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景、曲共融的完美演繹:《真善美》

306
2015-03-04

只要提到美國紅極一時的歌舞片,《真善美》(The Sound of Music)必榜上有名,其首映迄今已快半世紀,歷經歌舞片的興盛與滄桑。歌舞片從有聲電影問世以來一直都是很受歡迎的電影類型,造就不少票房奇蹟,也捧紅許多銀幕明星。其以歌舞抒發情感的特殊表現形式,及樂觀浪漫的完美結局,營造出一股夢幻又勵志的氛圍,撫慰了許多歷經大戰的美國人民。《真善美》於1965年上映,適逢美國社會運動最劇烈的時期,許多屬於上世代的保守觀念在此時備受年輕人挑戰。此時,歌舞片中闡述的的美好生活幻象逐漸破滅,歌舞片越來越無法滿足年輕觀眾的需求與想像。從四○年代開始的歌舞片「黃金時期」,在六○年代走向凋零。面臨歌舞片的轉型時期,《真善美》堪稱是老式歌舞片中最後一顆賣座的璀璨之星,在此之後,再也沒有歌舞片能重溫《真善美》當時的榮景。



《真善美》講述的是實習修女馬莉亞來到崔普家庭擔任家庭教師的故事。瑪莉亞耐心的關懷崔普家中七個失去母親的調皮孩子,用歌唱教學感化孩子與崔普爵士,讓崔普一家恢復昔日和樂,戲中更與崔普爵士共結連理。《真善美》除了劇情真摯感人,讓人讚嘆的還有奧地利優美的風景。若仔細瞧瞧,會發現導演取鏡調配十分講究,畫面總會刻意納入背景的山丘與城堡,像極了國家地理頻道中的奧地利宣傳特輯。



電影開頭曲與片同名:The Sound of Music,是將情、景完美融入歌曲的最佳典範。在主旋律出現之前,電影畫面是蓊鬱青山和潺潺溪流,最後才在山頂上看見舉起雙手隨著歌聲翩然轉身的瑪莉亞,這樣和諧的畫面說明了本片大自然與人間親密的關係,其歌詞也從而印證。在歌詞中出現了大量的譬喻與擬人,瑪莉亞將自己的情感比擬為大自然景物:心的悸動有如鳥展翅飛翔、心的嘆息猶如微風傳送的遠方鐘聲、歡笑就像溪流衝躍阻石。在比擬的同時,瑪莉亞用的動詞(sigh, trip, fall, sing……)也為這些景物注入生命,使這些歌詞都像詩句般優美動人。在這首歌曲中,觀眾了解瑪莉亞透過歌曲在大自然中抒發情感、撫慰憂傷。



瑪莉亞來到崔普家後發現爵士用軍事化的方式管理自己的小孩,家中出現的聲響除了哨音、口令,還有整齊劃一的腳步聲,雖讓爵顯得威風凜凜,但崔普爵士與子女間的感情卻被嚴重壓抑,少了孩童的嘻笑朝氣。在一次崔普爵士的外出旅行中,瑪莉亞用窗簾為小孩們做了外出服,帶著這些從長約二十歲、幼約五歲的孩子們出豪宅玩耍,也將音樂、合唱教給他們。



這首歌唱教學之歌是大家耳熟能詳的Do-Re-Mi,可謂是音樂界的ABC之歌。一如初學英文字母的幼童,喃喃念著:A is for Apple, B is for Book, C is for Cat,瑪莉亞在Do-Re-Mi中利用每個音符的名稱與發音,套在已存在的同音英文字上,出現了“Doe, a deer, a female deer. Ray, a drop of golden sun.”這樣的句子,於是,除了La沒被賦予意義,保留成「跟在So後面的音符」,其它六個音符化身成為母鹿(doe)、光束(ray)、自稱(me)、遙遠(far)、縫製(sew)、茶(tea)。



教會音符之後,馬莉亞將歌曲比喻為英語中的單字組句,只要適當的混搭(mixing them up),一抹美麗的旋律嫣然而生,若想將此曲賦上意義,將適當的英文字代入音符,便成為一首完美的歌曲。從音符到旋律到歌曲,馬莉亞利用Do-Re-Mi一曲敲開孩子們的心房。不過,Do-Re-Mi除了音樂教學外,它也同The Sound of Music一曲中所闡述的,再次確立人、大自然與歌曲間的緊密關係。這正是貫穿《真善美》的重要主題,也是本片格局宏大的原因:它不僅透過歌曲關懷人的情感,也訴諸天地,甚至還嵌入宗教與歷史。這些豐富的元素齊聚一堂不但不讓人感到混亂,在導演煞費苦心的運鏡及劇本編排,反倒讓電影呈現的如此自然,不矯揉造作,真是本片經典與過人之處。



《真善美》在1966年成為當年奧斯卡獎最風光的影片,一舉奪得最佳影片和導演等五項大獎。在此之後,不少片廠與導演挹注許多資金,試圖複製如《真善美》這般大格局的影片,卻因觀眾年齡下降、品味改變,導致歌舞片類型凋零及劇情內容轉變,使得票房屢屢失利、虧損連連。《真善美》創了影壇奇蹟,但其不可思議的成功也成為日後許多片廠、導演,甚至演員心中揮之不去的惡夢。不管如何,《真善美》所創的佳績至今仍為人稱頌,相信馬莉亞與崔普一家的傳奇故事會像片中的歌曲一樣,在世界各國影迷的口中傳唱不息。




※ 本文中文翻譯皆取自《真善美》四十週年紀念版DV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