喚醒心中的搖滾魂:《搖滾時代》

387
2015-03-04

改編自知名音樂劇的《搖滾時代》(Rock of Ages),從2011年底到2012上半年話題不斷,因為從來沒演過音樂劇電影又年屆五十的阿湯哥,這回不但要挑戰演搖滾樂團的主唱,更要大開金嗓,挑戰多首觀眾熟到不行的搖滾歌曲。阿湯哥到底行不行啊?成為音樂劇迷與影迷的共同問題。而這答案在電影上映後揭曉,至於謎底讓我們留到文末再說。



《搖滾時代》這種沒有原創曲目、反倒使用現有當紅歌曲,再由此編劇的音樂劇類型有個特別稱號──Jukebox Musical(點唱機音樂劇)。這類型的音樂劇通常目的是要吸引特別的觀眾族群(像本片專為搖滾樂迷打造設計);或是吸引一些喜愛聽流行音樂,但平常對音樂劇沒有特別喜好的觀眾。但點唱機音樂劇在百老匯的成功率並不特別高,因為劇情有時會為了遷就歌曲而不甚流暢或「硬凹」 。目前在音樂劇史上,最賣座的是匯聚ABBA歌曲,並也曾拍過電影的《媽媽咪呀》,其音樂劇舞台版本不曉得巡演了世界上多少國家,連小編我前幾年也在小巨蛋親身體會《媽媽咪呀》迪斯可的魅力。



身為點唱機音樂劇,《搖滾時代》從片名便開宗明義地昭告天下它的賣點,其導演也有拍過音樂劇電影《髮膠明星夢》之成功前例,再加上集結眾明星而形成的堅強配角群,尤其是不服老的阿湯哥在海報上臉部「緊實」的模樣,《搖滾時代》實在是讓人十分期待啊。



《搖滾時代》的劇情其實很老掉牙:年輕的男女主角在1987年來到洛杉磯,希望能闖出一片事業,也不約而同地前後來到捧紅眾多知名搖滾樂團的波本酒吧當服務生。而男女主角的心儀工作?不用說,當然是當搖滾歌手!像這種追尋明星夢的劇情通常都會搭配主角們淒苦、不順的出身和追夢開端做為老梗,本片也不例外。片中女主角雪莉隻身坐巴士來到洛杉磯,剛下車不久就遭到搶劫,整個皮箱和其內女主角極為珍藏的黑膠唱片全部消失。雪莉乍歷經如此的震撼教育,在男主角德魯出現後,陰霾似乎馬上一掃而空。德魯說自己是歌手,雪莉一聽馬上說:「Get out! Me too!」這裡的get out並非一般趕人家走的口語用法:「快滾!」反倒是驚訝的驚嘆語,跟中文有時候很驚訝時會說:「騙人!」的意思很像,都非字面上的意義,而是要強調自己的驚訝與該事件的不可思議。



接著德魯說自己在波本酒吧工作,希望有朝一日也能成為店內請來的歌手之一。雪莉聽了馬上開心的說有好多珍藏的唱片都在那裡錄製,那是令人崇拜的搖滾聖地。男主角只笑吟吟的回答:「more like, “had”?」短短一句立刻顯出英文過去式的魔力(因為唱片已經被搶走了,女主角用的現在式have要變成had)。雖然大家在學英文的路上總是屢屢被過去式惡整,但單用一個動詞形態就足以解釋事件發生的時刻,這點中文的確難以匹敵。



如此老掉牙的主線劇情小編就介紹到這裡,相信各位聰明的讀者只要稍稍「腦補」一下立刻能夠猜出過程與結局。



在本片中阿湯哥的角色雖是搖滾巨星史戴西傑克斯,但史戴西並不是在舞台上散播歡笑、愛與淚水的那種勵志型rocker,而是一位墮落巨星,聲名大噪後成天沉迷於女色、酒與藥物,永遠穿著無法遮蔽胸膛的毛皮背心,跟女人打招呼的方式是把手掌放在女性胸部來場「心靈交流」,極為沉淪糜爛、看了令人想揍。據說本角色是根據槍與玫瑰(Guns N' Roses)的主唱Axl Rose改編而成,諷刺意味頗為濃厚。



言歸正傳,史戴西傑克斯是如此漫不經心、只顧享樂的人,就連《滾石雜誌》(Rolling Stone Magazine)的記者要採訪他,也得被再三刁難。記者用心地問了為何要單飛(solo career)的問題,史戴西看似認真回答,卻搬出官腔說法,在關鍵處用blah-blah-blah敷衍,要記者填空。



根據小編長期以來的鄉民經驗,很多朋友在書寫blah-blah-blah時,常常以音拼字,因此寫出bla-bla-bla、或是很中文化的bala-bala。當然,既然是以音為主的英文字,若拼錯無傷大雅。只不過,在《電影英文》專欄中,我們仍有矯正常見英語錯誤的責任,因而在此請恕小編就這點叨念提醒一番。



雖然波本酒吧很榮幸地參與了史戴西傑克斯的出道歷程與單飛前的最後一場演唱會,但卻因八零年代末到九零年代初觀眾音樂口味的改變,再加上政治人物試圖掃蕩「聲色場所」,酒吧被盯上而經營日漸慘淡。昔日大名鼎鼎捧紅不少歌手的酒吧,目前面臨可能倒閉的命運。酒吧老闆丹尼斯看著入不敷出的帳本,和伴隨而來的高額稅金,忍不住重重嘆一口氣,說道:「Taxes. They're so un-rock 'n' roll.」



在英文中,詞性通常都分得很清楚。但偶爾,一些詞彙的詞性可能會「轉個彎」,帶給聽眾不同的樂趣。在一般英文用法中,很清楚的,rock 'n' roll大多當名詞用,指搖滾類的歌曲類型。但在此,丹尼斯把rock 'n' roll當形容詞用,並且不是用來形容和音樂相關的名詞,而是「稅金」,如此與搖滾天差地遠的單字。但丹尼斯其實將rock 'n' roll看做是一種精神、態度,而搖滾精神一向都比較屬於心靈層面的昇華與解放,追求獨立、大膽、不畏一般世俗的眼光,此與非常現實且低俗的銅臭沾不上關係,也難怪丹尼斯不但把搖滾轉化為形容詞,更在前面加上“un-”,讓rock 'n' roll成為否定,以表示稅賦實在是遠離搖滾精神!



在這裡,小編鼓勵大家回家照樣照句,可以把一些很有特色的名詞(人名、地名等),試著把他們轉化成形容詞,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效/笑果。假設小編說:「. . . is so Taiwan(ese).」不曉得大家覺得Taiwan會代表什麼意思呢?



遇到經營困境的丹尼斯好在有好友/經營夥伴羅尼的支持,雖風波不斷,卻憑藉對搖滾樂的信仰而撐過難關。但即使如此,丹尼斯也得靠好友羅尼的提醒才得以記得不朽的搖滾精神。當丹尼斯起先聽到羅尼的鼓勵,他不但不感安慰,反倒消沉的回嘴:「What part of "We're screwed" don't you understand?(「我們慘了。」這句話你是哪部分聽不懂。)」「What part of . . . don’t you understand?」這個句型在英文口語中常常出現,目的是為了強調對方根本搞不清楚狀況。聽了丹尼斯的氣話,羅尼反嗆:「What part of "Rock 'n' roll is forever" don't you understand?(「搖滾萬歲」這件事你又是哪部分聽不懂?)」



羅尼接著解釋,酒吧的經營問題是一時的,但是搖滾是不朽的,不會被帶著禮帽(bowler hats)、假惺惺的假官僚(plastic bureaucrats)搞垮。在這裡,羅尼使用的「plastic」一字是「虛假的」意思,由「塑膠製成的假物件」之含意轉化而成。像是在電影《辣妹過招》(Mean Girls)中,女主角即稱那群靠化妝與打扮,但一切行為皆假惺惺、裝模作樣的小團體為“The Plastics”,此與羅尼口中的plastic bureaucrats有同樣含意。



身為音樂劇的愛好者,本片著實讓小編百感交集。一方面,點唱機音樂劇的確幫觀眾除去要熟悉歌曲的步驟,只要前奏一下,幾乎人人可以馬上融入歌曲、搖頭晃腦一番。尤其是幾首知名歌曲的混搭(mash-up),為本來已紅透世界的歌曲又加上不同的風味。再者,本片配角群之強大,使得本片不論演技、或演員的突破性都大有看頭。尤其是本文未介紹的凱薩琳麗塔瓊斯,雖露面機會不多,但只要一站上鏡頭,誰都搶不走她的風采。然而,本片的劇本貧弱疲乏,儘管眾巨星幫電影支線增添不少樂趣,但老梗又無法創新的主線,加上存在感明顯不足的花瓶男女主角,讓本片成為一部小菜味美,主菜乏味的詭異宴席。



儘管本片美中不足,小編仍然想向大家推薦本片。畢竟只要租上一部DVD或藍光,轉開音響,一首首熱血沸騰的搖滾樂必定能喚起各位沉積心底已久的搖滾魂──人人心中,都有位等待被釋放的rocker!至於阿湯哥表現如何?雖然阿湯哥已不再俊俏,過度施打的玻尿酸並沒有影響阿湯哥的身體(嘆…),但也沒有影響到表現,阿湯哥開頭唱的Paradise City一曲,小編只能大力點頭讚嘆:He’s still got it!






劇照引用自【開眼電影網】:


http://gallery.photowant.com/b/gallery.cfm?action=STILL&filmid=fren01336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