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浮世繪》:如夢人生的瘋狂之旅
想租片DVD配爆米花,窩在沙發上享受悠閒週末的人,也許不該期待《紐約浮世繪》(Synecdoche, New York)為你的假期增添幾分歡愉的氣息;相反的,若你需要的是單純地痛哭一場,那還是去《在世界轉角遇到愛》(The World is Big and Salvation Lurks around the Corner)好了。
由查理考夫曼(Charlie Kaufman)初次執導的《紐約浮世繪》,可以說是這位好萊塢鬼才編劇的登峰造極之作,承襲了他一向天馬行空卻又不失細膩深情的創作風格,不但入圍坎城影展正式競賽片,也獲得時代雜誌評選為年度十大佳片第二名,廣受各界好評。如果你欣賞由考夫曼編劇的《變腦》(Being John Malkovich, 1999)、神經殺手(Confessions of a Dangerous Mind, 2002)、王牌冤家(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 2004),或者想要看一些有深度不會讓你腦袋空轉的電影,那麼《紐約浮世繪》這種架構龐大,充滿了隱喻、超現實色彩和黑色幽默的片子,絕對符合你的需求。
本片敘述的是劇作家凱登(菲利普西摩霍夫曼Philip Seymour Hoffman飾)一生中內心所面臨的矛盾與掙扎,以及他在創作上試圖追尋自我價值卻又一再探索虛無的困境。故事一開始,凱登和妻子愛黛兒(Cathering Keener 飾)還有四歲的女兒奧利芙住在黯淡無光、充滿了憂鬱與死亡氣息的房子裡。女兒像小精靈一樣充滿預言性的歌聲和童言童語,道盡了家中氣氛的死寂。被各種關於死亡和病痛資訊所淹沒的凱登則成天籠罩在死亡的陰影裡,觀察著身體上的變化,一點也沒有注意到妻子的不耐。後來由凱登重新詮釋執導的美國名劇《推銷員之死》受到好評,妻子卻帶著女兒遠赴德國發表畫作,一舉成名且一去不歸。凱登在傷心之餘除了又多了幾項神秘的病痛,和一向仰慕他的售票小姐海柔(Samantha Morton 飾)談了場不算成功的戀愛,還獲得了麥克阿瑟獎,鼓勵他持續為藝術奮鬥。於是,凱登利用這筆高額獎金著手人生中最龐大的創作計畫,他在紐約一棟整修過的巨型倉庫內,找來了各種演員試圖架構一齣關於自己人生一切的終極戲劇。也因為要真實的呈現自己,凱登找來了演員飾演自己身邊的所有人,包括前妻、女兒、再婚妻子、心理醫生、海柔、合作過的演員,甚至是各個時期的他自己。隨著這部曠世鉅作持續加工,不但演員的人數累積到了千人,場景也一再擴建,凱登的人生和戲劇理所當然交織在一起,他在現實人生中的悲喜與劇情相互應照。然而,究竟凱登是什麼樣的一個人,還有他內心的孤寂,卻在這樣龐大的劇作體系中變得更加難以詮釋。
《紐約浮世繪》絕對是一部複雜的電影,它所涵蓋的主題包括創作、戲劇、愛情、親情、死亡及對人生意義的追尋。但它不要你很用力的去看,而是要用心去品嚐那些時而誇張時而隱晦的象徵手法,還有點綴其間的各個微妙或苦澀的時刻。本片的英文片名Synecdoche, New York其實已點破了考夫曼和劇中凱登苦心經營的創作方式,這個即使翻成中文「提喻法」也跟沒翻一樣的怪字synecdoche,意思是以部份特徵代替全部,或是由全部來比喻部份的一種修辭法,有點像是中文的借代。例如在英文中用sail(帆)指ship(整艘船),或是以society(社會)指所謂的high society(上流社會)。而這樣的比喻方式就好像舞台上的一張桌子可能就代表了一屋子的家具,一小片藍色佈景便是整個海洋的表現手法。無論是考夫曼或凱登都在創作中試著捕捉人生的全貌。對考夫曼來說,凱登這個角色或許代表了創作者心靈的各種面相;而男主角凱登試圖將與自己相關的一切全面呈現的創作方式則顛覆了舞台經驗的可能性,使自我不斷在戲劇中分裂,導致最後已分不清舞台和現實,甚至還讓演清潔工的女演員來飾演自己,凱登自己則跑去演像木偶般的清潔工角色。戲裡戲外,提喻法的概念在都被用在描述創作者試圖追尋一種終極呈現人生的手法,卻難以坦然面對自我當下存在問題的矛盾。戲外的考夫曼也許成功地描繪了凱登的一生,完成了這部瘋狂又令人歎為觀止的鉅作,戲內的凱登卻漸漸迷失了方向,被遺落在自己建造的王國的一角,直到一切都傾圮頹敗。
關於本片值得一提的還有片中可見費里尼《八又二分之一》超現實手法的影子。凱登的處境其實也與《八》片中的男主角Guido頗為相似,兩者皆對自身創作和感情無法掌握。比起Guido對女性的全然排斥,才華洋溢的凱登雖不拒絕身邊女子投懷送抱,卻也不懂得經營愛情和家庭生活。即使歷經了兩次婚姻和海柔的一段情,他的人生依舊像是在艾略特的荒原中孤身行走一般,疲憊的被那已失控、無限擴張的作品榨乾。
除了對創作和人生意義的深刻探索,奧斯卡影帝菲利普西摩霍夫曼精湛的演技和各場景佈局的巧思也是《紐約浮世繪》值得一看的原因。光是看著凱登從年輕到老的裝扮及姿態,還有看西摩霍夫曼如何詮釋人生各階段的心境與悲喜、控制日漸不聽使喚的身體的困窘模樣,就會讓人在莞爾一笑之餘,有種恍如隔世的感受。本片原初規劃的場景數是一般電影的兩倍,在考夫曼的要求下,每個畫面對細節的呈現都講究到令人驚異的地步,不僅凱登的倉庫將本片在場景規劃上的細致與創意表現到了極致,貫穿全片的夢境一般的氣氛也讓觀眾猶如置身凱登如夢的人生之中,和他一同在不同燈光、顏色,甚至煙霧繚繞的夢境中體驗最寫實真摯的情感。
《紐約浮世繪》不是一部看了會讓你哭到肝腸寸斷或放聲大笑的電影。看完以後或許你會很納悶它到底想表達些什麼,甚至覺得考夫曼的創意未免過於瘋狂。不過,就像任何一部好的電影,你會在其中看到人生的縮影,或是在許久以後還記得它所蘊含的某些溫柔敦厚的時刻。所謂戲如人生,人生如夢,《紐約浮世繪》要帶給觀眾的也許就是這樣的感受吧!值得細細品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