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與非裔的邊緣之聲:記2021 Sheffield DocFest的「Northern Focus」及「Retrospective」單元

694
2021-06-30

今年,第28屆的Sheffield DocFest(雪菲爾紀錄片影展)在6/4-6/13之間舉行,10天線上結合線下的影展期間,有來自57國的166部作品(78部長片、88部短片)被選進影展的「Film Programme」當中,除此之外,影展單位尚構思了專注在當代藝術實踐及研究的「Arts Programme」,同時以實體(雪菲爾當地的Site Gallery、S1 Artspace及Sheffield Hallam University Performance Lab三個場地)及線上平台的方式,呈現此節目所規劃的三個展覽與三組委託製作1。重視業界交流的Sheffield DocFest,同時安排許多產業相關座談,像是找來UKTV、Sky Documentaries、ESPN、National Geographic、ITV Studios等有內容需求的頻道業者與會交流,亦有如「Docs Online」、「Working with the BFI National Archive」、「Know Your Rights: Bullying and Discrimination in the Workplace」、「EU-UK Co-Productions After Brexit」這些多樣又跟實務契合的主題。

回到「Film Programme」來看,除了既有的國際競賽(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英國競賽(UK Competition),及從去年起開始的四個概念單元(「Into the World」、「Ghosts & Apparitions」、「Rhyme & Rhythm」、「Rebellions」)之外,今年Sheffield DocFest尚有與Taiwan Docs台灣紀錄片海外推廣計畫合作的「Memory Revisited: Focus Taiwan」,關注智利紀錄片的「Chilean Spotlight」,跟嘗試以外於人類的不同尺度去理解生態環境的「DocFest Exchange: Beyond Our Own Eyes」。不過本屆影展最吸引筆者注意的,其實是關注英格蘭北方的「Northern Focus」單元,以及意在梳理英國非裔電影(Black British Cinema)脈絡的單元「Retrospective: Films belong to those who need them - fragments from the history of Black British Cinema」,以下將會集中討論筆者在這兩單元中的觀察。

無標題

Northern Focus單元:英格蘭北方的特殊性

「Northern Focus」單元中的作品,主題主要集中在英格蘭北方一帶,如Sheffield、Leeds、Bradford等地,或是創作者本身即在當地生活。這些地區,過往曾伴隨英國工業革命而發展成製造業重心,但也隨著產業衰退而不復以往榮景。迥異倫敦都會區的時尚,這些位於英格蘭北方的城市,仍殘留著過往工業城市的痕跡,以及濃厚的社區感。例如《The Branches are Hope; The Roots are Memory》(2021),是Sema Basharan對於她的家鄉Bradford的書寫。多種宗教並存的當地,衍生出包容多元信仰、愛好和平的文化,以及由宗教情懷所推動、跟社區緊密聯繫的草根運動。藉由檔案影像結合Bradford的景觀描繪,及居民的訪談聲軌,這部短短7分鐘的影片,立體地描繪出Bradford往昔今朝的身影,並濃濃地帶著導演自身對於這地區的情感。

另一部短片《Hanging On》(2021),則關注位於Leeds的Oulton一帶的居民,這個前身以煤礦開採為主的社區,現今面臨人口老化,且地產開發商試圖趕走居民、奪取土地的危機,影片以鏡頭凝視居民家屋內的擺設並結合訪談的畫外音開啟,細緻溫厚地呈現他們對此地的情感與面對迫遷的無奈,然而說著說著的當下,影片忽然從寫實基調溶進魔幻的色彩,但見居民騰空而起,並眼見將被吹走而緊緊攀附可抓住的屋簷或物件。這個漂浮的姿態,精準地把居民內心的不安情緒具象化,呈現出失去家園後的無根狀態;因為一紙書面的搬遷告知,他們所失去的,不僅是實體屋宅,也同時從在社區內共同生活的記憶、依附與認同,被冷酷地切離開來。那份強烈的失落傷心,更為本片增添情感上的渲染力。

無標題

而《Tales from a Hard City》(1995)和《Horvath》(2021),分別從不同的時間點及切入點,描繪各自對Sheffield當地的觀察。《Tales from a Hard City》著眼90年代初期重工業崩潰下的Sheffied所面臨的光景,由四個主人翁的生活故事組成。例如力圖轉型成名人的前拳擊手Paul,想成為嘻哈樂手的偷車賊Glen,媒體大亨Wayne找上曾在希臘爆發艷舞醜聞的藝人Sarah,試圖把她再打造成性感偶像以開啟事業第二春。在衰敗晦暗的城市,各人正為自己生命前景尋找新出路,儘管伴隨挫敗不安,但也有著冒險的興奮,四人的生命軌跡原本各自運行,卻在某夜的酒吧裡奇特地相遇又分離;而Paul作為黑人,Glen有著中東面孔、Sarah身為女性,為這部作品帶來更多有關種族及性別的討論空間。

至於《Horvath》所記錄的主人翁Ladislav Horvath,極為特殊地屬於由斯洛伐克移居Sheffield形成的羅姆人(Roma)社群,修習泰拳的他,因拿下搏擊比賽冠軍腰帶而在當地小有名氣,並吸引家族後輩一起邁向搏擊事業。從Ladislav的身上,顯露出外來移民如何憑藉自身嚴謹的訓練及意志,在專業領域裡拿下一席之地,他在搏擊事業上的追求,也同時激勵了社群內的他人,相信羅姆人可以擺脫別人的異樣歧視,有機會獲得一番成就。影片同時也呈現Horvath極為愛家的一面,希望家族能在此茁壯繁衍,這份期盼生根立足的心念,伴隨片中的教導、訓練及比賽過程,最終醞釀出一股傳承精神的濃厚情懷。儘管Ladislav最後因比賽失利而失去冠軍腰帶,但他教導的年輕世代已卓然而立,即將邁向似錦前程,新舊交接,家族之名亦永遠不死。

無標題

Retrospective單元:英國非裔影視文化的梳理

本屆Sheffield DocFest回顧單元所探討的英國非裔電影(Black British Cinema),是指由英國非裔電影工作者所製作,或是聚焦在英國非裔族群生活經驗的作品。這單元中,影展單位特別請來數位背景各異的專業人士,如電影工作者、作家、策展人、研究者和歷史學家,各自規劃出七個子單元2,合計長短片約36部的內容。當中涉及多樣的主題,如種族衝突、家園、集體記憶、性別,也牽涉像是族裔形象在媒體上的呈現、鏡頭前的展演,並橫跨訪談、檔案、動畫、實驗等各種形式的技巧。

英國的非裔族群中,有許多其實是1948-1971年間,因〈1948年英國國籍法〉(British Nationality Act, 1948)授予殖民地人民可到英國定居、工作的權利,而從加勒比海地區移居至此。這群人數50多萬、被稱為「疾風世代」(Windrush Generation)的移民,適時填補了英國戰後重建需要的勞力缺口。以《Super Sam》(2019)為例,影片記錄的,便是Clovis Salmon(別名「Sam The Wheels」)這位當時從牙買加渡海而來的移民。在訪談之中,他遙遠地憶起牙買加的童年、在美國短暫從軍,及之後來到英國,憑藉製作自行車輪的技藝,落地生根度過的漫長歲月。記憶間隙之間,讓人瞥見Clovis對生活周遭事物的厚實情感,英國於他而言,成為另一不可取代的家園。本屆影展也選進Clovis在1960-1980年間於他居住的Brixton地區拍攝的素人影像、由四部短片組成的《The Great Conflict, Brixton Riots & Other Films》(1980),樸實畫面中充滿勞工社區的生活細節。

無標題

對比先前的寬容態度,1970年代起因經濟上遭受打擊、罷工頻繁導致的動盪,使英國社會開始對非裔移民抱持明顯敵意,主流媒體也常將其描繪為來搶奪工作、懶惰犯罪的形象。當年遭到禁播的《Blacks Britannica》(1978),勇敢地從刻板形象突圍,深入呈現非裔社區生活上的真實經驗,比如警方無端騷擾,以及在教育及工作上處處受到歧視的處境,在這些屬於非裔移民第二代的年輕人心中,造成對未來的惶然不安跟憤怒。珍貴的親身記錄與訪談,也顯露當時英國社會瀰漫根深蒂固的種族主義氛圍,急於為社會問題尋找替罪羊的心態。

短片《JUS SOLI》(2015)也描繪非裔族群對英國情感的世代轉變。從起先到「母國」追尋幸福的夢想,到之後強烈感受被排除在外的挫敗,影片混合了居家空間的拍攝、檔案影像、面容肢體的凝視,並有段年輕人縱情舞動而後陸續頹然倒地的舞蹈(影射1981年發生於倫敦New Cross一帶、奪走13條非裔青少年性命的火災事件,疑似蓄意縱火,但警方卻刻意冷淡處理)。動感又富有詩意,細膩牽引出想真切展現自我又苦於無處宣洩的憤懣。

《Stationary Peaceful Protest》(2020)呼應去年美國佛洛伊德一案引發的BLM(Black Lives Matter)風潮,這部動畫紀錄短片以導演之一、爵士音樂家Xhosa Cole本身參加Birmingham的BLM抗議活動為藍本,以大量的獨白描述當日所見及思緒變化,並結合即興的爵士樂旋律跟自由不拘的線條,形成一組組意念及情緒流動不止的意象,傳達渴望從各種束縛裡解放出來的心,也帶有不受框限、得以自主的興奮之情。《BMB (Black, Muslim and Bi)》(2021)亦屬形式上特出之作,影片以四首詩作的朗誦為敘事核心,結合舞蹈及影像處理,表述主人翁在同時身為非裔、穆斯林、雙性戀者的身分下,如何在這些特質的邊緣性及衝突的狀態中,原諒傷痛、重新接納自己的歷程。短短的7分鐘內,展現出高度的跨域性質,既是影音的精巧組裝,也曖昧地在記錄/展演/錄像拼貼的風格之間遊竄。

無標題

《Bateria》(2016)一片則把鏡頭對準古巴哈瓦那郊外一座廢棄的古老軍事堡壘,這個廢棄場址,提供了當地同性戀族群一個與同類交流、展現真實自我的場域。當攝影機在這個空蕩堡壘中移動、觀察時,我們不時聽見數位不知名的人士述說起他們在此與人相遇、相互取暖的經驗。無人在場的空間、不露臉的訪談聲,在本片形成一種不能見光、只能在邊緣角落裡現身的壓抑姿態,隱晦點出古巴主流社會普遍對同性族群的不友善。而關注女性身體議題《the words i do not have yet》(2017),以動畫為主要形式。一邊是手繪的姿態各異的女性身體,另一邊則結合非裔女性詩人、作家如Audre Lorde、Wambui Mwangi、Ndinda Kioka等人的言論,時以手寫或用畫外音朗誦,表達出女性身體身處在白人中心的主流父權角度下被觀看、評價的感受。關於身體的審美、用途及自主,本片巧妙地運用影像與聲軌的對映,及不時在畫面上塗寫刮擦的手勢,讓觀者反思媒體呈現女性時所附帶的刻板心態,既有濃厚女性主義意味、也暗渡陳倉地批判了種族差異的偏見。

《where did we land》(2019)則是部反思媒體與非裔關係上更為思辨的作品。導演Rabz Lansiquot從多張呈現非裔族群的檔案靜照裡取材,放大檢視這些多數屬於針對非裔的暴力事件新聞底下的影像中的組成元素,同時借用了文化學者或作家如Tina Campt、Saidiya Hartman、Frank B. Wilderson III、Ruun Nuur等人論述,思考在這樣的敘事及圖像構成中,非裔閱聽眾長期接收這類影像可能帶來的心理影響。當媒體下的非裔,往往只在暴力受害者或相關抗議活動參與人士的形象中才被「看見」,這樣限縮的情境所抹去的,無非也是展現非裔族群性格及文化多樣的可能;而媒體一再的形象複製,更侷限了非裔閱聽眾對自我認知的開展,總隱約否定自身的存在,憂心在社會中可能招致的危險。本片尖銳指出了主流媒體背後附著的意識形態,如何以呈現事實之名,實與其它社會建制結合為囚禁非裔的牢籠。

無標題

今年Sheffield DocFest的「Northern Focus」與「Retrospective」單元,適切展現出作為一個影展單位,如何經由策展方式,審視在地特有的議題、歷史脈絡及文化差異。這些紀錄片帶出的是更為底層、社區取向和膚色偏黑的英國面貌,間接地,也讓人從這些邊緣位置裡,看出權力如何幽微的運作,去掩蓋、排擠擁有獨特性的少數。什麼是「英國性」?什麼是「英國人」?從這兩個單元的策劃,提供了觀眾更有彈性的思考方式,與更能包容、接納外來者的內涵。

 


1. ‭ ‬三個展覽分別為「Here In This Room」、「Right On Time」、「Dialogues: Emily Chao and Al Wong」,而三組委託製作則是《In Posse》、《The Registry》、《Right on Time Radio》。
2. ‭ ‬分別是「SE24 – HD4 - SW3. Posting Codes」、「Remember/Re-evaluate/Review」、「Destroy | Disturb | Disrupt - Decolonizing Queer Desire」、「Sonic Register: British black womxn and onscreen performativity」、「Looking Black」、「George Amponsah」、「David Olusog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