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書櫃後的隱藏世界:《安妮的日記》
當人們想試圖了解二戰中猶太人被迫害的悲慘遭遇,《安妮的日記》是一本不能錯過的一手史料,它記錄安妮法蘭克全家、范達安家庭及牙醫杜塞索先生共八位猶太人,從1942年至1944年,躲在安妮父親辦公室後隱藏小屋的真實景況。在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的這兩年間,安妮從十三歲的小女孩成長為十五歲的青少女,而富裕無憂的日子頓時轉變成為期兩年提心吊膽的逃難生活使她的身心經歷了極大的轉折與改變。《安妮的日記》的重要性不只在於它深刻的描繪當時猶太人因戰爭所面臨的變故,更令人嘖嘖稱奇的,是十幾歲的安妮在日記中所呈現那股勇氣和堅忍。
根據《安妮的日記》所拍製的影片有幾個版本,這次DVD Focus要為大家介紹的是由BBC(英國廣播公司)拍攝製作的電影版本,在英美大獲好評。《安妮的日記》電影版前身是一部迷你影集,總共五小集,一集30分鐘。若看過BBC過去曾經根據名著所製作的其他影集,應該不難發現這些BBC影集都製作精良,不但十分細膩並且忠於原著,提供觀眾一個將文字具象化的想像空間。《安妮的日記》影集版也是如此,從服裝、人物造型到秘密小屋的空間設計都十分符合原著的時代背景,也因為影集版本有較為充裕的時間,影集內所呈現的生活點滴十分多元,從一家人在上班時間需噤聲無語的緊張,到馬桶不通,甚至是安妮和屋中其他人物口角或冷戰,所有細節都詳細的鋪陳與交代。
相較於影集,電影版看起來精簡許多,因應時間的壓縮以及電影流暢度的要求,在不影響劇情的情況下,許多較為瑣碎的細節都被斟酌刪減一番。然而,不管影集或電影,儘管內容包含如此沉重的歷史背景,我們看不見任何灑狗血的片段,因歷史悲情不需要刻意渲染,端看秘密小屋中八人的舉手投足便說明了一切。安妮在影片中並非英雄,你甚至可能會討厭這個被父親寵壞的小女孩;日記中的內容也不是多麼輝煌璀璨的記錄。日記中記載的是這群人被迫共處一室,所有喜怒哀樂都需一同分擔的真實生活情景。電影中偶以旁白加上畫面道出安妮的內心世界:正值青春期的她是大人的眼中釘、麻煩鬼,不只一次,安妮誠實的描述她對於周遭大人的反感,甚至寫了一封信給最親愛的父親,告知自已以後想要離開父母的決定。另外,安妮後來在密室中與范達安家的兒子彼特相戀,也是《安妮的日記》中十分有趣的轉折之一。
透過影像,觀眾可以看見那狹小又陰暗的躲藏空間。為了不讓德國人奪走他們的人生自由與生命,透過非猶太裔的荷蘭同事,安妮等八人像是逃犯般的躲進密室,僅以一座小書櫃遮掩出口,從此過著自我囚禁的逃難生活。不能否認的,當時能找到地方躲藏的猶太人並非等閒之輩,他們大多本身經濟富裕,聽聞德軍在境外的暴行時,早已開始暗藏資產,規劃逃難行程。而安妮這群猶太富人則是屈就狹小密室之中長達兩年,每天過著擁擠又沒有隱私的日子。
影片中令人難忘的一景是那小小的長方木桌,這是這一行八人每天的用餐地點。他們每天圍桌而坐,好似外國家庭一同慶祝節慶的團圓飯,是每天必經的儀式。然而,因缺少外界刺激,成員們用餐時的談話內容最終都變得乏善可陳,就連安妮挑食也可以成為大家鬥嘴的對象。當情勢每況愈下,大家財產越來越不敷需求,每日早中晚三餐都吃著同樣食材,甚至被安妮戲稱來到這密室居住可以「保持身材」。除此之外,小餐桌也是各種歡慶的最佳地點,猶太光明節時桌上會出現一盞蠟燭高低不均的燭台;每逢成員生日,桌上也多了一盤難得的蛋糕。在餐桌上,每一餐、每一次慶祝都代表生命難能可貴的價值,同時也象徵了密室中所有秘密與大小事件都不得不檯面化的難處。
沒有《安妮的日記》,人們永遠無法得知這小書櫃背後悲喜交加的世界。《安妮的日記》一書終究是沒有結尾的,在安妮書寫最後一篇日記後,才三天,德國警察來到了密室,捕獲安妮一行八人,告密者是誰至今仍不得而知。電影在安妮一行人走下密室階梯時幫每人補上了日後命運,除了安妮父親得以倖存,其他七人在一年內都難逃死劫。看到這裡,電影不需明說他們日後在集中營的悲慘情景,觀眾眼淚卻徐徐流下臉頰。
在DVD的特別收錄中,有一小段安妮表哥Buddy Elias的訪問,他除了回憶小時候與安妮一家人的相處情形,也敘述戰後安妮的父親法蘭克為了出版《安妮的日記》一波三折的過程。在眾多的翻拍版本中,僅有BBC製作的影集/電影版本是由安妮‧法蘭克基金會授權拍攝,對於這段歷史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參考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