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也是慾望城市-八十奶奶的小巴黎《內衣小舖》

163
2008-06-26

以上了年紀的老人為主角,而且拍得又好看的電影極少。印象中只有捷克電影《秋天裡的春光》裡不服老的終生喜劇大師范達;還有,台灣的國寶布袋戲大師李天祿的故事《戲夢人生》。這兩個故事都在現實生活裡笑扮人生,例如范達和朋友假扮富商去參觀豪宅、為了一親漂亮女生的芳澤扮成地鐵裡的查票員;例如李天祿端坐在片場裡講起人生的運命、舞台上的戲劇是漂泊的一生最妥貼的別喻。但這兩個故事都是男性的故事,李天祿的故事和台灣的殖民歷史、鄉土認同有了緊密的聯繫,以底層的小人物眼光解構宏偉敘事;范達的生活態度則是著重想像不同身份與扮演實踐,來掩蓋日常生活中的麻木、逃避妻子的責備。

相較之下,《內衣小舖》(Late Bloomers)裡的白髮老奶奶瑪莎(Martha),以女性的觀照角度,把我們的視線拉回具體現實的日常生活,在要嘛身軀敗壞要嘛抱怨兒女的沉悶老年,選擇回到未婚前的初衷,重拾針線編織出青春曼妙的性感內衣。

以蕾絲緞布、手工織就的性感內衣,象徵著回到少女夢想的渴望,店名「小巴黎」則承載著美與精緻的藝術;這在村莊裡其他保守男人的眼中是可笑的墮落,特別是對於身為牧師的兒子來說更是罪不可赦。因此內衣小舖的開張與村民的奚落反彈,構成了這部喜劇電影的主軸。

瑪莎原本享受的是手工縫紉的過程,卻選擇了引人遐想的內衣,帶有強烈反抗的意味。特別是最後一幕村裡的年輕女孩脫去外套、僅著內衣走上舞台繞行示眾(而且這原本竟是教會唱詩班的舞台),以挑戰保守的父親,瑪莎對那位父親說:「你根本不懂美感。」二十世紀流行教主瑪丹娜把內衣外穿了之後,大概很難再抨擊內衣是綁縛了女人的男性欲望投射,它更是表達自主、選擇裸露的戰甲。

瑪莎擁有三位好朋友:老來俏的性感莉西(Lisi)、想學電腦的芙烈達(Frieda)、整天幫忙兒子媳婦打理內外照顧行動不便丈夫的漢妮(Hanni),當這四個人坐成一排嘰嘰喳喳,很讓人想到美國影集《慾望城市》裡四個性感女神年老的模樣。喜劇的結尾終究是老奶奶大獲全勝,她既得到了兒子和村人的讚賞、所製作的繡有瑞士古典圖騰的內衣也在網路上暢銷(得歸功於芙烈達苦學電腦,她因此也擁有生活的價值與意義),她更擺脫了失去丈夫後食不下嚥的無邊深淵,每天嶄新地展開積極自信的生活,讓我們看見人老心不老的快活動力。

人生目的無他,每個人都得擁有信仰、都得積極尋求意義,什麼都好,總得選擇過一種生活,還必須在其中感到自我滿足。瑪莎的好朋友莉西,在村莊裡梳著引人側目的誇張髮型,相信自己曾跟隨丈夫去過美國,口口聲聲都是從前在美國的點滴,其實她根本從未去過美國,在想像被戳破後自我毀滅。生存的荒謬在這部喜劇電影裡,神來一筆般地,只出現過這麼一次。漢妮最終學會開車了,她不願再被兒女掌控、證明花錢學開車不只是浪費錢,從此擁有自主行動的能力;芙烈達最後(極象徵性地)在內裡穿上瑪莎縫製的內衣,接受了追求者的愛意。看完這部電影,讓人覺得比較有面對衰老的勇氣。

導演貝蒂娜‧奧波利是一位年輕的媽媽,她認為瑞士的女人們終生為家庭奉獻、沒什麼生活上的優勢;對於瑞士電影,台灣觀眾大概是非常陌生的,但瑞士人的生活方式和台灣卻非常相像(至少在這部電影裡看起來如此):老人病了無用了必須被送到安養院、歐巴桑總要培養出百毒不侵的自信與行動力、什麼也不怕,非常動人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