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森‧威爾斯百歲小記(I)––版本疑雲下難辨的大師真貌

505
2015-04-30

一位與上海電影節關係密切的朋友,從去年就預告我說今年會在即將於六月開鑼的上海電影節規劃一個專題,打算藉此紀念奧森‧威爾斯(Orson Welles)百歲冥誕。為此,去年還上映了《上海小姐》(The Lady from Shanghai,1947)的數位修復版作為暖身。不過,就目前看來,剛結束的北京電影節放映了《上海小姐》與《陌生人》(The Stranger,1946,舊譯「異鄉人」,又譯「納粹追蹤」),而目前與上海電影節相關的新聞卻隻字未提威爾斯紀念展的部分。於是我寫信去關切,朋友告知說,因為版權問題威爾斯的片基本上很難湊全專題,最終諸多考量之後,應該只會放映《大國民》(Citizen Kane,1941)意思意思。另一方面,一位在德國工作的朋友寄來他翻拍自慕尼黑電影博物館(Filmmuseum München)的全年排片手冊,從六月開始到年底將陸續放映幾乎可以說是全部的威爾斯作品,相較之下,所謂紀念的意義差異非常大。不過,在台灣的部分,目前沒有聽到任何關於紀念威爾斯的活動。

這位年輕得志的電影外來人,也很早就開始展開他的電影流亡生活,自然造成今天這般局面。最早出身於劇場,並且因為廣播劇的成功而受到好萊塢的青睞,因而獲得了好萊塢影史上空前絕後的拍攝合約——任君挑選任何他想合作的劇組人員以及沒有預算上限,一張幾乎可以說是空白支票的拍攝合同。其結果就是影史上最有名的作品之一,《大國民》。這部片當年引起了巨大的爭議,基本上已經預示了他在好萊塢往後的狀態。差不多在《上海小姐》照舊在票房上失利之後,威爾斯便前往歐洲拍片。基於困難的集資經歷,他的影片雖說大多屬於他自己出錢拍攝的,但是掛名公司複雜,且還有一個家族醜聞的糾纏,使得他的作品在收集上確實遇到困難。像慕尼黑電影博物館這樣的紀念回顧展,基本上也沒幾個機構能夠做到同等級的規模,特別是威爾斯許多未完成的素材都落在這個單位,所以他們自然是最能夠辦理威爾斯回顧展的權威機構了。至於剛剛提到的家族醜聞,主要是因為威爾斯晚年有一個親密愛人歐嘉‧科達(Oja Kodar),她聲稱握有威爾斯最後可能10或15年的作品之版權,並且她多數捐給了慕尼黑電影博物館,但是當年就對這段情事很感冒的畢翠絲‧威爾斯(Beatrice Welles)則多次想方設法阻撓她父親作品的修復與重映,這才使得威爾斯影片的重映困難重重。威爾斯在30年前蓋棺之前估計不會料到會有這個局面吧。


圖:《上海小姐》是帶著實驗風格的黑色電影,由威爾斯自導自演,並協其第二任妻子美國女星瑞塔·海沃絲(Rita Hayworth)擔任女主角,並在劇中有百變風貌,但票房仍不見起色,導致威爾斯最終出走歐洲。

拼湊不全的大師影像

要讓觀眾能完整看到威爾斯影片的困難不只在於版權爭議,更重要的應該是版本疑雲。按照威爾斯於1958年接受法國最偉大的影評人安德烈‧巴贊(Andrè Bazin)及同事的訪談時表示過,在他這18年的電影生涯中,只有三部片是他自己握有剪接權的,分別是《大國民》、《奧塞羅》(The Tragedy of Othello, the Moor of Venice,1948~1952)以及《堂吉訶德》(Don Quixote,1955~),不過,最後一部始終沒有完成,這也是他當時沒料到的。基於1958年之後威爾斯完整的產量很少,且多數都是他自己出資拍攝,按說應該已經沒有太大的版本爭議,所以問題還是出在1958年的作品。至於他一堆未完成作品的情況,我們稍後再談。

就算威爾斯聲稱他擁有上述三部作品的剪接權,但未必代表它們就自外於版本疑雲之外。就在最近,美國的標準公司(Criterion Collection)宣布明年將推出《奧塞羅》的修復終極版藍光,一併收錄三個版本。消息一出,讓不少影迷大吃一驚,三個版本?!威爾斯不是已經表示過這部片他擁有完全的剪接權,但卻仍有三個不同的版本?根據考察,這部片起碼有1952年送坎城(並得到金棕櫚獎)版本,1955年聯美(United Artist)版以及1992年由畢翠絲監修且重組的版本,似乎目前市面上流通的是最後這個版本,就連標準公司自己1995年出的LD都還是這個畢翠絲監修版。但網路流傳的視頻,則是有別於1992年版本的影片,據說是法國電視台放映的版本,先不說它到底是1952年版還是1955年版,但無論如何,確實與1992年版相當不同,更凸顯了「拍攝活動」的存在,一如他在其他影片的慣常做法。不過我個人還是對1955年版存疑,如果有,1958年的訪談中威爾斯為何沒有提及呢?


圖:《奧賽羅》耗費威爾斯三年方才拍攝完成,後世譽本片為所有版本之中最能傳達莎翁原著精神的翻拍作,也為威爾斯贏得1952坎城金棕櫚大獎

其他已經明確載入史實的版本問題,早就宣判了後人對這些影片的研究勢必存在困難。《安伯遜大族》(The Magnificent Ambersons,1942)是他在完成拍攝,被片廠派到巴西拍攝另一部紀錄片《千真萬確》(It's All True,1942/1993)的時候,片廠背著威爾斯剪出的版本,據說原長約133分鐘,目前流通的版本則是88分鐘,其餘素材據說早就付之一炬,被片廠高層燒了。《陌生人》和《上海小姐》沒傳出有別的版本,或許因為一開始威爾斯就完全沒有介入剪接工作,不過威爾斯事後表示《陌生人》完全沒有他任何個人色彩的存在,因為這部片只不過他用來證明他可以扮演一個很聽話地拍完一部片,在時程內、在預算內,以及只在片廠喊「開麥拉」跟「卡」的人而已;而對於《上海小姐》,他則表示即使連他自己都沒辦法說清楚故事在講什麼。

在脫離大片場掌控之後,並不代表我們就可輕易的確認威爾斯的作品一定有一個可信任的拍版定剪作。《馬克白》(Macbeth,1948)至少仍存在兩到三個不同版本,沒人能說清到底哪一個更接近威爾斯原意;《阿卡登先生》(Mr. Arkadin,1955)在英國有另一版叫《密諜》(Confidential Report),直到2006年標準公司發行DVD時,才收錄了一個新的「理解版」,由威爾斯晚年一位密友導演彼得‧伯格丹諾維奇(Peter Bogdanovich)根據所有可得素材進行重剪,這位伯格丹諾維奇不但出版過一本全由他與威爾斯的訪談集結的專書《這就是奧森‧威爾斯》(This is Orson Welles,1992),他也是修復威爾斯作品最積極的有力人士之一。「理解版」《阿卡登先生》確實比另外那兩版都要清晰,且同時還保留了人們熟悉的威爾斯風格,反正,根據報導,這部片基本上也不存在「威爾斯版」。

意外執導的《歷劫佳人》(Touch of Evil,1958)目前至少已經有三個版本是流通的,之所以說「意外」是因為當初環球找威爾斯只是要找他演出,不過當環球拿這個計畫邀當時的明星查爾頓‧赫斯頓(Charlton Heston)參與的時候,赫斯頓聽到有威爾斯的參與,誤以為是威爾斯要執導,雖說環球解釋威爾斯只是演出,赫斯頓卻反而以威爾斯執導為前提才願意參演,於是環球反過來壓榨急著想再拍部長片,可能一定程度上也想回好萊塢的威爾斯,讓他在無酬的情況下執導這部片。無論如何,尷尬的是,1998年環球總算按照當年威爾斯的一份長達58頁的剪接建議(威爾斯看過其中一版的試映後寫的),重剪了這部片,但是卻搞錯了銀幕比例,擅自將威爾斯當時拍的4:3標準銀幕畫面遮成16:9的寬銀幕,以致於這個在剪接上可能接近威爾斯理想的版本卻在畫面訊息上有所缺失了。按照《這就是奧森‧威爾斯》的編輯強納森‧羅森鮑姆(Jonathan Rosenbaum,此人可說是對重現威爾斯作品最積極的影評人)的說法,《歷劫佳人》亦不存在所謂的「威爾斯定剪」版。


圖:威爾斯(左一)原本只希望演出《歷劫佳人》,但在另一男主角查爾頓賀斯頓(右一)堅持威爾斯執導才參演的條件下,被迫接受片廠提出的無償執導的要求。

事實上,不僅影片充滿各種版本有待研究者釐清,就連版本本身的來源以及成因經過也都眾說紛紜。加上威爾斯實在參加過太多作品的演出,人們又亟欲在他參演的作品中,去辨識是否有他干涉的痕跡,比如說《航向恐懼之旅》(Journey into Fear,1942)或出名的《黑獄亡魂》(The Third Man,1949)等,人們都認為威爾斯不但在這些影片中扮演了非常具有象徵性的角色,同時他本人的參演也對影片本身有著象徵性的存在。儘管威爾斯都否定了自己對這些作品有任何的導演工作上的干涉,但是陰謀論評論界仍懷疑威爾斯的澄清很可能只是因為他的職業道德需要。然而,到底有沒有真相,沒人說得清。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