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城】一位中國青年導演的長征:專訪《地球最後的夜晚》導演畢贛與演員李鴻其、陳永忠

624
2018-06-04

在畢贛新作《地球最後的夜晚》的國際媒體資料裡,今年五月初才剛過世的法國資深影評暨坎城選片顧問皮耶希席(Pierre Rissient)寫了一篇推薦序,標題為《第八代》(Huitième Génération)。文中將今年在柏林影展首映的胡波《大象席地而坐》與畢贛《地球最後的夜晚》兩部電影比喻作黑夜裡燃燒的兩團火焰,中國出現了一個帶有灼熱詩性的電影新世代,宣示了中國第八代導演的崛起。

《路邊野餐》一舉擒下盧卡諾影展、金馬獎最佳新導演等多項大獎,讓畢贛幾乎背負著中國電影圈的期待,他的第二部長片作品《地球最後的夜晚》終於在坎城影展「一種注目」(Un Certain Regard)單元中世界首映。說是背負,其實一點也不為過,本片在今年一月被法國《電影筆記》雜誌評為今年度最受期待電影之一,二月德國柏林歐洲電影市場展期間,本片的國際代理銷售公司 Wild Bunch 在場外擺出大廣告牆,亮出上半年度的主打影片,一字排開,《地球最後的夜晚》就放在正中間。

《地球最後的夜晚》宛如一位中國青年導演的創作長征,拍攝期間預算超支、時程延宕、劇組異動,為了片尾那顆長達六十分鐘的3D長鏡頭,沒日沒夜地後製趕工。二月才剛殺青,五月畢贛就義無反顧地踏進了坎城的電影殿堂,影片拷貝趕在最後一刻送達坎城,首映前晚才測試,這樣力求完美的藝術家性格,讓人想起當年總在最後一刻交卷的王家衛。

無標題 

新作期待重返金馬影展

說起坎城首映後的感想,畢贛立刻說自已對混音不滿意。「測試時就發現了,這裡影廳的規格太好了,缺點完全都聽得出來,回去肯定要再修的。」他透露坎城首映版本是一個「階段性成果」,回去會再工作一段時間努力完成,或許也說明了幾位主角戲份比例問題,因為影片素材仍在審視閱讀中。「閱讀素材並不是看一遍就完了,必須帶著敘事線索再看一次,就會發現一些新的東西。」

《路邊野餐》預算僅花費約五百萬台幣,《地球最後的夜晚》據稱耗資人民幣上千萬,不管是製作規模與演員卡司,皆有大幅度的提升。面對這樣的轉變,畢贛感謝劇組和演員們都相當專業且配合,自己遇到的問題仍屬創作層面:想像力與執行力。有些事情無法運用經驗法則,重點還是在於自己如何去想像一部電影,並且將心中的想法落實出來。《路邊野餐》只要畫面有拍到即可,而這次新片因為專業團隊的要求與期許,必須努力在技術層面達到標準。為了片中那顆非常考驗技術的3D長鏡頭,也做了非常多次的排練與測試。

畢贛透露本片當時獲得金馬創投的肯定與資助,將以金馬影展為目標把本片完成,期待帶著新作重返金馬影展。聊到本片後續上映的規劃,畢贛暫不考慮製作2D版本,認為每部電影都有自己的命運,製作時都已考量過。至於獎項,畢贛更是看得很開,表示希望獎項可以鼓舞辛苦的製作團隊,其他的不敢奢求。

無標題

邀請觀眾走入夢境 從2D到3D的超時空冒險

坎城總監蒂耶里弗雷莫(Thierry Frémaux)在公佈《地球最後的夜晚》入選時,將本片比喻作「侯孝賢遇上大衛林區」,片中的潮濕氛圍與男女情事描繪更有濃濃的王家衛氣味,場景設計與時空錯置概念則讓人想起他的偶像塔可夫斯基,尤其片中致敬了《潛行者》水杯滑向桌緣然後掉落的經典一幕。偶像的神韻與影子被點出,畢贛笑而不語,聊起《潛行者》的水杯,他表示在劇情當下設定是很合適的,對喜歡的電影做出致敬,還是高興。

畢贛覺得《路邊野餐》像詩句,是屬於個人的回憶,說得更誇張一點,甚至與拍電影無關;到了《地球最後的夜晚》詩句調和摻進人物對白中,此次更「電影感」一些,他邀請觀眾走進屬於他的夢境。片中多次出現的電影院空間與正在看電影的主角,畢贛說:「電影院是一個很特別的空間,大家坐在一起面對一面牆,看著虛假的立體空間。大家想著各自的事情,人物的狀態、各自的故事,還有心事就會在此刻浮現出來。」

片中關鍵的一場戲,主角羅紘武(黃覺飾演)在電影院裡看電影睡著,接著電影就從2D轉成了3D,現場觀眾紛紛戴起3D眼鏡, 遁入屬於畢贛的蕩麥抑或是塔可夫斯基的「The Zone」,夢中說夢,羅紘武拿著燈火在一片漆黑中四處照著牆壁上的地圖,像是柏拉圖的洞穴預言也是電影的起源,火光照亮了電影與夢境間的神秘地帶,一場超時空冒險從此時展開。
無標題

天才演員李鴻其 電影是一種氣味和感覺

李鴻其以《醉·生夢死》拿下金馬獎最佳新進演員時,與同屆得獎的畢贛有了一面之緣。兩人在法國南特影展再次遇見,畢贛看了《醉·生夢死》決定找李鴻其加入劇組,成為本片首位定下來的演員。兩人差不多同年,相處模式宛如朋友,畢贛大力讚賞李鴻其是天才演員,相信他「如果繼續演戲,一定能成為偉大的演員。」影片拍攝前,畢贛請同劇演員陳永忠和黃覺帶著他去凱里住了兩個月,實際感受了當地的生活,他就穿著電影裡的衣服,也學習了凱里方言,讓自己入戲。

這樣的李鴻其,在得獎後選擇繼續深造攻讀哲學系,哲學的邏輯思考訓練幫助他理解劇本,他更希望演技能達到「片面地哭、片面地笑」的境界。如夢似幻的《地球最後的夜晚》,對他來說就是一種氣味和感覺,或許帶點哲學成份,他不確定自己對劇本的理解是否與畢贛相同,卻給出了畢贛要的感覺。由他飾演的「白貓」出現次數不多,每一段都令人印象深刻,其中一顆啃蘋果熱淚盈眶、淚水無聲淌下的鏡頭,其實出於臨場發揮,達到了他說的「片面地哭」。

李鴻其最早其實想當導演,所以才拜師張作驥學拍電影,卻被引領走上了演員之路。他曾說《醉·生夢死》中老鼠的角色,很像是他當時狀態的「紀錄片」,而他相信表演都應該像紀錄片,在鏡頭前給出最真實的自己。他透露自己仍懷抱電影之夢,由他執導的短片最快即將在八月開拍,內容可能是非傳統敘事形式的一段愛情故事。談及最近喜歡的電影,他提到《完美結局》(Happy End),欣賞漢內克電影中的寫實成分,也喜歡《聖鹿之死》(The Killing of a Sacred Deer)與《當愛不見了》(Loveless)。

無標題


有故事的男人陳永忠 畢贛的靈感來源

陳永忠在《路邊野餐》中飾演主角陳昇,他是畢贛的姑爹(姑丈),據說是一個曾有過去、有故事的男人,一抹神秘的江湖色彩,讓畢贛從小就崇拜他,因此「連哄帶騙」找他演電影。所以電影之外,真實的陳永忠是怎麼樣的人?他說畢贛從來沒有要求他要「表演」,總是告訴他要呈現以前生活的那種真實樣子。他從沒聽過什麼長鏡頭,當《路邊野餐》在拍攝長鏡頭的當下,他也完全沒有意會過來,他說:「當時只希望不要出錯給大家添麻煩。」

在盧卡諾影展第一次看到大銀幕的《路邊野餐》,他說自己內心非常激動,感動得哭了。畢贛對於自己姑爹的了解與崇拜,雜揉著虛構與詩意幻化成了電影,陳永忠說:「我看的時候腦海裡閃現了許多回憶,我覺得太貼切了。」

本次《地球最後的夜晚》陳永忠以一個幫派老大形象的「左宏元」登場,片中一段他穿著成套白色西裝,痞態地走調唱著《堅強的理由》,彷彿《藍絲絨》(Blue Velvet)中的反派法蘭克再現。畢贛說《路邊野餐》「陳昇」一角已經非常完整,所以這次讓陳永忠有了新的角色形象。陳永忠透露當下自己太緊張放不開,灌了整瓶二鍋頭才進入狀態,而畢贛只提醒他說:「你就拿出以前你在外唱歌和朋友最開心忘我的樣子就好。」

陳永忠的電影品味很經典,從年少時期陪伴到現在的是《教父》(Godfather)和《四海兄弟》(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尤其《教父》他十六七歲矇懂讀了小說,後來終於看到了錄影帶,對他的影響與啟蒙鉅深。

或許是演出經驗不多,陳永忠仍帶有素人的質樸和坦誠,笑說看到大銀幕上的自己,仍覺得彆扭不習慣,會起雞皮疙瘩。去年演出學生短片作品《熊壯壯的心事》,是他第一次演出由親人之外執導的作品,他坦言不敢太期待未來,但是如果還有其他演出機會,會非常願意嘗試。

無標題

如同第六代的賈樟柯之於山西汾陽,畢贛同樣來自鄉村貴州凱里,兩位導演成了華語電影本屆在坎城影展的領頭代表。《地球最後的夜晚》在坎城首映後,坎城總監弗雷莫介紹劇組上台和觀眾見面,那一刻,或許是長征後的疲勞,抑或是怯場害羞,畢贛在台上顯得有些不知所措。即使新作受到萬眾矚目,台上那一位,似乎還是年僅二十八歲的那個「凱里小子」。

上次畢贛說自己的電影是一場雨,希望觀眾不要帶傘。這次他說:「我希望觀眾在我的電影裡飛起來,像是我的球拍還有房子。」

 

 延伸閱讀
 

 534期【電影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