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利與我》Marley & Me

210
2015-03-04

相信喜歡狗的朋友一定不會錯過《馬利與我》(Marley & Me);一部以狗做為主線帶出男女主角人生過程中種種酸甜苦辣的溫馨好片,改編自真人真事的同名小說。片名的「馬利」想當然爾是片中讓葛羅根夫妻(John Grogan and Jennifer Grogan)又愛又恨的拉布拉多犬。



在大雪中穿著結婚禮服狂奔的經驗,讓葛羅根夫妻決心搬到溫暖的佛羅里達州定居,展開新婚生活。約翰(Owen Wilson飾)繼妻子珍妮(Jennifer Aniston飾)之後,同樣找到報社工作,卻因為妻子話中透露出渴望養小孩的念頭,開始擔心起只有夫妻兩人的生活是否會讓妻子感到無趣;第一段對話就是約翰和老朋友賽巴斯汀在新上任的辦公室閒聊的內容,兩人談到約翰新居有多餘空房,於是兩個男人不約而同的聯想到空房和嬰兒,嬰兒和子宮的關係。這樣的聯想讓新婚男人不免感到壓力沉重,畢竟這是一個極快速又無法掌握的身分轉變。在引文中我們可以發現約翰身分的微妙變化,在結婚之後,他理所當然的成為一位丈夫(husband),但成為丈夫即表示他離父親的角色只剩一步之遙。賽巴斯汀對約翰說,如果他有小孩就會變成父親,那麼“you’re not you anymore!”「你再也不是(以前的)你了」代表一個不可逆的身份轉換──婚結了還是可以隨時離以脫離丈夫身分,但小孩出生了要不當爸爸實在不太可能。於是,約翰的好友塞巴斯汀便想出可以不生小孩就填滿家庭空虛的權宜之計──養隻讓女人都無法招架的可愛寵物,賽巴斯汀說你養隻狗“you’re still a guy”。Guy這個字在這裡出現給人一種不具任何身分的感覺,a guy是一位平凡的小子,他沒有身分所以沒有責任,也因而仍然擁有自在的生活(still got a life)。這如意算盤看起來打的很好,但往往人算不如天算。在以最便宜的價格領養了看似乖巧,被珍妮暱稱為“clearance puppy”清倉小狗的第一天,約翰就瞭解了,馬利不是普通的小狗。先是把床單咬得一團亂,然後因為害怕暴風雨,更是在約翰離開的一小時內,把倉庫內徹底的翻箱倒櫃一番,更把牆壁都被咬出幾個大洞來;於是約翰和珍妮這對夫妻,便開始了與眾不同的生活。



然而,養寵物以替代身為父親的責任畢竟不是長久之計,約翰一直以來的逃避反而讓他無法準備成為一個父親。葛羅根夫妻歷經了流產的打擊,終於喜獲麟兒,生下兩個兒子及小女兒,一償為人父、人母的心願。但很快的發現經濟與責任的壓力讓夫妻關係產生微妙的改變,也間接影響了夫妻與馬利的關係。為人父母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約翰道出了每個人年輕時,不了解父母、長輩用心的心態。在年輕人眼中,長輩的所做所為似乎都多此一舉,約翰甚至以miserable(極悲慘)這樣重的單字來形容當時對父母錯誤的理解;只有到自己也晉身為父母時,才瞭解其中種種的辛勞和妥協。如同之前文章提到的,當父母是個不可逆的身分轉變,小孩跟狗不一樣,不能不想養了就丟,也正因為如此,當父母這重責大任來到,卻又無法因壓力而推卸時會備加痛苦,甚至遷怒到無辜的馬利。但在這對話的最後一段,我們從珍妮的情緒宣洩中看出她已經了解自己無法逃避的責任,繼續抱怨也於事無補,只有面對改變、繼續成長才是面對人生的最佳態度。



經歷前一段心境的改變,在第三段對話中,夫妻倆也明白一直陪伴在身邊的馬利不應該是造成壓力的來源,而離婚也不是解決問題的好方法。珍妮很理性的理出問題的解決之道,那就是兩人同心協力,創造出一個快樂的家庭。但對約翰來說,他更希望近期內不要再生小孩了。然而在本片,甚至在人生中,事與願違是件弔詭又有趣的真理。之所以弔詭,是養了一隻像馬利這樣調皮的狗,卻也得到了加倍的樂趣;約翰當了專欄記者後再去當記者時,卻失去客觀寫作的能力。而這邊,就在約翰不希望有第三個小孩的時候,卻生了個小女兒。所以約翰也很調皮的私下給小女兒取了“whoops”的暱稱,道出他無奈卻又開心的心情,因為即使女兒的出生並不在期望之中,這個小女兒平衡了之前都是生兒子的遺憾,也為葛羅根家中增添女孩溫柔的色彩。



《馬利與我》看似無異於一般好萊塢製作的喜劇小品,不需花費任何腦力,輕鬆又搞笑,但其真人真事改編的背景則進一步賦予電影一層更深厚的意涵,反射出一對男女由戀人成為夫妻進而生兒育女所面對的種種挑戰。馬利從一開始男主角逃避責任的替代品,到成為使夫妻了解父母責任的關鍵角色,電影想討論的這份嚴肅的人生課題在馬利的陪伴與「調教」之下,讓觀眾不再感到那麼沉重與說教,但習慣用娛樂性與刺激性來挑選電影的現代觀眾在一陣嬉笑過後,是否還會注意到電影想傳達的真實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