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馬大師課】美術設計|朴若木:創造感覺,創造留白

637
2018-12-22

編註:2018金馬影展首度開班的「金馬大師課」,邀請多位不同工種的重量級影人,傳授他們的創作秘方。放映週報特別針對幾堂課程做報導,與讀者分享精華。

 「我們不需要更多大師的追隨者,我希望你們將來走在我的前面。」被奉為「電影美術設計大師」的朴若木,開場如此說道。他告訴台下學員們,一個真正的創作者必須「在前人停步的那一步,沿著他的腳步往前走一步」。《胭脂扣》是讓朴若木在影壇成名的代表作,他說自己那時不過二十多歲,獲得了肯定、被記住、出名了,是他剛好往前走了「那一步」。

 

「電影不是模仿真實,而是創作感覺」

朴若木談他的工作職稱「藝術指導(Art Director)」,中文翻譯也稱「美術設計」,講「美術」好像只管美不美,他總覺得這麼翻譯有點問題。

「美」作為一種帶給人的感覺,只是這個領域裡的一小部分。朴若木用個人的世界觀談電影美術:「我們活著便是穿梭在兩個世界,一個是外在世界,一個則是內在世界。」對他來說,內在世界的畫面比外在世界的還要多,且這兩個世界都是真實的。而藝術指導是去創造人感受以及看得見的外在世界的所有感覺,它同時包括了美與醜的呈現,也包括了將「內在的思想」表現出來。

簡言之,電影美術是「通過視覺來傳遞人們擁有的五種感官知覺」,比如顏色可以讓人感受到重量、味道,而線條則可以用來表現觸感。朴若木接著以個人作品《胭脂扣》、《阮玲玉》、《色,戒》作具體實例,說明何謂用視覺表現其他感官知覺。

 

 

線條作為一種觸感

《胭脂扣》的線條並不明顯,大多是「圓邊」,而《阮玲玉》則使用了比較多「勾邊」。朴若木說明,圓邊讓人物站在環境之中看上去常和背景融合在一起,很容易做出一種氛圍與情調,但相對缺乏力量。勾邊則讓角色可以從場景之中跳出,以強烈的線條去構成畫面,容易表現情緒,殺傷力夠強,不過「接觸到心靈部分的地方就比較難」。

這樣的效果可以從布景以及人物穿著所選用的布料材質,甚至是人物的妝容來達成,比如張曼玉飾演的阮玲玉,所畫的眉毛就是鋒利的線條。而要了解線條在影像上使用的概念,可以從以線條為主、色彩為輔的版畫來理解。然而,技術與方法學過了就會懂,創作的重點還是在於你意圖通過這個技巧傳遞給觀眾甚麼感受。

從藝術表現形式來看,線條的使用脫離不了「表現主義」。朴若木解釋,表現主義其實就是使用強烈線條讓「看不到的內在,呈現為可以看到的外在」,呼應了他前述所說的「兩個世界」的哲學,更可以說是解釋了電影這一門藝術在做的事。

 

色彩作為一種符號

色彩在電影美術中,經常是最直接可以引導觀眾情緒的關鍵,正因如此,朴若木強調「保留色彩的能量是很重要的」。溫德斯的《慾望之翼》在黑白為主的段落裡,只在關鍵畫面使用彩色,表現天使愛上人類而生的慾望,在朴若木看來就是一個應用色彩能量非常出色的案例。

而所謂的保留能量,即是保存它的使用性,否則很容易讓觀眾審美疲勞。朴若木將順著電影情節推進來安排色彩的色彩管理過程,比為「譜寫交響樂的樂章」。不能從頭到尾都演奏激情的主旋律,比如紅色就像是一個感嘆號、一次能量釋放,情緒感染很強烈,不能過分使用。「色彩的安排可以是有節奏的」,即便導演可能在後期剪接時改動順序,作為藝術指導仍要在前置時站穩自己的理念與主張。

以《色,戒》中湯唯所飾演的王佳芝一角的服裝造型為例,朴若木放出一頁多張《色,戒》劇照的投影片,問學員:「如果我不說,大家有發現王佳芝從頭到尾幾乎穿藍色嗎?」朴若木笑稱他為此跟李安爭執很久,他堅持並告訴李安:「你放心,觀眾是不會發現的!」

讓王佳芝幾乎都穿藍色系,朴若木說明,目的不在於讓觀眾看到特定色彩一直出現而聯想到甚麼象徵意義,相反的,是要觀眾沒有察覺而達到對角色的認同效果。此片選用的藍(綠),低調且無殺傷力,「有足夠時間可以慢慢經營,讓人不知不覺投入情感、走進她的心靈」。

除了情緒的引導,色彩在特定文化脈絡裡又具有約定俗成的意涵。也就是說,色彩既可帶動與渲染感性,也可作為連結觀眾理性認知的「符號」。然而這並不代表它可以被公式化,朴若木說:「藝術是超過這些規範的。」作為一個創作者,他選用的顏色絕對會涵蓋個人色彩,並夾雜著個人的感受與愛好。能將自己的情感也投射在作品之中,才真正讓自己具備個人風格與特色,可謂跨出超越前人一步的關鍵。

 

明白技巧之後,創作「留白」

「一百個人看同一部電影,沒有人看到的是相同的。」我們必須意識到沒有一個人的感受會完全相同,而作品永遠是由創作者與觀眾一起完成的。朴若木解釋,比如《雲端情人》中「只聞聲音不見其人」的女人究竟長甚麼樣子,留給觀眾自行想像,而電影裡頭的黑畫面從來都就不只是黑畫面,那些留白的地方都交給觀眾自行去完成。

沒有任何一部電影的篇幅能夠包含全部,觀眾必須將自己的「雷同經驗」放在留白的地方去理解。創作者該如何拿捏與應用留白?朴若木說:「能夠看懂電影,就拍得懂電影!」個體間的感受當然會不同,但當觀眾與創作者之間擁有相同的「解碼庫」便能夠溝通。

留白不僅被朴若木視為創作最重要的部分,也再度呼應並強調前述所談的「電影是創作感覺」。電影美術製作道具、布景、服裝造型等,具體上如何做出「實物」,朴若木始終未細談,更強調「真實的東西只是一小部分」。他反過來不斷談「感覺」與「留白」,藉此破除大家對於電影美術是做出美的事物、模仿真實的既定觀念,帶出創作的核心價值實是具備「思想的高度」。

 

「電影的進步是思想的進步,而不是技術的進步」

朴若木在講課過程中多次提及他對費穆《小城之春》(1948)的傾心,「藝術就是表現生命的東西,作品的最終目的是把狀態拍攝出來」,《小城之春》對他來說就是這樣一部成功的作品。這一部六十多年前拍攝的黑白電影,擁有的技術條件遠不及現在,成為成功的藝術作品即在思想有所突破。

「藝術最大的價值還是在於內在價值,它不是一種迎合,而是有東西在裏頭的。」朴若木最終特別給予學員們這樣的忠告。更再次強調「在前人停步的地方往前走一步」,期許每位創作者不斷嘗試提出新的概念、創造新的電影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