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門湊一腳》Due Date

299
2015-03-04



2009年,導演Todd Phillips率領一群B咖演員完成了《醉後大丈夫》,並在2010年金球獎上跌破眾人眼鏡,一舉奪下了音樂/喜劇類最佳影片的大獎。可想而知,當《臨門湊一腳》的預告片出爐,看到A咖男星小勞勃道尼配上A咖衰神查克葛里芬納奇(Zach Galifianakis),加上一如《醉後大丈夫》簡單卻又無厘頭的劇情,大眾對本片的期待可想而知。



《臨門湊一腳》的劇情設定簡潔明瞭:一位想趕回家陪妻子生產的男子彼得,陰錯陽差的遇上漫不經心的伊森,就像衰神上身般的,一趟單純的歸途成為遙遠且險阻重重的公路之旅。正如劇情設定,本片的笑點與衝突大多建構在兩位主角之迥異之處。彼得身材一般,一身鼻挺西裝與整齊裝扮顯示出此人一絲不苟的性格,看他的住處與言談內容,彼得也許是小有財富的中產知識階級。



電影一開始是彼得的碎語,他在電話這端向妻子細訴幫嬰兒命名的種種問題,似乎沒有一個名字能讓他滿意。美國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總統名字不行,他怕兒子將來若沒有功名成就,沒像羅斯福總統的臉被刻在山頭,會認定人生挫敗而一生失志。可男可女的名字也不行,容易讓人產生混淆。傳奇英雄亞瑟(Arthur)的名字也不行,除了相關的傳奇太多,當孩子們唱起Name Game這首改姓名字首以押韻的兒歌,小名Art會變成Fart(放屁),一定會被同儕取笑(註一)。這串落落長的碎念突顯彼得龜毛的個性,這也難怪當彼得碰上伊森時隨時處於抓狂邊緣。



電影開頭採用彼得的觀點,在機場大門前,伊森的車擦撞上彼得座車,自此結了不解之緣。在彼得眼中,伊森是個滿身酒氣、不拘小節又怪里怪氣的胖子。當伊森向彼得賠了不是,並用極度樂觀的口吻說了:when a day starts like this, it's all uphill from here.彼得一聽,心裡便明瞭伊森沒幾兩重,因為他連常用的俗語都會搞錯。伊森說的這句跟另一句美國俗語:get out of bed on the wrong side/foot相同,講的都是一天起始不順導致整天每況愈下。只不過,伊森把downhill(走下坡)說成uphill(走上坡),於是整個句意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讓本來悲慘的含意轉為樂觀並充滿期待。彼得並沒因伊森的鼓勵感到開心,相反的,彼得因伊森的知錯不改感到煩心。



本以為與伊森再也沒瓜葛的彼得,在飛機上卻又因伊森的愚蠢行為,陰錯陽差的被趕下飛機,還受到航管人員刁難,連皮夾都遺失。禍不單行又一無所有的彼得只好硬著頭皮與伊森共乘。但實事求是的彼得實在無法忍受依森的唬爛與漫不經心,伊森屢屢挑戰彼得得忍受極限,在肉體與精神上都讓彼得飽受折磨。就算彼得曾經有機會丟下伊森開車落跑,看到留在車上屬於伊森父親的骨灰,又心軟折回尋找伊森。後來,依森開車睡著造成翻車失事,彼得也因此手臂受傷,彼得的情緒終於爆發。他狠狠得打碎伊森懷抱的好萊塢成名夢,毫不遮掩的羞辱伊森是腦殘(imbecile),認為他到好萊塢一定會成為砲灰,更引用莎士比亞哈姆雷特中的句子,請他一定要迴避。誰知道,彼得在伊森前搬弄博學只是對牛彈琴,嘴上說知道莎士比亞(Shakespeare)的伊森卻認為莎士比亞是海盜,並且名字應該要改成有著大鬍子的傻士比亞(Shakesbeard)。



如此的情況在本片中出現好幾次,彼得總是很認真的想跟依森說道理、向他發怒,但伊森總能打太極,很認真的錯認,自認化解衝突,以致於彼得的氣沒有出口。伊森真誠的無辜對比上憤怒但卻無以宣洩的彼得,如此模式接二連三的激盪出笑點,讓觀眾在同情彼得之餘卻又心疼笨到深處無怨尤的伊森。



本片除了用彼得與伊森的性格差異帶出笑點,它還使用了僭越禁忌的方式來引人發笑。「尊敬死者」一向是必須嚴肅以待的課題,但若是人們「不小心」對死者不敬呢?美國電影開死者玩笑已經不是第一次,舉例來說:《門當父不對》(Meet the Parents, 2000)中男主角意外讓準岳父家的骨灰掉落,並讓貓在骨灰上灑了泡尿;或《超完美告別》(Death at a Funeral, 2007)裡棺木送錯、讓屍體跌出棺木等……。當應該肅穆的場合出了差錯,生者在驚駭之餘卻又忍不住捧腹。本片中,經典的橋段莫過於彼得好友達爾將裝在咖啡罐裡的骨灰當咖啡粉沖泡,讓一行三人在不知情的狀況下喝口骨灰,並在得知時驚嚇得將「咖啡」噴出口外(伊森怕不敬還努力的吞了幾口)。隨後,伊森將骨灰取出咖啡機後又手滑灑了一地廚房,小心翼翼的撿拾後,伊森拿來衡量老爸骨灰的量詞竟是「杯」──老爸共剩八杯咖啡的量。這種對於死亡情緒的錯置與誤「食人」的驚慌,即使觀眾都已在預告中看過,電影院中仍然笑聲不斷,其高明手法可見一般。



做為聖誕節與跨年電影,《臨門湊一腳》十分成功的為觀眾帶來歡笑。小勞勃道尼的確是當代影壇紅透半天的冷面笑匠,而查克葛里芬納奇也延續《大丈夫》中的衰神角色,繼續在本片唱衰搞怪。只是,與《醉後大丈夫》比起來,筆者認為《臨門》在劇情設定與呈現上仍然小輸一截,相較之下較容易預測電影劇情與走向,使驚喜少了一些。不過,在這個時間點看《臨門》有個意外的驚喜,劇中不斷被提起的美國影集《好漢兩個半》(Two and a Half Men)因男主角查理辛(Charlie Sheen)的放蕩行徑而可能被迫喊停,不曉得劇組若想重振旗鼓,會不會真的找查克葛里芬納奇來取代或客串,這個小小的細節讓《臨門》看起來格外有意思。總之,《臨門湊一腳》在製作與劇本上仍算達到水準,去年年底沒參與這場大笑盛會的讀者不妨找機會看看,但記得觀影之前要做好嘴腹肌肉的熱身,以免使用過度造成運動傷害!



註一:The Name Game又稱Banana Song,是首美國童謠,由Shirley Ellis與 Lincoln Chase編寫,Shirley Ellis演唱。對The Name Game玩法的讀者不妨參考以下影片及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