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馬大師課】視覺效果|潘國瑜:觀察現實,擬造幻象

636
2018-12-15

編註:2018金馬影展首度開班的「金馬大師課」,邀請多位不同工種的重量級影人,傳授他們的創作秘方。放映週報特別針對幾堂課程做報導,與讀者分享精華。

出生香港、職涯始於英國,於1991年加入由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創辦的電影特效業界領頭羊「光影魔幻工業」(Industrial Light & Magic),協助打造《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1993)、《星際大戰首部曲:威脅潛伏》(Star Wars Episode I: The Phantom Menace,1999)等等打開電影史視覺新章節的驚奇電影作品。亦在華語影壇工作多年,以《捉妖記》、《捉妖記2》兩度入圍金馬獎最佳視覺效果。潘國瑜在「2018金馬大師課」傳授經驗,也分享一條以女性電影工作者視野看出去的漫漫電影路。

「裡頭很多電影,大家應該都很熟悉。」講座開始,潘國瑜先以一支短片介紹自己豐富的業界經歷。《摩登大聖》(The Mask,1994)、《野蠻遊戲》(Jumanji,1995)、《英雄》(2002)、《全面啟動》(Inception,2010)、《冰雪奇緣》(Frozen,2013)……等等精彩作品如數家珍。潘國瑜笑說,自己已經不年輕,在電影視覺效果的領域工作了三十年餘,一切都源自於年輕時對電影的熱愛。

「我的母親很特別,在我五歲、六歲的時候,她每天都會帶我去看電影。」潘國瑜回憶,兒時就在戲院看張徹導演的電影,那時還沒有分級制度,即使張徹的片不時鮮血四濺,她也幾乎每一部都看。此外,她也對影史名作《七武士》(1954)印象深刻。除了武俠電影,她以「太性感了」描述怪獸「哥吉拉」帶給她的魅力,將她的想像力帶到另個世界。

成長歷程,本身就是伴隨電影成長的一段歲月。14歲,她跟第一個男朋友去約會,看的是《星際大戰》(Star Wars,1977),世界上沒有偶然,當年的她無法想像未來會跟喬治盧卡斯共同工作。之後,家裡人反對她走電影路,她選擇攻讀電腦科學,拿到博士學位。但她又看了《新天堂樂園》(Cinema Paradiso,1988),又重新對以電影謀生有了想像。

「重點是我愛電影,所以我想從事這個行業,從不認為它只是工作。」潘國瑜強調,充分的熱情與充分的準備,是在電影產業立足的重點。而接下來,她要談的是基礎知識的重要性。從15歲開始,她就開始學習靜態攝影,透過瞭解相片的焦距、前景後景,摸索影像的奧秘。「九座奧斯卡得主Dennis Muren曾告訴我,看一張照片時我們要注意哪些地方,而這表現出他的功力所在。」潘國瑜向學員展示照片,讓在場學員觀察靜態照片中前後景的間隔,陰影的顏色深淺,會幫助觀眾在視覺上理解前後景差異,在下午時段,陰影的形狀較為擴散,也不會太濃厚。潘國瑜強調,觀察現實非常有趣,實景照片就是做視覺特效時的重要依據。

潘國瑜也透過電影劇照跟學員展示光線的位置,柔和的光使人物看來自信、衝突感強的打光方式則展現出角色的奇特性格。她推薦學員觀賞一些作品以對於視覺掌握有更多概念,好比《紙牌屋》(House of Cards)片頭精采的縮時攝影;在風景面向,她推薦《大河戀》(A River Runs Through It,1992)、《真愛一世情》(Legends of the Fall,1994);拍都市,她推薦《霹靂神探》(The French Connection,1971)與《無法無天》(City of God,2002);拍人物,她則提到王家衛的《花樣年華》(2000)與魏斯安德森(Wes Anderson)的《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The Grand Budapest Hotel,2014)。

談論動畫表現,她則強調「時間與空間是動畫中最重要的元素」,只有先瞭解一個物體在時空中的位置,才能讓它們靈活地動起來。對於自然現象的觀察,則不僅止於運用在重現自然現象上頭,也包括如何配合自然現象讓角色更生動,譬如一個泡在水裡的動畫角色,或是從一團沙中出現的動畫角色,如何讓他們栩栩如生,都要先有對自然現象的理解。

對於有學員指出,近年視覺特效運用普遍,可是成果反而不如二十多年前的《侏儸紀公園》第一集。潘國瑜解釋,這跟導演要求、團隊組成都有關係,但另一個重要的因素在於,現在的電影往往每部都要求數千個特效鏡頭,但在拍攝《侏儸紀公園》的時候,她們只需要處理好約五十個特效鏡頭即可,每個團隊成員因此可以致力在更高品質的影像表現。

在展示作品影片之後,潘國瑜迅速地為她的職業生涯做了總結:她從視覺特效還是新興行業的時候就進入這塊領域,女性在這個產業中是很少見的,更別提是亞洲女性。她從倫敦開始自己的職業生涯,需要打破許多藩籬,面對許多挑戰,所幸時代在進步,女性平權運動也讓越來越多非白人的女性掌握機會。她感性地建議女性工作者要不斷努力,別錯過機會的出現。

現場亦有學員追問,身為一位女性工作者,如何平衡工作與生活。她笑答,自己不知道如何平衡,特別是在當時的環境,她並沒有許多楷模可以參考,反倒是要在環境中孤軍奮戰。但隨著經驗增長,她認為,工作者仍應該要將家人擺在第一位,他們是無可取代的,進一步去看,就是要對工作誠實,合理評估自己的能力,並衡量要如何權衡工作與陪伴家人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