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 DVD 精選影評】未婚妻的漫長等待

17
2005-07-28
  • 林文淇

2001 年《艾蜜莉的異想世界》全球的賣座盛況,讓法國導演尚皮耶‧居內(Jean-Pierre Jeunet)得以從美商華納公司順利籌資拍攝《未婚妻的漫長等待》。由於是原班人馬再度上陣,加上影片風格與敘事手法十分近似,看過《艾蜜莉》的觀眾,恐怕很難不把《未婚妻》當作是《艾蜜莉》的續集。

《艾蜜莉》可以說居內特殊電影風格的完美之作。在這部電影裡,他找到了帶有一點奧黛利‧赫本的歐洲氣質的奧黛莉‧陶圖(Audrey Tautou)飾演那位有點自閉,有點天真與促狹的艾蜜莉,影片呈現她命運有點乖舛的童年、生活周遭一個比一個怪異的人物以及宛若童話的愛情故事。居內深諳後現代主義的拼貼美學,讓故事在角色一個接一個的印象式呈現中推展,也善用旁白與影像之間的互動與張力來營造讓人莞爾的幽默,配合上風格強烈的攝影,營造出一個既貼近現實又極其異想的電影世界。

《未婚妻》基本上還是陶圖所飾演的少女為主角的愛情故事。與艾蜜莉一樣,瑪蒂德(Matilde)也有個可憐的童年:1900 年出生的她從小父母雙亡,由叔父、母領養,後來染了小兒痲痹症,行動不便。她跟二十歲不到的燈塔管理員莫納屈從小相戀,他卻在他們私訂終身後被召集到前線去。當噩耗傳來他因為無法忍受戰爭的恐怖故意讓手中槍,因此被處決身亡。相信直覺的瑪蒂德,深信自己的未婚夫沒有死,因此展開了一系列的追查。電影就在倒敘的旁白與極其寫實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壕溝戰事鏡頭間交替展開。

從片中不少幾乎是複製原有人物呈現手法來看,居內似乎也跟他的影迷一樣對於《艾蜜莉》一直念念不忘。不論是導演對於細節的刻意呈現、回憶鏡頭的黑白默片處理方式以及人物的廣角特寫鏡頭(還有對著觀眾獨白),都有濃濃的蒙馬特咖啡味。尤其是瑪蒂德這個角色,除了艾蜜莉正字標記的慧黠微笑換成堅定的表情,打水漂的習慣換成吹低音喇叭外,幾乎就是同一部電影的延續。

我當然不是說這兩部電影一樣。《未婚妻》在劇情與攝影等方面都遠比《艾蜜莉》有更宏大企圖心與經營。《未婚妻》增加了許多更壯闊的空中攝影鏡頭與電腦特效,多重敘事讓故事變得更複雜,涵蓋面更廣。由小說改編的編劇也看得出來更加細心,例如手的主題貫穿全片:影片一開始就是五位意外或是刻意槍傷自己手掌希望被遣送離開名為「黃昏賓果」的戰壕,她們非常需要動手的職業(木工、焊工、農夫、燈塔看守員與扒手)暗示如果不是戰爭太過於可怕,他們不會輕易犧牲幾乎等於性命的手(莫納屈的手還是握著瑪蒂德的乳房睡覺的情愛的手)。影片透過對比殘酷、冰冷、泥濘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壕溝場景以及充滿人情味的法國小鎮與巴黎,以及對於軍事首長近乎卡通化的誇張處理,反戰的意味也很明顯。

即便如此,《未婚妻》很可惜地並未在加入美鈔的挹注後,在電影的美學上開發新的疆域。居內獨特的零碎、片段化的敘事風格,讓影片對於戰爭與愛情的刻劃都無法像片中莫納屈在銅鐘與岩石上刻下象徵他們婚約的「MMM」那般深刻。在《艾蜜莉》中讓角色十分討好的一些個人癖好行為的呈現,在《未婚妻》這部調性嚴肅許多的影片裡,也顯得格格不入。

不知道是否因為有美國資金的緣故,美國影星朱蒂‧佛斯特(Jodie Foster)在片中也客串演出一位士兵的妻子。演技雖然精彩,但是她的美國背景讓人還是不免在她操著法語出現在鏡頭中時吃了一驚。不少影評人都認為她奉性無能的丈夫之命,要與他的軍中友人發生性關係以生下第六個孩子來獲得除役那一場戲是全片最精彩的一段。他們先前素昧平生,但是性的激情很快就讓他們相愛,短短的一個段落,在片中對於戰爭以及情慾都有很深刻的著墨。只是如同佛斯特的美籍身分,這一段相當寫實的片段與全片顯得不太搭調。

很可惜居內企圖結合戰爭寫實、推理懸疑以及浪漫愛情類型的企圖並未成功。居內有種玩世不恭的戲謔與無比豐富的想像力。電影對他而言,從來就不是紀實的媒介,而是大人的童話世界。然而戰爭破壞的力量似乎不容許一個導演在電影中玩弄這種遊戲。影片在這些不同類型力量的拉扯下,也讓觀眾很容易就迷失在劇情的迷霧裡。《未婚妻》在台北以好萊塢電影的規格上映,十七廳映演五週只有六百萬的票房,比起《艾蜜莉》三年前在台北創下的二千五百萬元票房相去甚遠。

就一部影片而言,《未婚妻的漫長等待》還是有不少精彩之處。只是居內最好早早將《艾蜜莉的異想世界》拋在腦後,讓他的影迷無需要經過漫長的等待才能再看到他充滿創意的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