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影本事第12期出刊!隆重介紹臺灣影業先鋒、台語片時代異色導演──林摶秋
己亥開春,國影中心各項事務正生機勃勃、百花齊放中!諸多新訊迫不及待要和各位讀者分享:本中心首開先例推出以電影為主題的兩本圖文創作──單行本漫畫《消逝的後街光影》,以及適合親子共讀的繪本《魔幻大戲院》,期待藉此將數位修復和影像教育的理念內涵,傳達給更廣泛的族群與年齡層;而臺灣歷史最悠久、長年作育影視新銳的金穗獎,也將於三月底舉辦影展與頒獎典禮,在公佈獲獎名單之前,特邀本屆評審之一、高雄電影館副館長黃皓傑針對入圍作品進行綜合評析;另一規模盛大的重要活動,是兩年一度的TIDF巡迴展,日前於臺中柳川開幕夜上,由林強帶來了耳目一新的DJ演出,接下來在巡迴期間將途經彰化、屏東、花蓮、臺東,並聯合海內外數地,讓紀錄片和各處的群眾相遇。
國影中心的任務除了文化推廣,有時還很像採礦工業──從臺灣歷史中開採出埋藏已久的珍貴寶物。今年度要向大家隆重介紹的,是台語片異色導演林摶秋,他生於日據時代,經歷國民政府遷臺、多次的「國語」換位,這位文藝青年的創作能量遂從劇場轉移到電影,在五、六○年代拍攝的數部台語片裡,皆包含了臺灣四○年代以降知識份子念念不忘的關懷,一面抵禦封建性的束縛,一面追求個人的自由獨立,而這些特質尤其彰顯在女性角色身上,奠定了其作品超前時代、社會的先鋒性。
這樣的先鋒性不僅在於文本,更有之於電影產業的驚人創舉。林摶秋在一九五八年成立的湖山製片廠,硬體上設立了企劃部門,兩座攝影棚、技術房,軟體上則取法日本寶塚歌舞團,以非營利文藝組織的模式招收、培訓學員,亦開辦技術人員訓練班,一條龍式從開發、拍攝、沖印到後製,規模更勝公營的中影製片廠。
本中心自國家電影資料館時期的九○年代起,即對林摶秋作品展開研究與修復,成果結晶終於在今年三月份問世,透過四部套裝作品的發行,確立其歷史定位,讓當代觀眾正式認識這位被埋沒已久的影業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