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電影節「瑞典新潮」:《被遺忘的女孩》

362
2012-06-15

孩提時期,你我大概都曾期待著長大獨立的日子快快來到,想告訴家人、長輩我已經夠大,已經可以照顧自己了。2012年台北電影節「瑞典新潮」單元中的參展影片《被遺忘的女孩》(Flickan / The Girl)便是一部描寫這樣心境的電影。



嘉娜的父母計畫在暑假時帶著全家到非洲作慈善志工幫助當地幼童,但等到成行前日,主辦單位臨時來電告知他們九歲半的嘉娜未符合十歲的最低年齡限制,不能參加此次行程,但是為此計畫已久的夫婦二人不願就此取消行程,便決定只帶著長子出發。至於嘉娜,則請阿姨來家中照顧。但是安娜成天喝酒玩樂,完全無心照料嘉娜,她看在眼裡十分不以為然,便想了辦法讓安娜離開她家。安娜走後,嘉娜依舊每天出門找鄰居大姊姊和附近的小男孩玩,假裝家中依然有大人,但她實際上則當起了一家之主,過起了一段完全獨立自主的生活。



《被遺忘的女孩》是導演費德克艾德菲特所執導的第一部劇情長片,並曾在2009年的柏林影展「最佳首部影片」競賽項目中獲得榮譽提及的殊榮。女孩並沒有被遺忘,而是在不服氣之下,將大人趕出生活之外,自己過娶了大人的生活。其敘事步調不快,是以散記式地筆觸一一細數了種種人們童年時對於長大的殷切期盼,也將成長過程的生活經驗濃縮在一個漫長的暑假之中。此外,主角雖然只是一個不到十歲的小女孩,但是透過她和鄰居大姊姊的來往,導演也巧妙地藉此將片中探討成長經驗和心境的範疇從童年往上延伸到青春期,也藉著這兩種階段小孩因對於「登大人」不同的期待所產生的摩擦加深了對嘉娜心境刻劃的深度。在嘉娜身上,我們看到小孩對長大既好奇嚮往又害怕的複雜心情;在鄰居姐姐的身上,我們則看到進入小大人階段的青少年那種不懂裝懂、不可一世、甚至殘酷的自負。而那些難題困境卻讓嘉娜這個角色的惹人憐愛的個性更為凸顯。她心思善良,細膩善感,天真的眼神之中透露些許早熟。同時,她也充滿了好奇心,卻不輕易形於色,只會在找到答案後,將它珍藏在自己的小角落裡。



少了大人的帶領,一個人的生活難免會犯錯,或是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雖然嘉娜經歷的問題有時殘酷,但是導演艾德菲特並不希望讓電影太過沉重。因而他讓鄰居姊姊的父母為本片時而穿插一些幽默的橋段,也藉由這些橋段嘲解成人世界中一些生活的無奈,同時也藉由他們對嘉娜的熱心關照增加了影片的溫度。此外,當嘉娜的獨角戲快撐不下去時,導演更安排了一個類似守護天使的角色登場解圍,讓這部影片帶上些許的童話色彩,也顯露出他對主人翁的疼愛。此外,本片取景於瑞典的鄉間,田園與自然美景呼應孩童的純真浪漫,打造出一部脂粉未施天真卻真實的成長童話,而本片攝影Hoyte Van Hoytema運用自然採光進行拍攝,他對光影在肌膚上細膩變化的捕捉絕對是刻劃嘉娜細膩心思時的一大功臣。



儘管沒有緊扣人心的情節,《被遺忘的女孩》依然是部讓人喜愛的電影,其中的原因大概是因為在片中的角色身上,我們彷彿都看到了過去一部份的自己,那個曾認為所謂長大就該是此般此般,因而憑著一股傻勁去實踐,可能因此跌倒,卻也因而真的長大了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