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道撿風景,也撿回泰國當代的波瀾與抗爭——專訪泰國新銳導演Sompot Chidgasornpongse

676
2020-09-15

全球疫情趨緩,但另一波熱潮正在泰國掀起。

泰國中學生在升旗典禮舉起三指,響應民主抗爭,越來越多人走上街頭,圍坐民主紀念碑。高舉的三指代表著人民對政府的三點訴求:解散國會、起草屬於人民的新憲法與停止打壓政治異議人士。

綽號Boat的Sompot Chidgasornpongse 8月16日在臉書上寫下一則貼文:「與人民 一起為我們的民主抗爭!」他貼上幾張運動現場的照片,有天光、有高舉三指的民眾、有飛揚的彩虹旗,也有手機手電筒點綴出的落地星海。

在午後的線上視訊訪談中,他告訴我,這些貼文他無法讓父母看到,他得鎖權限。他說,嘗試了好多次跨世代對話,但最後他放棄了。無論如何,看到這些年輕人走上街頭,他還是非常非常動容。

與自己在政治立場上意見相左的父母,曾在他的童年為他建造童話世界。

每個週末,Boat的父母都會帶著他到電影院,一部部地看。對他來說,最吸引人的就是迪士尼系列的動畫,他曾就著錄影卡帶反覆地看,四、五十次地播。他說,他甚至會停在其中幾格畫面,重播再重播,然後拿起畫筆依樣地勾勒。他不是一個習於在自然裡蹦跳的人,總是窩在家裡畫畫、看書,電影對他一直都不是陌生的事。
「我一直不是一個擅長文字的人,影像對我來說是更直覺的事情。一直到現在我都還是會隨手拿起筆畫點東西,雖然我曾經夢想成為動畫師,沒有真正成為動畫師 (笑),但這些圖片都活在我的隨手筆記裡。」Boat笑著對我這麼說。

沉靜和煦。

這是認識Boat感受到他最多的一面,總是暖暖地笑,直直回看你的雙眼聽完你說的每句話,再緩緩地回應。你會驚異於他的情緒起伏不大,才想起他一直是國際知名導演阿比查邦·瓦拉斯塔古身邊的得力助手,擔任導演助理一職,也協助他規劃、執行在世界各地的當代藝術展覽。Boat從朱拉隆功大學建築學院畢業之後,便進入阿比查邦的拍攝劇組,工作四年後,他申請加州藝術學院(CalArts)攻讀電影(Film/Video),美國三年半的生活並沒有將他留下,他毅然決然地回到泰國,繼續與阿比查邦團隊共同創作的生活。

無標題

「最初,我並不是科班出身的。關於怎麼拍電影,甚至什麼是藝術電影我都不太知道。雖然阿比查邦曾告訴過我幾個實驗電影導演的名字,我也有寫了下來,但從沒有找到過他們的電影,不知道實驗電影是怎麼回事。」 

聊起他的第一個創作短片《飛越邊界之外》,他馬上笑了出來,說這個故事其實命運多舛。大學時期爸爸買了一台DV給他作為拍攝戲劇排練的筆記工具,一次阿比查邦劇組裡的道具師朋友回老家,拿著DV四處亂拍,希望 Boat能幫他剪成一支短片。翻覽素材的過程中,Boat看到了這場有趣的祈雨儀式,人們抬頭往天空深處望,促使他決定要用另一部分的素材再做一支短片,作為與朋友的勞務交換,這是他的剪輯處女秀。

後來這兩部短片都入圍了鹿特丹影展,有了國際放映的機會。

提到入圍經驗,Boat 說「那是因為我的朋友有很好的眼睛。」

回看Boat過往的創作軌跡,總能感受到純粹且直接、亟欲說出故事的單純慾望。因為紀念性活動而受邀製作的兩部短片《曼谷魔幻時刻》與《當海浪平息之後》,也都是在四海好友的協助之下,大家一人扛一機,搶著傍晚六點,各地泰國人民原地立正向國歌致敬的40秒畫面,又或是到南亞海嘯餘續殘存的普吉島拍攝,大家搜羅觀光客的訪語、船上乘客凝重的神情,儘管創作經費不多,朋友們總是在身邊兩肋插刀。

提到這兩部短片,聲音的設計都起了決定性作用。

無標題

無標題

在《曼谷魔幻時刻》裡,民眾為了國歌原地站定,日復一日,Boat便決定拿掉關鍵的國歌歌曲,換上另一首聽起來永無止盡地重複的歌,鋪滿整部短片,製造出人們或沈浸在其中的錯覺。在《當海浪平息之後》裡,拍攝完當地觀光客的訪談之後,Boat更意識到話語的內容本身已經不再重要,更重要的是在陰雨綿綿的觀光勝地,當地居民與觀光客不約而同的不沿街派對,而是在肅穆的氛圍裡撫慰災難後的創傷,緬懷逝者。

Boat說,「每次看著那些拍攝回來的畫面,我都在想我該怎麼把當時候自己的感覺傳達出來。或許我的目的不在告訴大家災難後發生了什麼事情,但更是想把整個灰濛濛、靜而無語的感受再現。所以我才決定拿掉說話的內容,讓一個人物漫遊,耳邊就如同我當時感受到的,滿滿滿滿的海浪聲。」

「旅途」一直是Boat重要的創作題材。

說到當時,要到曼谷唸書,每日自隔壁省份進入曼谷市中心的車程單程便要兩小時,屆時還沒有高架捷運或地鐵,只能搭著開窗通風的公車,擠在窄仄的走道站著。回憶起旅行與移動這件事情,那每日四小時的通勤時間烙印進身體記憶裡。「有時候我也不聽音樂、不看書了。就只是看著車裡的人們,細細觀察他們,什麼也不想。曼谷的交通讓你變得很有耐心,耐心地渡過這段漫長的時間。」Boat說。

《鐵道撿風景》記錄了泰國鐵路八年的窗景與人聲片段,自2008到2016,Boat與搭車的人們一同擠在橄欖綠的膠皮坐墊,駢肩擦踵,架穩腳架好像鏡頭只是他眼睛的延伸,捕捉旅途間的微光。

無標題

拍片的八年間,Boat開始接觸到更多泰國歷史,他忿忿地提到「泰國歷史課本只教你部分的東西,太多重要的不能說,在泰國你並沒有言論自由,學校的老師甚至開始自我審查。知道越多泰國的歷史,我越了解到為什麼我們已經發展到該有高速鐵路的時代,我們的火車卻還是這個模樣,為什麼泰國到今天仍是這個模樣。」在紀錄片中,他並不出聲,只是靜靜地看,虛實交錯,有時窗外掠過的浮影與小販叫賣的聲音彷彿來自遠處。在重重寫實影像交疊的敘事裡,他設計了一個人物,娓娓說出一本日記的內容。他直覺這內容該要放入,讓泰國火車的身世承載泰國歷史的負累,隱隱回應政治現況。

他從不規避掉政治議題,而是找到自己的方式回應。

「有時候我想拍很個人的東西。當時阿比查邦的電影《戀愛症候群》在泰國遭到審查,我人還在加州。這部電影我參與了第二助導的工作,聽到他被審查而且審查掉的內容還這麼荒謬,我非常生氣。」Boat不慍不火,「當時我在CalArts修了一堂課叫做〈政治與電影〉,我便決定要拍一部短片回應這次審查事件,以及隨之而來的解放泰國電影運動。」《百年故疾》沒有激昂的口號,也沒有說教式的討伐,Boat讓自己現身,平緩地說,再用陳述事實的文字內容反諷泰國政府審查的手段。

「我沒有不談政治,只是會希望這些內容不被我的父母看到。從我進入建築學院到開始拍電影,或許他們已經接受了。」Boat肅起笑容,回答我,「我們被教導著要尊敬長者,甚至要以身體向他們表示敬意,警告我們若不這麼做,就是沒有積功德(merit),會帶來不好的業。但事實不是這樣,邏輯上也不是。對我們這代來說,這已經是深入骨髓、令人擔怕的感覺,但對年輕人來說,現在得以接觸到更多資訊,更知道不是只有盲目的尊敬,而是要彼此尊重。」

無標題

總是自嘲不諳文字的Boat告訴我,他開始寫他的首部劇情長片劇本了。「這是關於我小時候的記憶,在泰國的佛教信仰裡,走訪九個廟宇是積功德、求善報的重要儀式。我的劇本更關於一個家庭,在這個急忙的過程中發生的故事。」

有些生活裡的故事,無法像《飛越邊界之外》在人們的神情裡看見活在他們眼中的神話,無法像《曼谷魔幻時刻》化每日重複為了鞏固政治集權的肅立成一首搖籃曲,無法像《鐵道撿風景》遙指歷史的過往在鐵軌上擺盪前進。那緊挨著自己的跨世代課題,沒有辦法用鏡頭凝視如《當海浪平息之後》悲劇後的面容,沒有辦法站在鏡頭前替自己的憤怒發聲。於是Boat決定寫寫看長片劇本,說一個家庭故事,像極了他那隨機獲得的綽號Boat,載著他開始新的旅途。

 

本文由2020當代敘事影展提供

 
【影展基本資訊】 
2020第五屆當代敘事影展——詩的鏡像  
New Narratives Film Festival: Poetry as a Mirror  
▍影展日期:2020.10.02(五)——10.11(日)  
▍影展網站:www.nnff2020.com  
▍更多資訊:臉書專頁「當代敘事影展 New Narratives Film Festival」 
▍媒體聯繫:黃淑珺 (Jun) sjun420@gmail.com / 02-23413491 
 
【售票資訊】  
兩廳院售票系統  
▍放映場:單場票100元、套票600元(全20場)  
▍展演場:單場票300元  
▍早鳥優惠:900元(9/10日截止),含2場「展演場」及全20場「放映場」
 

無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