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心玫瑰情》American Beauty

128
2015-03-04

《美國心玫瑰情》是一部批判美國中產階級市郊生活(suburban life)的影片。美國大都會的市郊由於住的大多是收入頗豐的白領階級所組成的核心家庭,一如片中的妻子凱洛琳(Anette Benning所飾)他們普遍積極擁抱社會主流價值觀,深怕自己無法融入主流社會,因此一方面對於特立獨行的人與事物無法認同,另一方面自己的生活當然也就缺乏特色與活力。這樣一個特殊的社群由於是美國中產社會的中堅,因此經常成為電影刻劃的主題。例如一九六七年的《畢業生》就是描述一個大學畢業生深覺自己被雙親的市郊生活所窒息,最後在愛情中找到生活價值的影片。片中主角的一位長輩在慶祝他畢業的派對中語重心長地提醒他關於未來(事業領域)最重要的一字箴言:「Plastics(塑膠)」,除了完全忽略主角正面臨人生最需要的情感面,塑膠這種可被任意行塑,缺乏特色,外觀或許豔麗,但是質地脆弱的現代工業產物,正可以象徵美國市郊生活的虛假與誇俗。



在《美國心玫瑰情》中,主角萊斯特對於中產階級生活的不滿已經到了可以用行屍走肉來形容。他女兒的同學安琪拉對他突如其來的吸引力,其實反映的是他熱切期望尋回在逐漸安逸但是空洞的生活被遺忘殆盡的舊日快樂(這也就是在他對安琪拉的性幻想中她始終被鋪天蓋地的玫瑰花瓣環繞的原因,性的渴望只是病徵而非病因)。然而就在他毅然決然放棄工作以及原本乏味的生活,吸起大麻,勤練身體,安琪拉也自動在他面前寬衣解帶之時,他才在安琪拉惶恐的承認還只是處女時驚覺自己的錯誤──他已經是一個父親,真正的快樂只能從對於家人及他人的關懷中獲得。這當然是好萊塢電影慣常提供的溫馨結局,與影片在前大半段對於中產階級市郊生活的批判不太能夠銜接,反正喜歡家庭生活的觀眾會看到家庭的重要,想要追求個人快樂的人也會從片中得到啟發,對於影片意識形態上的矛盾我們也不要太追究。



在這樣的一個故事背景下,有一個雖然販賣大麻,但是因為他極其特立獨行所以變成片中最正面/常的角色,就是瑞奇。他宛如戴上了一副中產階級乖寶寶面具,以在海軍老爸的威權統治下得以陽奉陰違過自己的生活。片中的每個人物對於所謂的中產階級價值都有不同的看法和實踐。安琪拉隱瞞沒有性經驗的事實不停炫燿自己的性魅力,口頭上說做個平凡的人是最可怕的事( “I don't think that there's anything worse than being ordinary.” ),但其實她心底最怕的卻是和別人不同。珍還在摸索,如果她沒有遇見瑞奇,也許有朝一日她會「順利」的步上她媽媽的後塵。萊斯特從空洞的中產階級夢中覺醒過來,但卻也因此成為整個扭曲虛假的社會的犧牲品。



瑞奇平時拿著SONY的攝影機不斷拍攝一切他認為美好的景象(當然包括珍)。他一眼看出俗艷的安琪拉其實再普通不過,也毫不掩飾地對較不起眼的萊斯特的女兒珍示愛。片中極其感人的一幕正是他帶著珍一同觀賞他所拍攝的一段塑膠袋被風吹起舞的畫面。這一幕對景象讓瑞奇極其感動,本篇文章的引言正是他對珍說出自己當時心中的感受以及對於生命之美的體悟。這個隨風舞動的塑膠袋不是為了觀賞的人群,也不是為了名利的追求而動,它只是在角落盡情享受能夠與風共舞的那段時刻。同樣,一個人只要能夠留心,萬物都有其獨特之美,生命任何時刻都充滿意義。片中,當萊斯特的心念一轉,他看著安琪拉脆弱的心靈以及過去與家人和樂的照片時,他不再看到自己的缺乏,而是與瑞奇一樣看到生命裡豐足的愛。



《美國心玫瑰情》這部精彩的影片提醒美國觀眾,中產階級的市郊生活因為失去了自我,看不見生命的意義,因此圖有如鮮紅玫瑰的外表,骨子裡卻是死亡。影片末了,萊斯特因被槍殺而鮮血染紅廚房的瓷磚白牆,他那噴濺如花束的鮮血提醒美國觀眾放棄沒有生命的虛假生活,要開始去過「有血」有肉的真實生活,如此才能真正找到美國之美(American Beauty)。



(本文部份內容曾刊登於現已停刊的《中央日報》「全民英語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