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啟「國片」定義:《我想要你記得_》監製王琮訪談

635
2018-11-21

今年在高雄電影節舉行亞洲首映、目前正在院線上映中的《我想要你記得_》,是由法國導演羅曼・柯杰特(Romain Cogitore)自編自導的中法合製電影,全片有40%場景在台灣的高雄、台中拍攝,另有60%在法國的史特拉斯堡(Strasbourg)。導演將他在台灣旅遊時的一段見聞改編成長片,更兼任攝影、剪輯、片尾曲創作等多重角色,完成這部跨越國界、探討情感關係之作。故事描述熱情奔放的比利時女孩瑪莉亞(Déborah François飾),帶著小說草稿來到台灣雪山尋找靈感,卻在旅途上遇到語言天才奧利維(Paul Hamy飾),個性天南地北的兩人,在港都高雄開始了他們的愛情,可是突如其來的疾病噩耗,又讓關係面臨考驗。

國際知名的電影監製王琮(Vincent WANG)是本片重要幕後推手,率領公司「光譜映像」(House on Fire)加入製作團隊,參與劇本發展、募資與前製。出生台灣、自小隨家人移居法國的王琮,與蔡明亮導演合作十餘年後,近年陸續參與不少跨國合製電影,於各大國際影展獲獎連連,包括王兵《苦錢》(2016)、趙德胤《再見瓦城》(2016)、邱陽《小城二月》(2017),以及葡萄牙導演João Pedro Rodrigues的《鳥人秘境》(The Ornithologist,2016)、伊朗導演Alireza Khatami的《遺忘詩篇》(Oblivion Verses,2017)等。

談起《我想要你記得_》的緣起,王琮表示讀最初劇本就很感動,除了背景熟悉外,這故事不只描述「愛情是什麼」,也透過懷念、記憶、夢境等多重角度去看愛情;並透過這位法國導演的眼睛,純粹、開放地看一個現代女性的轉變、兩位「外國人」在異國島嶼的愛情萌長。讓王琮特別驚艷的一點還在於,電影對於亞洲的塑造、亞洲人的想像,沒有落入歐洲人易流於的刻板印象窠臼。

無標題

原片名為《愛之牆》(Love Wall),故事以「空間」為題,前半在台灣,後半拉回法國,兩處地景在男主角病變的腦海中,進行一種異域的重組,「記憶」是串聯一切的原點。台灣部分為何以高雄為主場景?王琮與柯杰特導演在劇本發展後期來台勘景,柯杰特對高雄依山傍水,兼具山、海、城市、森林等景觀的特質,印象特別深,而高雄一側是山,另側被海圍繞的孤立感覺,在象徵層次上,也很符合這對戀人身處異國的狀態。此外,「記憶宮殿」是劇本本來就有的關鍵概念,因導演對高雄壽山忠烈祠的特殊歷史脈絡有感,便用這個場景來具象化片中結合語言、記憶與空間的「記憶宮殿」。

選角上,比利時籍女主角Déborah François與柯杰特是舊識,最早是演達頓兄弟的《孩子》(L’enfant,2005)出道,,非常前期就加入。飾演男主角的Paul Hamy,王琮是第二次跟他合作,前一次是Paul Hamy首次擔綱主演的《鳥人秘境》。Paul Hamy的身形比較高挑,跟男主角原本設定的形象不太合,可是柯杰特很喜歡他楚楚可憐的眼神,很像小狗,便以其形象來改寫劇本。至於片中的中西醫師亞裔角色,原本設定是40歲,因為來台選角時,柯杰特很欣賞鍾瑤的戲,而為她量身修改。

資金來源上,《我想要你記得_》除了有台灣地方政府補助計劃「高雄人」出資外,還有台中的地方政府補助、文化部的彩虹計畫,而在法國方面則有CNC、SOFICA的投資、法國史特拉斯堡省(柯杰特導演的故鄉)等地方政府的補助,另外還有國際發行商與法國發行商的保底。

無標題

主創、場景、演員、資金來源等各方面如此「混血」的一部電影,能代表「台灣」嗎?稱得上是「國片」嗎?王琮自己向我們提問,他說可能因為他長期住在法國,又跟蔡明亮導演多年合作,觀念比較不一樣。他舉例,事實上,多部蔡明亮導演的作品都是台法合製,在法國就被認為是他們的「國片」,儘管蔡明亮導演至今仍不會幾句法文;所謂「法國電影」經常未必是法國導演所拍,比如侯孝賢導演就曾受邀到巴黎拍攝《紅氣球》。

於是他會去想:「即使是外國的電影、外國導演的創作,是不是只要有台灣元素在裡頭,就可能是台灣電影?」其實,台灣早已包含很多非台灣籍的導演在台灣進行創作,像趙德胤1、何蔚庭等。因此,王琮想把類似合作模式拓展到歐洲導演,介紹歐洲導演來台拍攝,也藉此重啟台灣對「國片」界定的討論。更進一步來看,透過這樣的「國片」製作模式,也能累積台灣電影產業與外國電影人的合作經驗值。《我想要你記得_》包括製片、美術、服裝、副導等團隊成員,就是在台灣找的。

2009年成立的光譜映像,目前分駐巴黎與台北兩地,其跨國合製模式分成「主製作」與「聯合製作」兩種。所謂主製作包括劇本開發、找資金、找劇組團隊、選角,甚至還會參與現場執行,像是《我想要你記得_》便是從劇本前期就開始合作,有時更早,可能只有一兩行大綱,王琮就跟導演開始開發劇本。而「聯合製作」則是已由其他製作公司或導演發展成熟,或者只欠臨門一腳時才加入。王琮提到,去年他們合作了一部巴西片,電影在巴西拍攝完成,而他們是負責法國的特效等後期製作,而聲音則是在西班牙完成,因為籌到的資金來自西班牙。

為何採取「聯合製作」模式,王琮說明主要是資金的多元性,讓籌自各國的補助聚少成多,然而這也帶來困擾,因補助會要求你在補助國家使用,這也考驗團隊的溝通能力,要能跟說不同語言、來自不同文化的人合作。電影製作所費不貲,台灣有許多創作者是傾家蕩產拼下去,但王琮斬釘截鐵地說:「我從來不會投自己的錢下去」。他說,雖然蔡明亮導演的片票房普遍不那麼好,可是他們依然能持續拍下去,秉持的無非是有多少錢做多少事,切實掌握財務分配。

訪談尾聲,詢問王琮除了《我想要你記得_》的羅曼・柯杰特導演,接下來還有把其他歐洲導演帶到台灣的規劃嗎?

王琮說,其實很多歐洲導演嚮往台灣電影,因為台灣新電影對他們影響很深,問題卡在許多歐洲電影的資金來自政府補助,會要求必須在當地花費。此外,近年許多國家都把協拍門檻降低,歡迎外國電影與劇組到當地拍攝,因為除了電影本身,也會帶來其他經濟效應,大家都在搶這塊,例如東歐就有號稱「小巴黎」的布拉格,強打場景一樣卻更便宜,而巴黎則反過來強調可以提供更優質的服務。反觀台灣文化部的「外國電影補助」相關法規的門檻頗高,青睞所謂「國際知名電影導演」(定義為曾在法國坎城影展、義大利威尼斯影展、德國柏林影展或美國奧斯卡獲競賽類最佳導演者)與較大規模的製作;而地方政府補助如「高雄人」,在針對外國電影補助的門檻則降低許多,在王琮看來是更有競爭力的。

「帶動大導演來之前,要有一些別的導演先來,也要讓台灣的工作人員們做好準備,才能跟國際大導演合作吧」,王琮苦笑說道:「不要老是做開車跟翻譯。」

 


1. ‭ ‬編註:經讀者指正與後續查證,趙德胤已取得中華民國國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