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蟲師》- 一字記之曰「心」

124
2007-09-13

由漆原友紀所繪製的漫畫《蟲師》本身是一部相當迷人的作品,繼2005年被動畫化之後,再次由大友克洋將其改編電影化(真人版)。而尤其看過漫畫與動畫兩版本並相當喜愛的我,自然對於大友克洋與漆原友紀兩人間能擦出怎樣的火花更感好奇。



而漫畫《蟲師》的一大特點就是其故事架構是採單元式,除了少數幾個主要角色外,基本上每一篇的故事與角色是獨立的(角色也只存在於其單元中),雖然每單元篇的幅不長但故事結構完整,每個故事各有不同涵義;而動畫版本則是將漫畫做了最完整的動態化,把漫畫中各單元的內容一一呈現(感覺漫畫就如同分鏡一般),保留住最原始《蟲師》的味道(而該動畫也獲得2006年第5回東京Anime Award電視優秀作品獎)。



而此次電影版的故事取了漫畫中四個單元故事,但最大的不同就是在劇情陳述上,並非以單元段落的方式呈現,而是將四個故事稍作修改(將其中一段故事當作劇情主架構其他三段完整的故事則轉為電影中的事件)成為一個完整的故事。如此安排相對也必須刪去許多漫畫中的情節甚至更改人物設定(或許是對於原著故事的喜愛,這一點更動還是讓我覺得有些遺憾),也或許因此敘事上有些部分還是稍嫌不順暢,加上導演單刀直入(直接切入故事本身,並未對於一些設定與特有名辭作解釋)的敘事方式,相信讓不少不了解《蟲師》世界觀的人感到一頭霧水,也讓我對此安排感到不解,直到劇情慢慢進行的後段,我才慢慢了解這樣安排的用意。



《蟲師》就是為了解決蟲與人產生微妙關係與變化所存在的職業,而《蟲師》主角銀古在漫畫中常像個理性的第三者「祂」,為故事角色處理各種問題。電影中藉由不同於漫畫的方式,利用銀古解決事件的過程,帶出各角色內心(人)與蟲的異象(自然)間的關係,然後再將故事回歸到銀古本身,將他重新拉回成故事中的第一人稱(我),透過追尋的過程與其他角色關係的投射,讓銀古找尋到遺忘的自我,(此時的銀古並非超然的「祂」,而是更有血有肉的「你我」。大友克洋從外在自然界的運轉,連結到人的內在轉變,最後投射到銀古本身,進而帶出《蟲師》欲傳達的終旨:「平衡」。其實銀蠱與常暗間的關係與中國傳統「陰陽」如出一轍(兩者相生相剋),而銀蠱與常暗並存於一身的銀古,則成為了「平衡」的具體象徵(而其獨眼的形象也是很明顯的陰陽符號)。經過大友克洋的詮釋,讓電影版的《蟲師》展現出別於動畫版的味道,也藏了更多值得讓人細味的深刻含意。



而特效也是電影中另一重點,尤其在動畫大師大友克洋監督下,其水準當然不讓人失望,幾個經典橋段經過特效加持讓我頗為感動,也算彌補部分橋段被修改的遺憾吧!(笑)



我忽然想起了《蟲師》漫畫第一篇故事中對於蟲的定義:


『如果手上的四根手指代表動物,而大拇指就代表植物。人類是在離心臟最遠的中指尖端。愈接近手掌下緣的生物就愈低等,一直往下到手腕的地方,血管聚集成一條,這裡是菌類和微生物。從這裡往下發展,經過手臂,通過肩膀……然後在這裡(心臟)的東西,就叫作蟲。這些都是近似生物的原生命,不一定有具體形象。』



這段饒富含意的話,我想是對於《蟲師》最好的註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