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妃與女皇》The Queen

111
2015-03-04

《黛妃與女皇》片頭引了莎士比亞名劇亨利四世當中的一句話,一般翻譯作「為人君主,戒慎恐懼」,正好為這部在二十一世紀拍的君主片下了一個亙久的註腳。



時間追溯到1997年,工黨領袖布萊爾(Tony Blair)剛剛獲得選舉勝利,正摩拳擦掌打算一舉將古老的不列顛王國現代化。同年也發生了以離婚脫離王室的黛安娜王妃在法國車禍過世的意外,女王在得知消息之後還是依照計畫前往度假地點避暑,認定黛安娜早已脫離王室,王室不需要在這件事情上多加著墨。布萊爾感受到民眾巨大的悲傷和對王室的不滿,終於在最後讓女王發表了一段演說,哀悼黛安娜,所謂人民的王妃(people’s princess)。當年布萊爾挾著巨大的民意促使王室低頭,被視為現代化的推手,而十年後,布萊爾因為伊拉克戰爭而逐漸喪失民意支持,即將卸任下台之際,這部電影對照著現實來看,格外諷刺。



本文選取的段落為影片一開頭,女王坐得端正在給畫家畫肖像,十足的傳統歐洲王室活動。當天剛好是選舉日,女王隨口問了畫家有沒有去投票。她隨口說出十分羨慕一般人可以投票(在英式英語當中,tick是指「標記」,box是空格,tick of the box 也就是在選票上勾選的意思),因為投票可以依照自己的偏見(partial)選邊站。身為一國的女王,她必須保持絕對中立,隨時以國為重,不可以有私心。這反映出伊麗莎白女王的英明,但同時也凸顯了英國的君主制在民主時代的尷尬。



在第二段對話中,女王糾正王室工作人員的措辭,強調在她沒有授權之前布萊爾儘管已經贏了選舉,也只是將上任的首相而已(Prime Minister to be)。儘管大家都知道女王不可能不要求布萊爾擔任首相,而這個口頭要求本身只是一個儀式罷了,這個小小的堅持,再次凸顯英國君主必須固守這些傳統儀式,才能維持皇室愈來愈受質疑的權力基礎。影片同時將布萊爾初次入皇宮時緊張笨拙的模樣誇大呈現,凸顯他非貴族的「平民」背景。他向女王說只要叫他Tony 即可(不必過於正式),自然是碰了一鼻子灰。然而,儘管女王百般不願意,本片沒有真正現身的主角黛安娜王妃帶給布萊爾千載難逢的機會,乘著民意的大浪,帶給皇室一次幾乎難以承受的衝擊。黛安娜王妃之所以讓皇室如此頭痛,正是她的「平民」形象對於皇室傳統的嚴重顛覆。《黛妃與女皇》深刻描述了英國這一段驚濤駭浪的歷史。



女王在黛安娜過世後一星期都堅持這是皇家私事,過去也無先例,因此拒絕代表王室發表聲明。王妃與查爾斯王子的婚姻鬧得風風雨雨,王妃勤做公益,又有媒體魅力,愈來愈得民心,皇室當然吃味,加上有傳統作為藉口,因此不論民意如何喧騰,就是不從。但在布萊爾跟女王說英國有四分之一的民眾希望廢除王室的時候,女王不得不低頭。布萊爾的當選以及黛安娜旋風(尤其是白金漢宮外驚人的悼念花束與人群),在在顯示時代已經轉變。過去皇室的政權是靠著與平民區隔建立起來,但是現在,沒有實權的皇室若要保有政權,必須與人民站在一邊,討好人民。



對於曾經帶領英國走過世界大戰,過去半世紀深受人民愛戴的女王這是何等難堪的處境。女王的睿智最後還是戰勝了她個人的偏見(也讓片頭的對話有了另一層的意義),最後順從布萊爾的建議在白金漢宮門口下車,與先生一起走入悼念黛安娜王妃的花海,閱讀悼念卡,也慰問哀悼的群眾,她再次成功扮演女王的角色,以全新的親民形象贏得英國民眾的擁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