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技術面的成本與效益來看電影票房統計系統

637
2018-12-27

國人千呼萬喚、望穿秋水的電影票房統計系統,終於在2016年底上路。這套系統根據《電影法》第13條,要求映演業者「電影片映演業應於本法中華民國一百零四年五月二十二日修正之條文施行之日起一年內,建置電腦票房統計系統,並提供票房統計相關資料予中央主管機關及其指定電影相關法人、團體或機構」。系統完成後,全國票房數字的確掌握到了。然而,民間對票房資訊真實性的質疑,仍未因此終止。

系統上線前,對於片商業者來說,只有台北市的票房數字能精準掌握。台北市的戲院會定期回報數字給戲院公會,再由戲院公會彙整後,提供片商公會,雙方有此默契多年。至於全國票房,事實上是一個估算值,以北市票房為基礎,再乘以一個基數。此基數依照慣例是2,若是像豬哥亮主演或《海角七號》這類中南部較受歡迎的片,可能乘以3到4。台灣幅員有限,全國票房數字竟有如此大的坐地喊價空間,長久以來為人詬病。

系統上線後,公開的票房數字已涵蓋全國,何以質疑未消?

根據2016年8月12日文化部舉辦的「如何落實電影法第13條,促進全國電影票房系統透明化公聽會」的與會者發言,主要質疑有二:

第一,資訊是否正確?
舉辦公聽會時,全國各地共有109家戲院(2018年12月已增長為116家),在這套系統的設計架構下,數據的傳遞分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由個別電影院將票房數字回報給戲院公會,經戲院公會統計後,第二階段再以excel檔傳至文化部的票房統計系統。然而,在第一階段中各戲院是用人工輸入的方式將票房數字傳給戲院公會的匯報系統,數字輸入是否正確無誤?是否完全吻合售票狀況?都存在引人疑慮的空間。由於票房統計系統並沒有直接與售票終端連線,比較像是擔任蒐集與計算的資料庫角色,無法直接核查,有違力求票房數字正確性與公信力的立法目標,也無法徹底消除發行商與製片方對映演業者的不信任。資深導演朱延平總結:「從以前用電話、傳真機報數字,到現在用電腦傳輸excel檔。電話報或電腦報是一樣的。」

第二,資訊是否即時?
影視局在公聽會上表示,這套系統擬定的發布速率是這樣的:戲院公會在隔天下午兩點前,會把當日票房數字的excel檔上傳到票房統計系統。有些與會發行商認為現在是大數據年代、直播年代,即時是必然趨勢,隔天出爐太慢了,無法回應瞬息萬變的市場需求,供其作第一時間的布局參考,發行商並舉出中國的票房分析app為例,強調他們已經做到每秒更新。

這兩點質疑背後牽動的,不只是公聽會討論的兩大焦點――政府推動全國票房公布系統是否有足夠的法理依據?如何解決製作與發行方對映演業者的信任問題?此外還涉及「科技上是否可行?」、「就算真的達成,要付出多少成本?」的技術現實面。

針對「科技上是否可行?」的質疑,映演業者有什麼技術面的顧慮?

很重要的觀念:人們常說網路無國界,寄予美好想像,可是網路並非一個自由流動通行無阻、語言相同溝通無礙的地方。每家戲院的售票系統,為了嚴防駭客入侵,都是一個封閉的國度,也很可能是找不同的軟體開發商,用不同的程式語言與作業系統開發而成。資訊出入國度,需要經過可信任的安全認證把關。不同程式語言或作業系統,有如各自說著不同「語言」,要讓國度外的人明白你在講什麼,中間必須有「翻譯」的角色。因此,除非對方跟你完全在同一系統內(如同屬某一集團的不同家戲院),否則所謂「票房統計系統與銷售終端直接連線」是不可能的,得是一種中間涉及多個「翻譯」角色的「間接連線」。

此外,各家戲院有競爭關係,不會輕易使用相關利害方提供的系統。所以這個以「間接連線」蒐集資訊的角色,必須由第三方出面方可達成,如此一來,資訊也可具備公正性、獨立性,台灣目前的想法就是由政府出面擔任這角色。但是,現在是大數據的年代,資訊調查與研究屬於一門潛力產業,國外不乏由民間機構扮演這角色的案例。以蘭特拉克集團公司(Rentrak Corporation)這家全球最具影響力的電影票房、電視收視與廣告等娛樂產業資訊調研機構為例,自身不從事任何電影投資、製片、發行、放映及周邊產品營運的直接商業行為,只透過統計、分析和發布電影票房來獲取營利。

連線系統的架構邏輯有兩種做法,一種是資料庫中心主動去抓資料,一種是各家戲院定期上傳。因各家戲院售票系統使用的「語言」不同,伺服器等級、網路速度不一,若由中心去抓,難以整合,所以理想的作法,是由文化部制定一個資訊對接的規格,亦即戲院的資訊經過各自的「翻譯」機制後,該轉成怎樣的「統一語言」來讓資料庫中心聽得懂。

這對戲院將是額外負擔,除了本來的售票系統,還要增加負責間接連線的中介機制。相較原本只是輸入數字的單純匯報,將增加網路傳輸負荷、伺服器不穩定等因素,也提高資安疑慮。有些戲院售票端點的電腦機型老舊,只負責賣票,網路只有連內、沒有連外(部分因作網路售票才開外網),若真要做外部連線,恐怕得汰換大量硬體。

針對成本的質疑,為了即時,背後要付出多少代價?

假使只是直接傳輸一組簡單的數字,理論上不難,但如果是前述「間接連線」下的「即時」傳輸,就會增加戲院更多技術成本。而且還要確保網路頻寬夠快、夠大、夠穩,再怎麼穩定的網路,仍無法排除斷線可能,因此得對意外斷線這種事作好預備,將潛在風險降到最低。

除了技術面,還要考量戲院執行面。觀眾買完票可能退票,電影放映出狀況也得退票,現場有太多讓售票數字不精準的突發情形,得保有合理的修正與確認時間。因此,一般來說很少真的作到徹底即時;或者說,一個快速到接近即時發布的數字,準確性是有疑慮的。在現實情境下,「即時」與「準確」是一組魚與熊掌難以兼得的命題。

此外,觀眾買票不一定入場,要獲得正確的上座數字,而不只是售票數字,在尚未完全電子票券化前,得人工計算入場聯。許多戲院有午夜場,放映時間臨近午夜十二點,甚至一兩點才開始放映,若還要要求員工計算入場聯,映演業者可能得多付加班費,若為女性員工,也有違反勞基法之虞。

回到一個核心問題:多快叫「即時」?常識觀之,端點售出一張票,系統立刻顯示,就叫即時。然而追求這樣立刻取得的資訊,效益有多大?對誰有益?在台灣,戲院上映一部片,往往有契約為據,不太會臨時變動。資訊的取得固然重要,不只提供策略制定參考,也可紓解拍片者、發行商的資訊焦慮。然而,明天中午得知與今晚得知,甚或達到所謂的即時,其差異所帶來的實際效益,究竟有多大?或許值得考量。

怎樣的「即時」是各方都能接受的?多長的修正與確認時間叫「合理」?我想這裡並不存在唯一的標準答案,而是可以討論及妥協的,視參與者如何協商與博奕而定。可是背後不能忽視的一點在於:真的要達成「即時」,所需的升級與維護成本該由哪些人承擔?是政府?是映演業者?或者兩者都要承擔?這樣做是否合理?都得納入考慮範圍。

為什麼中國的票房統計系統比我們先進許多?

中國有大量戲院是近年才密集興建,擁有採用新科技一步到位、後發先至的優勢。反觀台灣,許多戲院在多年前就做了電子化,時至今日,其售票設備或許落伍,可是還堪用,實在缺乏要求他們配合政府政策來升級的誘因。中國政府採用的票房連線統計系統,則由廣電總局統一規格,強制所有戲院採用。不過,這套系統也不是每秒即時連線,是每十分鐘連線上傳,有給戲院預留修正空間。

除了官方系統,中國還有一些強打「秒級即時更新」的民間票房分析app,如貓眼專業版,號稱可以實時提供綜合票房、綜合占比、排片場次、排片占比、場均人次、上座率等資訊,介面宛如股市動態,數字不停變化。此app根據貓眼實時售票訂單及戲院票房數據建立算法模型,再跟廣電總局掌握的票房數據進行對比校驗,企圖在最大程度上保證數據的正確性。這套系統成立的前提在於,中國民眾習慣透過貓眼等網路平台購票,業者不只擁有大量數據,也有持續獲得數據的可得性。然而台灣民眾普遍沒有用app買票的習慣,類似的平台沒那麼成熟。其實放眼全世界,中國可說是少數成功案例,許多歐美先進國家同樣牛步。

儘管中國票房資訊化的步伐神速,「偷票房」亂象仍甚囂塵上。對此,中國政府也祭出法條,一展整肅決心。2017年3月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產業促進法》,第34、51條明文規定電影發行企業、電影院要提供準確統計數據,有製造虛假交易、虛報瞞報銷售收入等行為,擾亂電影市場秩序者,處五萬以上、五十萬人民幣以下罰款,違法所得超過五十萬元以上的,處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者,責令停業整頓,甚至吊銷許可證。這樣的警告性條文再次提醒我們,在真實世界中,光憑科技進步,不可能徹底解決公平公開的問題。

未來推行 :統一發票電子化的參照

台灣的電影票房統計系統,或許可以從發展軌跡相仿的統一發票電子化獲得啟發。

第一,先從大型店家下手。
政府在推行發票電子化時,店家也沒太大動機配合,因此政府先從大型企業下手。傳統發票要保留五年存證備查,對小店家來說問題不大,可是對統一超商來說,每年光為了保留發票,就要花一億台幣的倉儲成本。因此,統一超商成為政府優先合作對象,一旦這類大型店家採用,民眾漸漸習慣電子發票,其他店家就容易跟進。威秀、國賓、秀泰三大連鎖影城市占率高,倉儲票券或人工數票的成本雖不像統一超商龐大,仍不失為一個施力點。至於小型戲院,動機不大,政府得提供誘因。

第二,軟體開發商也是一個角色。
政府開出電子發票的對接規格後,中間作間接連線的軟體開發商,開始自行接洽有升級需求的店家,競價比項,成為一個有利可圖的競爭市場。電影票券比其他藝文票券的設計複雜,每家戲院要考量的套餐組合、信用卡與團體票優惠的運算公式都有差異,需要特別客製化的幅度頗大,間接連線的部分亦然,具有一定的市場介入空間。是故,乍看與電影圈關係遙遠的電腦軟體業者,實有不可輕忽的戲份。

然而拿統一發票作參照,是借鏡,亦是誡鏡。

台灣雖小,需要開立電子發票的店家仍多不勝數,可是戲院目前就這一百多家,短期間內應該也不會有太大成長,有一定的市場介入空間,不過是否可以如電子發票般形成「一個有利可圖的競爭市場」?恐有疑義。順此邏輯,中國民間票房分析app百花齊放、精益求精的現象,或許不只牽涉近年中國電影市場的壯大,也跟人口數目、市場規模息息相關;蘭特拉克集團朝全球數據龍頭發展的方向,亦是有跡可循。

面對國人翹首多年的殷切期盼,台灣市場有限、映演業者現況等既有條件所延伸出來的實然面侷限,台灣這套電影票房統計系統的未來,可謂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