹姆士‧龐德(James Bond)變成女中豪傑的女情報員,用來凸顯龐德帥氣英姿的龐德女郎也由男性情報員所取代;同時,故事背景也從冷戰脈絡轉為中國抗日戰爭,中國(人)、台灣(人)、日本(人)成為主要敘事。這樣的轉換使得台語間諜片在台灣的政治歷史脈絡下產生出不同於電影敘事本身的效果。

台語間諜片的故事基本架構大同小異,通常是中國情報人員為保衛國家,透過「角色扮演」滲透日本駐華單位,竊取情資以瓦解日本的侵華任務,並懲戒危害中國人民的漢奸,藉以提醒「中國」人民(實為觀影的台灣人民)勿忘愛國之心,復國大業為一切之首要。有趣的是,片中宣揚對抗邪惡日本軍閥及成為有愛國心的中國人民,這樣主旨明確的抗日意識,卻因台語間諜片所呈現的日本人形象,中國情報人員的「角色扮演」,以及作為念白語言的「台語」而被消解,進而透露台灣人民不得不面對的歷史多重身份問題。1964年由金龍所拍攝的《第七號女間諜》便是極佳的例子。如同其他台語間諜片一般,片中無論是中國或日本的情報員,扮演對方國籍的角色都是相當輕鬆自如的,如穿上日本軍服即變成日本軍官,在語言上及外貌上都無違和感,這不單是因為電影以台語呈現,更是因為日本殖民台灣的歷史記憶。

而這部片之中,最為有趣、同時帶出前述身分意識的呈現,在於女主角的角色設定。在本片中,她不僅以角色扮演潛入日軍單位,而是更進一步地取代「日本」大佐的真女兒淑子──因其真實身分即為淑子被遺留在「台灣」的雙胞胎姊妹──而作為愛國志士,她也願意為重建「中國」大業擔負重任。反派角色川島芳子(林琳 飾)更是饒有含意的安排,在史實中,川島原為中國籍,後由日本軍官收養,而後成為日本間諜,也有一說他可能是中國的反間諜。無論何者為真,電影中第七號女情報員的角色扮演,似乎正是史實中川島芳子的形象的投射和轉換,進而,透過第七號情報員,電影連結了台灣、中國與日本的關係,也呈現了台灣人民在政治正確意識形態下被輕易抹去的多重身份記憶。

總的來說,《第七號女間諜》承襲了台語間諜片中一貫的歷史背景、商業元素、與政治正確的意識形態,也傳達了此意識形態所提供的二元性歷史記憶;但它卻也透過電影形式與角色的設定,流洩出台灣人民(尤其是台語觀眾)在這段歷史 之中所佔的矛盾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