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距交戰 Joyeux Noel

98
2007-03-16

Christian Carion執導的電影「近距交戰」(Joyeux Noel,2005),描述第一次大戰期間,有一年的聖誕夜,在法、英、德緊密交戰、已達短兵交接的法國佔領區,因一首平安夜,導致交戰雙方三國暫時弭平對立關係,共度聖誕夜、一齊禮拜的故事。



這部電影其實挺濫情,男女聲樂家在戰場上高歌聖樂,是電影的一大賣點,卻最矯揉造作,不過,處理兩方三國,從對立到友好,在彼此語言不通的情況下,卻尋找到「共通的語言」,在這部分,倒蠻有趣。



在導演刻意著重下,這共通語言,其一是國際名曲「平安夜」。



最先是蘇格蘭人在壕溝裡過聖誕夜,他們用最擅長的風笛樂器,吹了歡慶聖誕的曲子,而後德國兵營裡恰好有一個戰前是聲樂家的士兵,聽了蘇格蘭士兵的音樂,便跟自己國人唱起平安夜,沒想到他唱了幾句,聽見蘇格蘭風笛也吹著平安夜這首曲子,來為他伴奏,還發現慢慢的,不管是英國法國或德國士兵,都開始合唱這首曲子,於是他鼓起勇氣,站到高處唱,最後舉起小聖誕樹,就著光輝閃爍的燈飾燈光,邊唱邊慢慢向接近敵方的中間地帶,這舉動給了大家勇氣,促使雙方三國的軍事將領決定在那中間地帶商議,暫時休戰,大家好好過個平安夜。



其二是家人的照片。



當英國人、法國人、德國人都向中間靠攏,握手寒暄後,儘管他們彼此之間言語不通,但卻有絕對可以讓對方瞭解的東西,那就是家人的照片,他們各自一拿出照片,立刻得到曾是敵人的對方的共鳴,因為,大家都想家。



其三是一隻在戰地裡跑來跑去的流浪貓。



野貓無國界,牠在三國戰壕間跑來跑去,三國士兵都在養牠,因此當牠出現,士兵各自用自己的語言,喚著他們為牠各自取的名字,於是,流浪貓也成為轉敵為友的橋樑。



最後是新教和天主教一齊參與的平安彌撒。在這裡,宗教成為和平和好的象徵。但因著是在戰場舉行,特別凸顯在戰場上跟曾刀槍相向的人一齊歡度聖誕一齊禮拜,是何其的艱難。



儘管和好的高峰是彌撒禮拜,但導演隨即在英國主教走訪戰場的對比下,諷刺了宗教一樣可以成為讓人刀劍相向的工具。



當三國將領獲聞此事,大發雷霆,因為聖誕夜的一齊彌撒、唱「平安夜」,就戰爭而言,絕對是削弱、而不是助長戰力。負責彌撒的蘇格蘭神父立刻被調走,主教怒責他不該為德國人舉行平安禮拜,當神父跟主教說,這是他舉行過的最有意義的一場聖誕夜禮拜,主教卻回答說,他為神父的信仰深深感到憂心。主教為了讓士兵放棄和平繼續打仗,還引用了經文:「我來並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動刀兵。」他不斷描述德國人的惡,告訴他們德國人不是上帝的孩子,因此這是場正邪之戰,是為上帝而戰....,以激起他們的仇恨意識。



於是這個聖誕夜三國和好的奇妙事件,就被迅速的干預、遮蓋,所有士兵全都調離,戰爭繼續下去!



這部電影充滿了宗教含意,但在宗教的角度,卻也充滿張力。



雖然三國一齊唱「平安夜」,並舉行了彌撒禮拜,但促成和平的,真的是宗教的力量嗎?



從電影敘事結構而言,電影敘事之首尾,是因宗教名曲起和平,復假宗教之名興仇恨,電影敘事當中更強調的,其實是親情的力量,諸如一張遺落在戰場被敵方撿到的妻子照片、在佔領區的母親與待產妻子、早上十點鐘一定會響、提醒自己要活著回去跟母親一齊喝咖啡的鬧鐘....點點滴滴的親情,成為彼此的同情同理,是這個促成了和平高潮的彌撒,因此,和平的促成者,其實不是在宗教,而是普遍共通的人性之愛,它才真正是國際共通的語言。而這國際共通語言,在種族文化衝突、宗教衝突加上殖民 / 被殖民衝突的此時代,仇恨之大是已不可能用普遍的人性之愛促成任何和平了,這正是我們對「近距交戰」會深感濫情不自然的一部份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