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城影展「導演雙週」單元總監Paolo Moretti專訪

650
2019-07-28

今年(2019)坎城影展第51屆「導演雙週」單元,由義大利籍選片人Paolo Moretti擔任新任藝術總監,執掌節目規劃。導演雙週從1968年學運成立至今,由法國導演工會(Société des réalisateurs de films,SRF)任命獨立策展團隊,於坎城影展舉辦期間,以平行於坎城官方單元(主競賽與一種注目)的方式運作,放映旨於探索新影像語言的電影、挖掘新銳導演。

Moretti曾於法國龐畢度中心(Center Pompidou)與巴黎真實影展(Cinéma du Réel,長年於龐畢度中心舉辦的紀錄片影展)參與選片工作。2008到2011年,莫瑞提回到義大利,擔任威尼斯影展的節目部副總監,作為時任總監馬可穆勒(Marco Muller)的副手,特別負責地位次於主競賽的「地平線」官方平行單元。隨著馬可穆勒離職,他也一同前往羅馬影展,策劃「CinemaXXI」單元,並在2012年參與馬賽紀錄片影展(FIDMarseille)選片,之後也擔任瑞士真實影展(Visions du Réel)選片人。而他任職永河畔拉羅什影展(La Roche-sur-Yo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期間,有聲有色的成績,對於在地藝術電影院「Le Concorde」的經營,讓他雀屏中選導演雙週的新任總監。

放映週報有幸能與Moretti先生,在四月底以電訪聊聊今年的選片,以下為訪談紀要:

 

——可否請您談談今年的亞洲片。我們看到三個亞洲片,分別是三池崇史《初戀》、馬楠《活著唱著》、Lav Diaz《The Halt》。

我們從來不單以地理疆界來分類電影,我們到任何好電影可能出沒的地方主動出擊,我們不特別尋找「亞洲片」,我們尋找帶有「新視野」、「極具野心」的新劇情長片,甚至在美術館放映的「作品」(錄像、裝置)。

 延伸閱讀
 

 
649期【放映頭條】
 

三池崇史不需要再多費唇舌介紹,他這次的作品是一個對「邪典」(cult)的再探索,融合動作、喜劇等多重視覺元素,卻再次將美學推入全新視野。Lav Diaz一直是世界上最多產的電影作者之一,四個多小時的新片《The Halt》很有趣,有女同性戀、末世、後烏托邦設定,背景是近未來,雖然在談論社會現實,同時仍可將本片視為科幻片。這也是一部國際合製(由中國、菲律賓、法國出品),尤其有法國的Arte電視台投資,是一部十足的藝術電影(art house cinema)。馬楠的《活著唱著》則在描繪當代中國面貌,透過一個穿劇團流浪多年的集體生活面貌,處理後革命的人性變化,挖掘集體性中的個體感性,是一部極具野心的現代電影。

以上是正式入選影片裡的三部劇情片,今年我們還有當代藝術家Laurie Anderson與黃心健合作的VR裝置,這是Laurie Anderson睽違多年後重返雙週,自1986年她帶著《Home of the Brave》在雙週首映以來,她再度帶著跟黃心健合作的三部VR《高空》(Aloft)、《沙中的房間》(Chalkroom)、《登月》(To the Moon)以裝置藝術的形式展出,這也是這三件作品首次「合體」展出。

——可以談談這次入圍的法語片嗎?看起來會有七部,應該是歷年之最⋯⋯

我不確定是不是七部,因為有一些是國際合製(例如《Les Particules》是法語發音,由瑞士和法國共同出品)。無論如何,去年雙週有六部法國片,所以這也算相當正常的數目。並不是有特別給法語電影特權、名額,沒有「保障席次」必須滿足。我們相中這些法語片,是因為它們豐富、勇敢、有趣的特質,跟我們內心選片的標準吻合。這麼說好了,並沒有法國席次,但因為坎城也是辦在法國的影展,每年這時間正巧有這麼大量的法語片符合這些標準,因此在片單中特別突出。不過,純粹是由作品品質決定。

——近年導演雙週的片單總是可以看見法國電影大師的名字,不少可能因為坎城官方入選的單元不甚理想,從官方的一種注目跳槽到平行的導演雙週,這也算是導演雙週跟一種注目長年的競爭關係吧。您如何在法國作者電影的「大名字」和「新導演」的作品之間取得平衡?

我們與官方單元之間並不存在那種競爭的緊張氛圍。我們看完片,對片子提出邀請,會試圖解釋在導演雙週首映所代表的意義,讓製片、導演與發行公司去做決定。這其實不是一個「競賽」,我們的工作是看到好電影時發出邀請,如果片子在其他單元找到安身之處,我們也很替他們開心,因為導演雙週最早的歷史出發點便是「補足」官方單元。

——片單中有為數不少的類型片,例如兩部影迷期待的美國片: Babak Anvari甫於日舞影展亮相的《Wounds》、《女巫》(The VVitch: A New-England Folktale,2015)導演Robert Eggers的新作《The Lighthouse》。可否談談這次入選的類型片?

同樣地,我們沒有給美國片、類型片、動畫、紀錄片各種片型任何特權或配額,我們不侷限自己於任何選項,唯一需要考量的是電影本身。讓我們感興趣的不是類型本身,是導演們擁有的獨特「世界觀」,怎麼透過講述故事所傳達出的藝術家個人視野。片單裡會有這麼多類型片,不是我們對類型著迷,是源於當代作者們對犯罪、喜劇、邪典電影等的熱愛,在他們發展作品時即納入。所以片單中的類型色彩並非我們有意為之,是當我們要凸顯「作者觀點」時而導向的結果。

——您們還看了其他A24的新片嗎?例如Ari Aster的《仲夏魘》(Midsommar)、Trey Edward Shults的歌舞片《Waves》。

《仲夏魘》(Midsommar)還在剪接台上,正確來說,沒有人看過這片,因為還沒有完成。但,我們看了。也看了其他日舞作品,但最後就如你看到的,入選的是《The Lighthouse》。

——你們也去了日舞影展選片嗎?最後帶回《Wounds》和NEXT單元的《Give Me Liberty》。從日舞帶一些美國片回來,會是未來單元的一個常態嗎?

《Give Me Liberty》是一個特別的個案,因為這部片在日舞時並未完成,導演雙週的放映,將會是定剪版的世界首映。《Wounds》就是放映日舞的版本沒錯。雙週近年持續有放映日舞作品的一個傳統,一方面是選片小組非常喜歡《Wounds》,對其藝術表現刮目相看;再加上,從我在永河畔拉羅什影展邀請《闇影之下》(Under the Shadow,2016)起,個人便非常喜歡Babak Anvari的作品,我認為他這次的作品非常生猛、突破類型疆域。你問的這兩部片是片單中唯二國際首映1

——可以再多談談其他(可能選入的)美國片嗎?A24甫購入Kelly Reichardt的新作《First Cow》,Reichardt在《屬於她們的片刻》(Certain Women,2016)後是最受影迷期待的女性電影作者。趙婷兩年前《重生騎士》(The Rider,2017)在雙週首映造成轟動,今年她有由奧斯卡影后Frances McDormand主演的《Nomadland》。

我們跟Kelly有聯絡,她對作品的態度向來都相當謹慎而仔細。這部片還在剪接台上,她明確向我們確認,這部片的剪接工作直到夏初都不會結束。2《Nomadland》也是我們跟片商(福斯探照燈)積極聯絡的片,但是我們被告知的結果,目前影片於五月首映機會,都是否定的。

 


1. ‭ ‬這兩部作品的世界首映(World Premiere)皆在出品國(美國),因此海外的首次放映(法國坎城),便是國際首映(International Premiere)。
2. ‭ ‬Kelly Reichardt最終出任今年坎城影展正式競賽單元的評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