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院線精選影評】千里走單騎

51
2006-09-04

關公不眷戀封侯拜將,過五關斬六將、護嫂千里尋兄,忠肝義膽的歷史傳奇,成為戲曲「千里走單騎」的故事藍本。而在導演張藝謀手裡,這樣一段堅毅執著的顛簸路途,又再轉化為銀幕硬漢高倉健,追尋親情交集的漫長旅程。



《千里走單騎》是中國第五代導演張藝謀,在兩部高度賣弄視覺奇觀卻嫌流於空乏的武俠電影後,重返「黃土地」的個人風格回歸之作。這裡所謂的回歸,指的是張藝謀再度將他所關注的視野,拉回到中國鄉野的風土民情,以他個人式的豐沛情感、強悍的美學企圖,與隱約的民粹式煽情語言,去陳述一個動人的寓言體故事。



只不過,雖然《千里走單騎》延續著《秋菊打官司》以來的寫實樸直色彩(不同於《紅高粱》、《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搖啊搖,搖到外婆橋》的濃艷異國情調),更運用了近期作品《一個都不能少》、《幸福時光》中,混揉故事情節與真實生活紀錄的風格。然而在這裡,他卻選擇了一個日本老人的外來者觀點,來看、來理解現代中國窮鄉僻壤裡的獨特人情。



一方面,張藝謀和他的攝影指導趙小丁,大量捕捉了雲南麗江懾人的奇山異水,以壯闊蒼茫的背景,襯托出主角高倉健身在異域的荒涼寂寞心境,而另一方面,他卻也強化了影片中非職業演員自然不假修飾的表演份量,而提升到與演出超過兩百部電影的高倉健,足以等量齊觀的程度,並用這些在地鄉民的善意與熱情,做為一種撫慰與支持。於是漸漸地,語言文字所帶來的藩籬,變得不再那麼沉重窒人,陌生的他鄉也在情感的共鳴與互動中,也變得感同身受、面目可親。



然而,在看似充滿溫情處處,甚至感人落淚的情節下,卻暗湧著一股親情上交集無望的哀傷感觸,讓這部帶著公路電影調調的作品,莫名地讓我聯想到了溫德斯/謝普的作品《巴黎,德州》。



我們看到,與獨居海濱的老人,見不到病榻上疏離多年的兒子,藉著一支錄影帶,彷彿抓住了彌補親情的最後希望,而義無反顧地深入遙遠陌生的中國雲南,突破一道又一道的難關,只為拍到兒子無法看到的那齣名角主演的儺戲「千里走單騎」。



層疊的山岳隔絕了一個個鄉村、表演的面具隔絕了戲子的面目、無法理解的語言隔絕了表達與溝通,老人在這兒似乎體會了兒子逃避異鄉、封閉感情的心境。在影片中段之後,老人更試圖在身陷囹圄的表演者與他未曾謀面的私生子間,打開這道親情的隔閡與阻礙,彷彿是一種自身期望的投射。



究竟,他最後找到了與兒子感情交流的途徑了嗎?我們只看到,老人透過手機,從善體人意的媳婦口中,得知兒子已經原諒他並期待重聚的消息(透過畫外音,老人告訴觀眾,他也無法確定是否為真),以及天人永隔的遺憾。而另一方面,雖然那位儺戲表演者,在老人的努力之下,終於見到了自己的親生骨肉,但也只是透過冰冷的影像與螢幕。



而真正在影片中直接接觸也產生溫度的,卻是沒有血緣、無法溝通的老人與小孩(表演者私生子),在迷路山谷的那一夜,他們意外地讓親情的缺口,得到了些許的填補。



陌生人的慰藉。看似溫暖,卻又隱約有一種說不出的悽愴悲哀。



張藝謀以供起高倉健特寫的《千里走單騎》,向他心目中的偉大演員致敬,而在此同時,他對於非職業演員的完美調度,也讓那一張張黝黑、滄桑、真誠的臉孔,成為寄託整部影片情感的記號。石頭村裡徹夜尋人的鄉民、監獄裡傷感落淚的犯人、一路奔跑吹哨追車的男孩,中國奇特溫暖的人情,包圍著孤獨冰冷的故事中心,成為強烈震動觀眾的情感浪潮,淹蓋了無望的親情籬障,輕輕撫過了裂痕與傷口。於是,《千里走單騎》的意義,不再是隻身單騎苦苦追尋的目標,而是經歷這千里旅程的人情感觸。



向來懂得拿捏感情中含蓄曖昧的微妙,與摧枯拉朽的煽惑,《千里走單騎》讓張藝謀證明了,自己仍然是當代世界上最會說故事的能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