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究專業,就有工業,然後就會有產業——專訪《引爆點》監製馬天宗

629
2018-08-30

被後輩熟稱「馬哥」的《引爆點》監製馬天宗,身形修長,走起路來有商務人士的俐落,互動之間卻毫無市儈之氣,即使訪談期間《引爆點》導演莊景燊、編劇王莉雯多次感謝他的幫助,他僅淡然一笑,把功勞歸於專業的電影團隊,說自己只是發揮所長並尊重專業,讓創作者得到應有的自由與照顧1

翻開馬天宗的資歷,大學主修核子工程,原本理應走向工程師之路的他,因熱愛音樂與舞台表演,毅然赴美於耶魯大學念起劇場設計、技術設計與製作管理。如今已在娛樂產業打滾二十多年,經手的影視製作包括金馬獎獲獎電影《囧男孩》(2008)、《翻滾吧!阿信》(2011),以及《天脈傳奇》(2002)、《赤壁》(2008)等跨國影視作品,也曾發行《芝加哥》(2002)、《追殺比爾》(2003)、《王牌冤家》(2004)等票房佳作;除了電影,他也做過百老匯音樂劇、規劃遊樂園區、表演藝術節目到音樂展演等跨界項目。多年來,他在開發整合、設計與製作、行銷、營運管理上擁有諸多成功案例與豐富經歷,也是電影新進導演、編劇和製片經常尋求建議的前輩。

 


1. ‭ ‬標題圖片下左為監製馬天宗,中為導演莊景燊。圖片來源:闊世電影。

 

回歸基礎扎根,尊重專業技術

無標題

馬天宗是《引爆點》第一位加入、也是全程參與影片從企劃發想到後期製作的監製,他與《引爆點》的緣分,起因於當年和王莉雯在《翻滾吧!阿信》(2011)的接觸。當時馬天宗在《翻滾吧!阿信》、《賽德克.巴萊》(2011)等片相繼上映後,從作品成果、行銷手法、票房成績和觀眾反應來看,深感台灣電影在製作和發行等後端,雖然已有相當完整的建置,但前端的導演、編劇人才仍缺乏完善的培養與發展空間,「大家還是在問有沒有好的本子?」「如果有一、二億資金,我該找哪個導演來拍?」馬天宗認為名單還是很有限,於是決定著手發展前端,首先便從幾乎是電影成功關鍵之一的劇本開始。他開始與多名編劇合作,擔任他們的代理人,接洽案子,讓他們能專心創作,王莉雯便是其中之一。

開發前端、培養編劇、與新銳導演合作,是馬天宗開發電影產業前端人才的規劃之一,也是他對台灣電影產業的期許與實踐。「如果要達成某種程度的產業化、規模化,他的工業基礎和技術必須是要存在的。」馬天宗認為要建立電影產業,首先必須要工業化、規模化;要發展健全的工業與規模,必須要有專業的技術與工程,回歸基礎扎根。馬天宗以這次《引爆點》的拍攝經驗為例,曾做過燈光設計的他,為了減少因打燈擺設消耗的時間資源,試圖與燈光師討論如何有效運作,沒想到對方僅表示:「我不會聽你(監製)的,我只聽攝影師的。」但他並不覺得被冒犯,反而感到十分開心:「這就是專業,他只聽攝影師,攝影師只聽導演,這就是專業的態度。如果大家都講專業,那就會有工業,然後就會是產業。」

無標題

 

導演負責創作,我負責支持他

面對首次拍攝電影又是大製作的莊景燊,馬天宗仍堅持著尊重彼此專業的理念:「導演是做創作的人,我則是做支持(support)他的人。我的哲學一直都是說,做創意的人,是講『效果』;做support的人,是講『效率』,這兩件事情並不衝突。」馬天宗認為,如果就是得花這麼多錢才能達成導演想要的效果,你就是得給他,一個需要300萬預算才能達到的效果,卻只給150萬的預算,最後不僅效果達不到,連同提供的資源都是浪費了;「但是如果這個效果只要五塊錢就可以做,我一定逼他用五塊錢做,因為這省下來的錢,可以用在其他更需要資源的效果上。」站在講求「效率」的監製立場,馬天宗可是一點也不失專業。

「盡量在開拍前把所有事情做好準備」是馬天宗在《引爆點》開拍前給莊景燊和王莉雯最重要的建議,「因為我做過這麼多案子,在國外也做過八千萬美金的案子,沒有一個錢是夠的。」越是大製作的電影,反而前置和計畫會規劃得更為精細,因為包括金錢、時間等資源,都必須妥善分配及運用,才能在每個需求上達到最好的協助。效率之於效果,如同監製之於導演,兩方立場不僅不衝突,反而是相輔相成完成作品的重要因素。

無標題

 

保護作品獨特性,不受募資影響

然而,《引爆點》自2012年展開企劃到2017年7月開拍的五年籌備期間,即使經驗豐富的馬天宗也碰到一些難題。和《引爆者》一路走來,馬天宗為了保護作品的獨特性,即使在募資過程中遇到投資者要求改劇本、或建議不適合的演員,馬天宗都不願意妥協。「我不想讓它被籌資影響,被改成四不像,變成拼裝出來的東西。」他希望投資者能看到這部作品的獨特之處。

但計畫趕不上變化,原本已談好的資金,卻在2016年底、2017年初一下子都不見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2017年《健忘村》、《52赫茲,我愛你》、《大釣哥》三部台灣賀歲片的票房不如預期,連帶影響投資人對《引爆點》的回收想像,五千萬預算的投資風險讓他們擔憂起來。馬天宗也思考過:「如果我拿了他們的錢,可能我也必須做許多承諾。」面對籌資壓力,馬天宗不僅心煩,也因此經常失眠,直到監製張艾嘉告訴他:「電影很多時候是靠緣分,它是什麼命運就是什麼命運,它該誰演就是誰演,你也強求不來。」這段話解開他的心結,也讓他稍微放寬心。

奇妙的是,當心念一轉,事情竟有了轉機。「很奇怪,你一放下急躁的心情,機會就來了,事情就開始一路順起來,我們也就把資金給籌到了。」而原本投資人、發行公司、潛在合作對象不看好的主要演員吳慷仁、姚以緹、尹馨,也在2017年的電影表現上備受矚目,吳慷仁和尹馨雙雙以《白蟻-慾望謎網》、《川流之島》獲得台北電影獎影帝、影后的肯定,而姚以緹也與日本名導薩布(SABU)、張震合作《龍先生》,入選柏林影展。

無標題

雖然不希望商業考量影響作品,但馬天宗坦言,在演員選擇上多少還是會有票房考量,首先是因為對這部片的規劃是以商業片為主要方向;再者,《引爆點》這麼好的題材,卻把它拍得小而單薄,甚是可惜,若要將拍攝規格提高,資金相對提高,對於商業的考量還是要有一定的把握才行。「但我們也不會因此將商業作為第一考量。因為如果大牌演員時間給不夠,不能進入角色,加上導演是新手,如果合作不愉快,對這個片子來說是嚴重傷害。對大明星而言,他可以演完就走;但對導演、對投資人來講,這是珍貴的機會,卻沒有被善用。」在商業與創作之間,馬天宗仍保持著平衡。

 

Be a Serious Filmmaker

2008年,《囧男孩》與《海角七號》相繼上映,電影本身與票房佳績引起廣大討論,馬天宗笑稱此時為繼2002年《藍色大門》、2004年《十七歲的天空》後台灣電影的「第三次文藝復興」,「我發現這個產業好像遼闊起來了。以前你不知道該怎麼辦,但在那個時候,就覺得遼闊了,好像開墾了一塊荒地,每個導演都想在上頭做不一樣的東西。」

馬天宗又想在這塊荒地上開墾什麼樣的作品?「那時候我毫不猶豫地講說我想拍『都市傳奇』。什麼叫做『都市傳奇』?在現在的社會狀態下,我們最不相信的兩件事情:第一件是司法,第二件是醫療體制。如果這兩個跟我們人最有關的健康、自由和生存權益,都沒有辦法被相信的話,那我們真的需要都市傳奇,像蝙蝠俠這種都市正義。」這個念頭起因於馬天宗對於人權、人道上的思考,如何因此創造出更幸福的社會?直到2013年王莉雯向他提出《引爆點》這個案子。

初看當時仍名為《阿海》的《引爆點》時,馬天宗雖有一絲好奇,但興趣不大,直到看完大綱後,覺得這就是他一直想要做的電影,「我覺得他們很棒,也很偉大,願意去碰觸以及去探討一個大家都不想談,或著想避開的話題。」馬天宗認為台灣還沒有出現過從個人關懷擴展到群體關懷的立場或議題的作品, 「即使這件事情不容易做,但作為一個serious filmmaker,我覺得這件事情也是使命之一吧!」

 

編按:本文轉載自近日即將發行的《FA電影欣賞》175期,請密切注意國家電影中心消息。

 

 延伸閱讀
 

 629期【放映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