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老兄》Fred Claus

287
2015-03-04

不同於一般的佳節影片以娛樂齊聚一堂的家庭成員為目標,《聖誕老兄》多了一些教育意味,也顛覆了一般對「聖誕精神」的認知。尼克的出生讓佛萊德下定決心要做個稱職的哥哥。然而,誓言就像乳酪一樣,很容易在環境的逼迫下變質。



尼克生來討人歡心,他像聖人一樣把哥哥親手做的生日禮物原封不動地送給貧窮孩子;為了把哥哥喜愛的樹搬回家中客廳,尼克把它砍下,殊不知此舉把佛萊德養在樹上的鳥兒也趕走了;連母親都常指責佛萊德:「你為什麼不能像弟弟一樣?」漸漸地,佛萊德忘了怎麼做個好哥哥,他的手足之愛被妒意與委屈所蒙蔽──他否定聖誕精神,也吝於付出感情。佛萊德一直和家人不相往來,直到他欠了債,走投無路之下,只好求助於尼克。



從小包容哥哥的尼克當然願意借錢,但前提是佛萊德必須到玩具工廠上班。但顯然不只他有麻煩,尼克的玩具工廠也面臨審查和關閉的危機。佛萊德來到北極之後,兩兄弟相處的過程中,看起來總是尼克包容哥哥的乖戾與彆扭,最後卻是佛萊德教弟弟認清了一個道理:沒有所謂的壞孩子,他們都只是需要關心的孩子。



當玩具工廠終於被宣布關廠時,尼克倒下了。而佛萊德還是無法丟下弟弟不管,他回到北極,連夜趕工做出玩具,並代臥病的弟弟發送給全世界的小朋友們。本片的結局當然不免俗地上演合家歡戲碼, 尼克和佛萊德在互相諒解後盡釋前嫌,而觀眾心中也多了一份省思:每件事物的背後都有原因;頑皮的孩子並非無法感化,更不該被排除在收禮物名單之外。



在佛萊德受到「感化」之前,他的話語中總是透露著嘲諷和憤世嫉俗。童年時,尼克曾高興地向媽媽展示新衣服:「這衣服是我自己做的,媽。」佛萊德看母親贊不絕口,忍不住接腔道:「家醜還是別外揚的好。」(I wouldn’t go tell people that.)「家醜不外揚」是一句耳熟能詳的俗諺,本來是指自家關起門來所發生種種見不得人的醜事,這裡被佛萊德具體化地用來揶揄尼克自製的衣服,除了譯意切合原文之外,也充分顯示出話中的尖酸。



另一個例子是佛萊德為了還債而走上街頭,裝扮成聖誕老人向路人募款。然而他的假身分一下子就被旁邊合法募款的聖誕老人們揭穿了;他們要佛萊德出示工作許可證,他卻倔強道「許可證?現在是白色恐怖嗎?」(Papers? What is this 1950s?)1950年代的美國正值韓戰的餘波以及冷戰的開始,政府嚴加控管人民,加上種種動蕩為當時的社會蒙上了一層嚴峻的氛圍,這樣的狀態正好類似台灣歷史上所謂的「白色恐怖」時期。這就是佛萊德的意思:非要工作許可證才能上街頭募款,對他而言是不當限制個人自由的規定。本片有許多字幕翻譯都是來自本土化語言的運用,有時候恰好能在本地文化、歷史中找到和另一文化相對應的事物或語言,這能幫助電影對觀眾產生親切感,拉近銀幕裡外的距離。



除了俗諺、歷史以外,方言也可當作字幕翻譯的材料。玩具工廠審查員諾斯卡特先生趁夜偷偷把尼克重要的文件毀掉,第二天東窗事發後,大家直覺認定佛萊德是罪魁禍首。他當然很不爽,於是對站在一旁的小精靈說:「這是怎麼一回事?你幹嘛一副跩樣,想訐譙我的樣子?」(What is going on here? Why are you standing there judging me with your arms folding?)小精靈鮑伯則反駁道:「我不想訐譙你,我是緊張。」(I...I’m not judging you, I’m nervous.)隨著近年台語意識逐漸抬頭,這樣的用詞出現在字幕中,肯定能把上述效應放大。



佛萊德聽說弟弟的工廠被迫關閉,終究趕回北極幫忙。他召集所有的小精靈,勸他們不要失去希望,還有時間趕出所有的玩具分給世界各地等著起床拆禮物的孩子。佛萊德看著一張張悵然的臉,說道:「你們以前聖誕節從未失敗過。就算你們今年被解雇…但愛拼才會贏啊。」(You guys had never missed a Christmas before. You guys are going to go out this year... you’re gonna go out trying.)事實上,這段譯句的俗諺使用就不太恰當了。這裡原文的意思是勉勵大家無論如何,還是盡力放手一搏;然而譯文卻偏離了主旨,變成勸大家勤奮工作。因此,在這邊建議可以改譯為:「你們每年聖誕節從來不曾缺席過,今年也應該全力以赴… 大家放手一搏吧。」



當初沒有預期包裝如此「娛樂性」的《聖誕老兄》竟會帶給我一些全新的概念:從來不曾懷疑聖誕老人的好小孩壞小孩評選制度其實還是以主觀評斷為根據。事實上,孩子的外在行為本來就是表面,往往背後都有值得探究的原因。包括尼克長期對佛萊德的容忍,也不見得是聖人的行為;反倒可能是因為他從沒意識到哥哥的無奈所致。這是一部字幕貼近觀眾、劇情也發人深省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