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DVD精選影評】 血與骨

42
2006-09-04

「怹的拳頭母搙真稠,有咱祖公仔勇敢的火侯...」(鬥熱鬧,浪漫外紀,賴和)

是不是有著這麼一種說法:「移民,是最優秀的一群人...」?那群勇於踏出往異鄉闖蕩,在紛亂的時代裡能由無到有最後得以生存下來的,骨頭總比別人硬,生命力總比別人強。這是看完《血與骨》之後,第一個出現在腦海裡的念頭。移民那一輩,總是讓後代景仰而遙想不已的神話事蹟,好像自己所有的懦弱與無力,都不會在祖輩身上出現。而我們,現在生存在地球上的所有人,都是移民的後代。

《血與骨》改編自1988年出版,由日籍韓人梁石日寫的同名小說。崔洋一導演,近期為台灣觀眾所熟悉的作品是《再見了,可魯》,但是如果懷抱著看可魯的心情來看本片,可是會被嚇壞的!主角是由大導演北野武跨刀演出,由青壯中年、老年中風一直演到斷氣的一刻,精彩至極。赤裸裸的情色演出與暴力殘忍場面,十分真實。由劇本、導演、演員、製作...各個層面,都是無話可說地讓我讚嘆不已!

一開場,移民船接近大阪,讓我想起了《教父》;劇中以一個家庭橫亙數十年悲歡離合來描寫的史詩氛圍,讓我想起《悲情城市》;日籍韓人的故事背景讓我想起《Go》(大暴走)。為什麼要提起這些作品?因為這些電影和《血與骨》都有一個共同點,都是需要對故事發生背景的歷史文化有所了解,才能進入電影,才能看出劇情之外頗堪玩味的意義,脫離情感的娛樂層次,達到知識層面的溝通樂趣。

《血與骨》所描述的背景是,1920年代日本經濟蓬勃發展,許多朝鮮移民來到日本謀求更好的生活,在這塊土地上,扎根茁壯,白手起家。二次大戰時日本佔領朝鮮半島,入侵中國,這些朝鮮人擁有日本國籍,為日本帝國主義上戰場,到頭來卻被視為次等公民,被社會排擠,甚至在南北韓戰爭分裂後,又有日籍韓人中的內部分裂爭執,朝鮮人與韓國人互相仇視。在民族性好強鬥狠死不服輸的這群朝鮮人身上,我看到的就是那骨子裡屬於移民世代的悲哀與堅忍。看看歷史吧、聽聽他們的故事吧!用點心,那是我們這個時代的飲食男女所不懂、無法體會的,但卻是撥開虛偽矯飾的外衣將人性赤裸展現的時代輓歌。

於是乎,雖說《血與骨》是一部偉大的史詩,卻極少提及描寫史實背景的部份,就娛樂的功能來說,也不一定讓觀眾由頭至尾感到滿足。主角過度的殘暴似乎無法取得觀眾感同身受的諒解。我甚至將《血與骨》這樣一部電影歸諸『國族電影』的範疇,這在日本電影界是個傳統,有別於全球化好萊塢的電影敘事將所有地方文化壓平,再現於西方的敘事語法中,所欲得到的都是由西方視角觀看東方的膚淺,國族電影更該有的是拍給特定文化背景觀眾的電影,每個國家民族都有其獨特的地方文化,藉由電影藝術去挖掘自己的文化歷史底蘊。《血與骨》呢!在我看來就是這麼一個關注特定族群的國族電影,能談的深了,廣度也就相對地窄了,這麼看來 ,所以這樣一部好電影在台灣的票房賣座不佳的原因(北市約25萬),或許也就呼之欲出了。

不過知曉故事背景是一回事,文化的隔閡或許會讓我們異國觀眾失去了許多值得深究的細微之處,但是至少,劇中人的性格與情感是真的,演員如實的表達出了兒子對父親的矛盾與不能諒解,父親一生固執至死也那麼悲慘地合情合理,母親的堅強忍耐、情婦的自私卻值得同情...這些都隱藏在暴力的外表下,等待觀眾細細地去挖掘。究竟是歷史環境成就了個人,抑或個人的性格造就了(歷史)悲劇?這或許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