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燃生命之海

4
2005-03-24
  • 藍祖蔚

電影就是一種旅程……一種感性旅程,帶你走出現實,進入另一個情境。──亞歷山卓.亞曼納巴

西班牙導演亞歷山卓.亞曼納巴的作品一向保有神秘特質,不到最後,謎團不揭曉,不到最後,電影意境不全出,跟著他的電影出航,通常就是一趟意外之旅,獲得 2005 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點燃生命之海》,更是帶領觀眾看到不同世界的風景。

迷人的電影通常會帶領觀眾進入一個進退兩難的困頓境界,就在主角仰天長嘯、全力與命運和際遇拚鬥的過程中,毅力/迷茫;尊嚴/屈辱;追求/挫敗等各種矛盾情緒與事件交錯而來,看電影有如經歷一場悲喜交織的生命三溫暖,在淚水、歎息或者歡呼聲中帶領觀眾完成了觀影之旅。

《點燃生命之海》的劇情主軸探索了人生困境之大成,雖然取材自真實的人間故事,電影焦點卻集中於人物情境在一再「對比」的情境裡相互碰撞。對比是電影藝術手法中最簡單明白,但也最感人的小技巧,因為「對比」,電影主軸因而能更鮮明;因為「對比」,電影意境因而有了更多的對話空間。

《點燃生命之海》的男主角勒蒙是二十六歲時跳水發生意外,他的頸部在高速跳下時撞上大海底層,導致全身癱瘓,電影開場時他已經五十三歲,已經躺在病床上二十七年,觀眾進入電影的世界之前,勒蒙早已看盡人世冷暖,觀眾雖沒有看見他在那前二十七年的掙扎與奮鬥,卻可以直接面對勒蒙生命意志的成熟期,避開他怨聲載道的心聲困境,直接撞見勒蒙雖然全身「不能動彈」,但是他就是有本事「讓人感動」。不動與感動,就形成了全片的第一層「對比」。

第二層對比在「道德」。勒蒙的身體不能動,意志和毅力卻能感動人,他的個案激勵了很多貧苦人生,協助大家坦然面對命運,淬煉向上昂揚的意志,然而這麼樂觀,奮鬥這麼有成的生命導師卻一心求死。觀眾一方面聆聽著他指控法律上不處罰自殺未遂的人,卻不能接受他要求安樂死主張,這是何等矛盾?另一方面則開始尋思不管生命的尊貴或低賤,你可以決定自己繼續生活下去的權利嗎?

第三層對比在「愛情」:他愛的人不能長相伴隨,最後卻和不愛的人走完最後人生,愛情是個人心願的完成?還是屈己順人,以愛人的意志為自己的榮耀?

第四層對比在「親情」:勒蒙是病床的奴隸,照顧他的家人卻成了他的奴隸。讓他活得好,讓他的心靈獲得溫暖安慰是家人的榮耀;讓他死得其所,固然是勒蒙心願的完成,卻是家人最不捨的痛;愛的價值不再是傳統認知的天長地久,愛卻是分離,愛是幫他速死……

第五層對比在「海洋」:海洋是生命的起點,也是夢幻的場域,海天一色的美景是多數人夢寐以求的度假美景,世人自從經歷了 2004 年的海嘯事件後,對海洋有了更深刻的體認。電影中,海給了男主角生活的養分和靈思,也奪走了他的自由。海是多情的,海也是無情的,一切全看你的生命座標與情境方位。

第六層對比在「生命」:勒蒙有位紅顏知己 Gene,她是熱心的人權鬥士,平常的職責就是替受迫害的受難人士爭平等、爭自由、爭人權。然而別人要爭生,唯獨勒蒙要爭死,生要生得尊嚴,死要死得尊嚴,生與死原本是完全對立的事物,在她面前卻成了平天上具有同樣份量的砝碼。在生死之間拔河的過程中,Gene 卻又懷了孕,生命裡,肚子裡有新生命要出世;生活中,她卻要替另外一個生命爭取毀滅的自主權。,不曾一手接生,一手送死的我們,只能從Gene的矛盾與困惑中去思考生命的意義。

第七層對比則在「處境」:躺在病床上二十七年不能動彈到底有多苦?誰能知道?死亡是生命的終結,你要如何獻上喜悅的祝福?半身不遂的神父憑什麼指責別人的生存意志不如他?如果我們試著把莊子濠上觀魚時的對話:「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子非我,安知我不知?之樂?」改組成「子非我,安知我之樂?」以及「子非我,安知我不知汝之苦!」是不是就能更加明白勒蒙的寂寞心靈?

第八層對比則在「意念」:一開場是一面窗子,是一個風景,然後勒蒙念了幾句自己的詩:「想像你眼前展開了一面電影螢幕,想像螢幕上是你最喜歡的地方,全神貫注地呼吸,讓你全身放鬆,心平氣和,繼續下去,恣意地吸氣和吐氣,吸氣和吐氣,你到了那個地方,仔細觀察細節,顏色,特徵,光線,溫度,感覺一下溫度,讓寧靜的景象在你面前顯露,平靜的情緒是無窮盡的……」

勒蒙肉身不能動彈,心思卻可以萬里飛翔,這是無可奈何的勵志療方,不然,藥石無效的人生,還能夠怎麼辦呢?正因為不能怎麼辦,已經躺了二十七年的肉體和心靈,能不能拒絕再這樣躺下去?勒蒙的苦,我們凡夫俗子是不能懂的,我們只有同情,只有憐憫,我們只能站在道德和生命的立場上,呼喚著他要勇敢地活下去,我們只能用音樂和風景激發他的想像,用最空洞的蜜糖言詞哄慰他。」

我們的無能為力,其實和勒蒙的無能為力是一樣的。他不能改變他的生活,我們也不能改變他的生活,他甚至不能吹拂海風,不能浸泡海水,不能接受日光的撫慰……因為就算把他整個人都浸泡在海水裡,他的肉身也沒有任何知覺,昔日所有的美好記憶,他只能用想像去完成。

問題是,勒蒙知道自己的無能為力,他急著找尋出口;我們卻不明白自己的無能為力,更不知道自己無法提供解決問題的出口,只能乾耗,只能等待著上帝的旨意,等待著上帝的安排。

正因為電影情境是無解的僵局,所有的制式成規都成了俗不可耐的讕言,所有的宗教信念都成了緩不濟急的人間地獄的末日救贖,導演亞歷山卓.亞曼納巴一方面要帶大家認識勒蒙寂寞卻又高貴的靈魂,一方面卻要求你在感受他的熱情之餘,進而揣摩他的無奈鉅痛。所有的生命道理他都懂,也都身體力行過;然而他所經歷過的心靈苦痛,卻是行動自如的我們所不能體會,不能理解的,活生生的一個人要求尋求安樂死,尋找尊嚴死,我們只會震驚,只有不捨,只有恐慌,赫然發覺自己矛盾的生活價……

《點燃生命之海》用了綿密又繁複的對比手法,讓我們陷進勒蒙進退兩難的人生困境中,一再挑戰我們習以為常的人生道德和生命意義。《點燃生命之海》其實是一場非常嚴肅的生命辯論,是一趟在殘酷人生的血淚中,開啟心靈智慧卻又撞見生命黑洞的感性旅程,沿路風景的解讀因人而異,僅管創作者的立場其實非常鮮明,卻沒有標準答案,因為導演不是上帝,藝術家只能提出問題,讓你沈思,讓你祈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