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院線精選影評】最好的時光

32
2006-09-04

侯孝賢的新作《最好的時光》,結合了人氣不低的男女主角張震與舒淇,以三段影片呈現台灣在六0年代、民國初年以及當下三個時期的「最好的時光」。上映前影片二位主角似乎無中生有的緋聞在影劇版面鬧得不可開交,連媒體記者忍不住都要問侯導是不是影片自己搞出來的宣傳伎倆,惹得侯導記者會拂袖而去。



《最好的時光》是繼蔡明亮的《天邊一朵雲》之後,第二部台灣國際知名導演的影片交由以發行好萊塢電影為主的美商公司作商業發行的例子。《天》上映五十天,台北市的票房有一千萬元,歡喜穿上衣服下檔。《最》上映二個週末後票房僅一百五十萬元,甚不理想。由於二部影片發行的模式十分相似,是否發行公司有意在《天》片的腥羶路線奏效後,以粉紅宣傳來如法炮製,外人不得而知。蔡明亮坦承《天》的票房大概只有三成是他從《你那邊幾點》開始,勤跑校園宣傳所凝聚的死忠觀眾。然而,即使在《天》片因為口交等話題賣相大好之際,蔡明亮從未放棄他那二萬名影迷,依舊透過各種非商業管道進行宣傳與售票。反觀《最好的時光》這次的上映,除了緋聞與媒體廣告之外,鮮少看到關於影片內容的消息或討論。這部份原因是國內影劇版低俗化所致,但發行公司的宣傳策略恐怕才是主因。



一部有知名導演,有三段跟台灣人的命運與記憶息息相關的影片,還有二位偶像明星,即使形式風格較為緩慢,故事涵意不夠淺明,從任何一個角度來看,都不應該票房如此低迷。侯孝賢前一部日本影片《珈琲時光》以低成本發行,在沒有大型宣傳的助力下,結合國內許多影評人與文化人士之力,在台北市也有八十萬的票房,還留下一本《咖啡時光‧索引》成為諸多影迷收藏與深入了解影片的電影書。紀錄片《生命》與《無米樂》的發行也都邀請網路上各部落格的寫手參與試片或特映,發揮驚人的論述與宣傳效果。台灣電影與藝文界的結合在八0年代成為「台灣新電影」運動,成為台灣社會與文化發展的重要推力。到了新的世紀,電影與網路的結合帶出了國片罕見的票房佳績,也讓台灣並非以劇情與特效取勝的所謂人文電影深刻打動國人的心。



《最好的時光》這次發行只著重於「曝光式」的宣傳,使得這部影片的上映在國內電影與文化領域並未受到重視,那是台灣當前比電影產業低迷更令人擔心的文化隱憂。近幾年國片的輔導機制以及電影公司與導演們都深刻體會台灣電影產業的危機,不少政策與做法都積極朝向「商業化」努力,希望能夠吸引國人將電影錢開始花在國片上。這對於復甦台灣電影產業而言,雖然覺醒地有點遲了,但是總是一個好的開始。但是,如果就此割斷台灣電影與文化面的血緣關係,只怕在電影商業規模還未建立之前,就已經賠上台灣二十多年來難得孕育出來的電影文化資本。



日前東京影展頒發「黑澤明獎」給侯孝賢,表彰他在國際影壇的成就,香港城市大學頒發榮譽博士學位給張藝謀表揚他對電影藝術的卓越貢獻,去年蔡明亮獲得法國騎士勳章,這些都彰顯各國對於電影的重視,自然也反映出其電影產業的實力。很多電影只有好看與不好看之分,但是侯孝賢、蔡明亮等台灣導演在國際上極受歡迎,因為他們的電影已經成為「值得看」、「必須要看」的藝術與文化成就。電影票房是電影公司自己得努力的業績,但是電影文化卻是政府與民間必須合力經營的生命。當台灣不關心侯孝賢的電影拍得如何的時候,即使國片每年產量達到百部,市場佔有率有百分之四十,台灣電影還是沈淪了。



關於侯孝賢的電影我始終信奉沈曉茵所說的「必須要看兩遍」。在我還沒有看第二遍之前,我只能說:《最好的時光》值得看,必須要看,因為那是侯孝賢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