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0 與 1 打造的真實:《虛擬偶像》

486
2015-03-04
 
電影明星魅力無窮,他們吸引人的不只是演技,而是從內而外,思想和外表,再加上形象包裝和銀幕角色特質所形成的明星魅力(charisma)。巨星風采與電影相輔相成,一部合適的電影可以成為明星載具(star vehicle),讓普通演員瞬間變身為大明星,而好的電影作品有了巨星加持更能吸引票房甚至是大獎評審手中寶貴的一票。不過,在明星與電影的依附關係中,導演也是不可或缺的角色,他統整一切,摻入個人風格,打造電影與明星的樣貌,擔當整部作品的成敗大任。於是,惟有能讓劇本、明星與導演三要素皆完美一體,方能打造出叫好又叫座的強檔好片。
 
維特崔倫斯基曾是位享譽盛名的導演,如今卻面臨危機,有了出色的劇本,但大牌女星妮珂安德絲卻使性子鬧出走,怎麼安撫都不見效果,氣得維特不等女星自己揚長而去,叫了車將女星送於千里之外。掌管製片廠的伊蓮是維特的前妻,她得知維特趕走妮珂,氣得與他大吵一架。維特氣急敗壞地認為伊蓮將妮珂看得太重要,他說:「Nicola Anders is not bigger than this picture.」這是一個簡單的句子,但是句中的「big」並非指型體上的「大」,而是指形而上的「重要性」或「知名度」。在同樣描述影星與電影產業的電影《日落大道》(Sunset Boulevard, 1950)中,過氣的默片女影星諾瑪傲氣地說:「I am big, it's the pictures that got small!(我本來就很有名,是電影越拍越糟。)」這句在影史上名列前茅之經典對白中的「big」同樣指的是明星的知名度,是女明星諾瑪對於旁人認定默片退潮而自己成為昔日明星狀態的反擊。此外,老外有時會說「. . . is larger than life」,表示他們將某樣事物看得比生命更加寶貴。
 
維特認為伊蓮不該把妮珂看成該片成敗的唯一關鍵,但伊蓮認為「name(名氣、名聲)」不只是電影成敗的關鍵,更影響到其它明星將來與維特的合作意願。但相較於伊蓮對於「name」的執著,維特認為就算找位素人演員「unknown」,只要劇本體質好,加上自己的獨特眼光,照樣能拍出享譽國際的好片。
 
儘管維特不願承認明星有那麼重要,但妮珂的離去確實擺盪整個拍片作業,連伊蓮都將維特掃地出門,使他不再有片廠支援。就在這時,維特遇見一位電腦怪客漢克,他聲稱自己設計出的軟體能讓維特擺脫窘境,打造出完美明星,讓維特再也不需看演員臉色。漢克認為,他的電腦天賦與維特的拍片造詣兩者能完美結合:「You and me, art and science. We're the perfect marriage.」漢克用「marriage」一字當然並非指「婚姻」,而是形容科技與藝術的完美結合。
 
由於漢克不久後因眼疾而死,維特遂沉潛一陣苦心研究軟體,成功地打造出心目中完美的虛擬女演員席夢。電影首映那天,維特緊張萬分,害怕被眾人發現席夢的秘密。在廁所裡,他對鏡子陳述了心中既愧疚卻又據之有理的告白。他認為創造虛擬演員一舉是逼不得已的下策,因為電影圈再也不重視作品的藝術性或創作者本身的能力,而將焦點圍繞在影星、票房、八卦等毫無營養的話題上,他想要證明作品與創作者本身才是電影成功的關鍵。他在自白中用了「put something above me」的片語,表示「將……視為比自己更重要/崇高」。當維特滿頭大汗地自白完畢,首映會也結束了。
 
首映會前所未有地成功,除了電影好看,這位不見經傳卻又氣質非凡的「神秘女星」成為眾人口中的話題。眼尖的伊蓮用了四位知名女影星來描繪席夢的聲音、身型、姿態與臉,而維特則小聲地呢喃幾乎都猜對了。伊蓮用的句法是「she has the (body part) of (someone)」,表示席夢有某人的儀容/姿態。看來席夢的確是眾知名女明星的夢幻結合體,是維特的新繆思,也是讓眾人心生好奇的目光焦點。
 
維特創造了虛擬女星,造成影壇轟動,席夢甚至得了奧斯卡女主角獎。席夢的英文名「Simone」其實是「Simulation One(虛擬人物一號)」兩字的合併縮寫,電影片名更巧妙地把「Simone」中的「I」和「O」兩個英文字母置換為阿拉伯數字「1」和「0」,用數位取代真人。席夢雖是虛擬人物,維特卻藉由自己的作品與三不五時的幻影賦予她血肉,但維特仍時常陷在與道德交戰的困境。某日維特又在電腦前檢視這位他所創的產物,他開始與席夢「問答」。維特認為自己在真與假的灰色界線中擺盪(grey area),維特操控席夢所展現出的自然與不愛慕虛榮是一般演員不曾擁有的特質,她在銀幕上那些經過精心調配的淚滴與笑容,讓觀眾臣服於席夢精準的演技,並對她真摯的七情六慾感到癡狂。席夢的「真」對照某些明星透過包裝所傳達出的虛假形象,究竟孰真孰假;而如今濫用的電影數位特效若能讓電影增色,又有誰會去關心特效與欺騙兩者中維妙的界線。
 
《虛擬偶像》(S1m0ne)從上映距今已十多年之久,但電影中所談論的真假虛實、導演與影星等,在今日看來仍是十分值得討論的議題。明星研究的知名學者理查戴爾(Richard Dyer)認為明星是一種符號,是透過電影或其他媒體而被建構的個體,被賦予社會、歷史、美學甚至是藝術型態等的意涵。導演藉由被創造且刻意建構的席夢探討明星之於電影產業的意義,讓觀眾對習以為常的「明星」有不同的看法。也許維特的席夢終究並不若真人般真實,但她的「真實」也足以媲美刻意包裝打造的真人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