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美食成就夢想:《美味關係》

244
2010-01-29

台灣時間1月18日上午,梅莉史翠普以《美味關係》(Julie & Julia)中茱莉亞的角色拿下了人生中第七座金球獎。在領獎致詞中,因著這部與美食相關的電影,梅莉一開頭便打趣的宣佈要改名為「丁骨史翠普」 (T-bone Streep),惹得全場哄堂大笑。有著「完美主義」個性的梅莉史翠普,以擅長「模仿各種口音」與「飾演許多史上知名女人」兩大特點聞名。這些特點在《美味關係》中顯而易見:梅莉史翠普飾演美國知名的電視主廚茱莉亞柴爾德(Julia Child),其高亢的口音、高大的身形,及毫不掩飾的真性情在梅莉的演繹下唯妙唯肖,看得出梅莉鑽研角色的功夫下得相當紮實。




金球獎對梅莉史翠普的肯定並非浪得虛名,梅莉卻說:「我演過許多歷史上卓越的女人,以致於人們也認為我像她們一樣…但我清楚了解我只是個器皿,透過我,觀眾得以看見不同人物的故事,了解這些非凡女人們的生活…。」也許正是這樣願意倒空自己以承接不同角色的謙虛態度,梅莉史翠普不知演活多少真實或虛構的人物。如此單純的想法使她在電影圈有著別人難以超越的不朽地位,更讓《美味關係》—這部與女人及簡單理想有關的電影更加精采,因她突顯了茱莉亞柴爾德與茱莉鮑爾從單純愛好烹飪,卻因此改變人生的奇妙。




在《美味關係》中,女人用烹飪成就了夢想。二戰過後朱莉亞隨著外交官丈夫保羅移居法國巴黎,雖享受著富裕無虞的生活,卻也發現無所事事的生活十分空虛,在丈夫的鼓勵下前往藍帶烹飪學院學習,從而出書,後來更成為美國史上最有名的電視大廚,她與美國人的關係正如同傅培梅或阿基師與台灣觀眾一樣,給人樸實、風趣的溫暖印象。在時空的另一端,茱莉鮑爾是一位處理911事件餘波的公務員,平日上班接著一通又一通的抱怨客訴,往往被淹沒在客戶的負面情緒中。唯一讓茱莉在在下班後得以感到踏實並慰藉心靈的事情,便是煮出一道道好吃的美食,因此,年屆30大關的茱莉決定在2002年8月25日開啟一項挑戰:茱莉/茱莉亞計劃(Julie/Julia Project)(註一)。在一年內煮出茱莉亞書中的524道食譜,並把成果寫在網誌上。在這一年中,大出茱莉意料之外,她的網誌日後獲得大眾迴響,她與茱莉亞的食譜奮鬥史也被集結出書,甚至拍成電影。




兩個不同的時空,面對同樣聊賴生活的困境,茱莉亞柴爾德與茱莉鮑爾從學習烹飪美食找到生命的新契機,展開一場未知的人生冒險。這兩位人物的挑戰與位處的歷史背景十分耐人尋味:茱莉亞柴爾德在1949年來到法國巴黎,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甫結束不久,戰後的巴黎不如現今的美麗浪漫,當時的巴黎充滿遺餘煙硝,城市髒亂且百廢待舉。茱莉鮑爾身處的紐約亦是如此,當茱莉於2002年開始茱莉/茱莉亞計劃時,紐約面臨911的恐怖襲擊還不到一年。在電影中我們看見紐約人的穿著並非新穎時髦而是休閒邋遢,影片中刻意營造淡黃色調的紐約看起來也不如印象中的五光十射、充滿活力。巴黎與紐約這兩大城市在這兩個不同的歷史時間點,為觀眾呈現出來的皆為城市的重建狀態,與兩位人物遇見人生瓶頸而必須面對的「重建」景況不謀而合。若說歷史與當代人物心境會互相影響,《美味關係》不啻是最好的例子。




在《美味關係》中,除了女人外,電影圍繞著烹飪及美食打轉。為了忠實呈現兩位女主角所精心烹飪出的美食成果,電影劇組特別成立「美食小組」,在拍攝現場搭建一座迷你卻一應俱全的廚房,雇用專業廚師來烹飪電影中一道道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佳餚。另外,當演員演戲時,導演也特別堅持演員「演」出大快朵頤的一面,其終極原則無非要求演員不顧身材,將劇組準備的美食在鏡頭上吃個一乾二淨,除此之外,與美食佳餚同樣重要的桌上談笑也需要演員拋棄形象,即使嘴裡塞滿食物,仍要開口暢談,在鏡頭上呈現人們享受食物最真實的樣貌。




茱莉與茱莉亞的故事在相隔半世紀的時空中平行前進,有誰會想到平行線有交錯的一天。雖然茱莉與茱莉亞從未見面,更沒機會告訴茱莉亞這本食譜如何從此改變自己的人生,茱莉亞擁抱生命的態度及她對美食的熱愛,不但會永遠活在茱莉與美國人的生命中,更存在於毎口充滿香氣又可口的佳餚裡。“Bon Appetite!”茱莉亞如是說…





註一:茱莉鮑爾的Julie/Julia Project網誌(http://blogs.salon.com/0001399/2002/08/25.html)仍可在網路上看到,有興趣的讀者不妨參考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