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雲人物》It's a Wonderful Life
對一個年輕人而言,幸福的一種定義或許就是親身去追尋自己的夢想,在廣闊世界裡建築自己的事業與成就。明顯地,《風雲人物》(1946)則是多少反映了美國在二次大戰之後,人們對於戰前的社區生活仍有著一種理想化的憧憬;同時,在真實的美國戰後生活中,或許都市化或資本主義的現實,或多或少影響了人們對生活與追求理想的看法,卻無法完全壓抑人性中追求偉大跟成功的人生理想。然而在《風雲人物》中,藉由無法追求自我夢想的實現的一種人生,卻也能更成功地呈現人性價值中另一種卑微卻也無限偉大的利他人生。
喬治‧貝利(George Bailey)是從小生長在貝德佛(Bedford Falls)有的小孩,其父親老貝利則是從事低利購屋貸款工作的好人。喬治的青少年時期就是個體貼人意卻也胸懷大志的男孩,雖然曾經因為拯救親弟弟哈利‧貝利(Harry Bailey)而失去一耳的聽力,卻仍然不改其初衷而希望可以完成高等學業,並拓展自己的人生。本文摘選的對話發生在喬治的弟弟哈利高中畢業舞會的前夕,父親詢問喬治是否願意繼承父親的工作,年輕氣盛的喬治遠大的夢想對照於父親腳踏實地的價值觀,巧妙的拉出《風雲人物》的主要辯證。
對喬治這樣的年輕人而言,成功絕對不存在於平凡小鎮中的簡陋辦公室,而是存在於廣大的世界中。但是讓我們仔細斟酌老貝利所說的,老貝利提醒喬治一個很基本的道理,那就是即使最卑微的小事也有它的重要性存在,對老貝利而言,滿足人們住的需求,使人們擁有自己的屋頂,家牆,以及壁爐,豈能不算是人生的一樣大事?不過,後來老貝利還是妥協了,準備讓喬治去繼續求學。這樣子價值觀的衝突不斷的在人生旅途中重創喬治,夢想與現實不曾,而且也永遠不會達到完美的平衡。
在老貝利往生之後不久,真正一段奉獻的人生才剛剛開始,滿懷希望的喬治就在正要離開家鄉求學之際,為富不仁且唯利是圖的當地首富波特先生(Mr. Potter)打算藉由自己的影響力,解散老貝利苦心所經營低利購屋貸款的組織。因為喬治在組織理事面前好好地說明了自己雖然不了解父親為何要做沒有利潤的低利房貸,父親甚至沒賺到錢讓喬治跟自己的弟弟哈利得以順利求學,但他知道自己的父親是真的有幫過一些人,真的關心那些需要家的人,也好好斥責了波特先生一頓。
這樣對波特先生的污辱,雖然阻止了低利房貸組織的潰散,但卻導致波特先生的報復—波特先生雖然沒有解散組織,卻要求喬治必須承擔其亡父的工作而留在家鄉,而喬治只好犧牲自我把求學的錢讓給弟弟哈利。接著而來的一連串情節則是喬治漸漸醒悟而瞭解到自己所做的事情的重要性。喬治就像老貝利一樣地盡了半輩子心力去幫助小鎮裡的人們,而故事的情節就在聖誕節的前夕進入了高潮,組織金庫裡的8000美金的公款遺失了,喬治只有短短的幾小時去找到那救命的8000元去拯救他父親終身志業的低利貸款組織、拯救他犧牲自我夢想而一手打造甜蜜的家庭家園、以及拯救他自己所失去對生命的信念!
最後,到底是誰願意伸出援手來幫助這個總是為大眾犧牲奉獻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