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院線精選影評】隱藏攝影機

41
2006-09-04

在觀賞奧地利導演麥可漢尼克的作品時,被狠狠地嚇上一跳,應該不會是個太令人意外的經驗。



在他第一部入圍坎城影展競賽(也是第一部台灣院線上映)的作品《大快人心》中,觀眾最難以置信、驚呼連連的部分,或許就是當禁臠般的屋主起而反抗、殺了其中一名病態的入侵者後,另一名歹徒憤怒地拿起了錄放影機的遙控器,讓故事倒轉,硬是將剛剛發生的情節「抝」了回來,壞人再度掌握屋內的主控權。



原本一陣暢快過癮直透心頭的觀眾,看得下巴都掉了下來,幾乎都還可以聽到麥可漢尼克在耳旁的冷笑:你以為這是一部好萊塢類型電影嗎?你以為一切都會隨著觀眾的喜好而發展嗎?



我才是上帝、我才是站在攝影機後面的人,我掌握一切。



於是我們也就不那麼意外,這個導演能拍出像《鋼琴教師》那樣一部將操縱慾與性虐待心理,解剖得精確、細密又刀刀見骨的罕見奇作。這個中產階級藝術家庭出身、曾修讀心理學、哲學與劇場的創作者,不僅懂得如何掌握一個故事、掌握它的人物角色,更厲害的是,他懂得影像的無窮神秘,而且懂得運用影像來操縱、擺弄觀眾,讓你感到驚駭、不快、反胃,直到他想要逼現的意義,讓你無望地去接納、感受。



有趣的是,這個六十幾歲的老導演卻形容自己的創作是「反心理學」的。



而確實,這個極度崇拜布烈松與卡夫卡的導演,作品的影像克制、壓抑、簡約,沒有輔助情緒的配樂、沒有脈絡簡單的心路歷程(告解、自白、心理分析)、沒有說得一刀兩斷的故事來由或結局。這樣疏離冰冷的態度,讓觀眾難以觸碰到角色的內在世界,也因此,會對故事的發展會感到迷惘、陰森、無所適從,甚至是極度的驚嚇。



在這部他橫掃各國電影評論界的作品《隱藏攝影機》中,更讓我們清楚地感受到那股謎樣的、虛無的恐懼殺傷力。



首先是影像,麥可漢尼克悄悄地抹去了屬於不同層次、性質的影像間,應是鮮明區隔的界線。我們看到了他安靜的鏡頭下,陷入洶湧暗潮裡的中產階級生活,也看到了帶著詭譎敵意的隱藏攝影機錄像,還有一些來自於幻覺、記憶與夢境的畫面。在某些時候,或許是幾秒鐘的時間,你會感到有些恍惚疑惑,分不清究竟眼前的影像,是「真實」、幻影,還是隱藏攝影機?進而突然發現,自己其實正處於某種未知的窺視狀態,或是意識到「影像」的神秘與複雜性。



接下來是感情關係,一支又一支的錄影帶,內容只不過是看似無殺傷力的遠距離長拍街景,竟足以讓一對看似自由、自信、成功的高級知識份子,陷入深沉的恐慌與恐懼之中,彼此裂痕與猜疑逐漸加深,近乎崩潰。麥可漢尼克延續著處男作《第七大陸》以來,對於中產階級家庭的冷言旁觀,只需輕輕地搖晃那脆弱的基石,就能讓所有強做鎮定的假面具碎裂,露出現代人蒼白斑駁的情感真面目。



而最讓我感興趣的,則是導演似乎暗藏其中的某些政治企圖。漢尼克在他的兩部多線敘事電影《或然率71》和《巴黎浮世繪》中,就曾展現他對種族及移民議題的敏感性,而在《隱藏攝影機》中,他更將1971年發生在巴黎,政府殘虐鎮壓兩萬阿爾及利亞移民的「恐怖暴行」,做為這個故事的起點,讓那段歷史的傷痕,作為激盪在故事表面下的隱藏主軸。那不僅是帝國心態者與被殖民者間,意識與生存的衝撞,更是白種人對於「異教徒」、「他者」的歧視、偏見、疑慮與病態壓迫,而從其中,暗自滋生出恐懼與罪惡感。



有趣的是,在觀看這部片的過程中,我所聯想到的,並不只有近日發生在巴黎郊區的移民暴動事件,還有某個西方國家,在遭遇了恐怖攻擊後,以他們愚蠢的暴力侵略信仰,企圖剷平恫赫每個威脅來源,卻反而自身陷入分裂、恐慌、自信崩潰與無法抽身的泥淖中,而無法自拔的處境。



真正的恐怖,並不是來自外界充滿敵意的窺視挑釁,而是藏在心底深處,一點一滴紀錄下冷酷罪惡的隱藏攝影機。它腐蝕了看似強大、堅固、穩定的價值根基,使之自我裂解崩潰。



在《隱藏攝影機》讓全場觀眾齊聲慘叫的那一幕裡,我彷彿看到了麥可漢尼克,站在某個角落,扶著攝影機,冷冷看著那些擺著優雅知性姿態的中產階級們(特別是那些虛假的白種人),在戲院裡被扎得哀嚎的樣子。然後,他偷偷地露出了,身為操縱者的得意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