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FF】隨著世界盃開始轉動的中國社會與童年:專訪《西小河的夏天》編劇黃怡玫、導演周全、製片劉宛玲

611
2017-11-06

當10月中台灣持續高溫不止,又經歷暴雨洗禮,彼時的釜山秋意正濃,唯獨天公不賞光,2017年的釜山影展便時晴時雨的天候之下,經歷了為期十天的影展。影展的重頭戲是亞洲新銳創作者同台較勁的「新潮流」(New Current)單元。在今年10部入圍的世界首映作品中,一共有四部華語電影入圍,分別是曾英庭為公視拍攝的電視電影《最後的詩句》,《KJ音樂人生》導演張經緯的首部劇情長片《藍天白雲》,中國作家韓東的首部長片《在碼頭》,以及2014金馬電影學院中國學員周全的首部劇情長片《西小河的夏天》。

這四部華語片和來自韓國、印度、伊朗等地的入圍作品一同角逐首獎,並由美國名導奧利佛史東(Oliver Stone)擔任主席的評審團選出最後贏家。雖然,大獎「新潮流獎」最後由韓國電影《After My Death》與伊朗電影《Blockage》共同獲得,但周全所執導的《西小河的夏天》仍獲得了「KNN觀眾票選獎」(KNN Award),是本屆新潮流競賽中唯一獲獎的華語電影。

特別的是,《西小河的夏天》雖是中國片,主創團隊除了導演周全來自中國,監製之一張家振則是香港影壇要角,其餘成員幾乎來自台灣,不但由廖慶松參與本片監製,林強為配樂操刀,資深演員顧寶明更擔任主演。除此之外,編劇黃怡玫來自台灣,並在哥倫比亞大學主修電影編劇,曾以《東京玫瑰》在105年度優良劇本獎獲得優等獎,製片劉宛玲則是自美國主修電影製片之後開始和周全合作。周全也非常喜歡台灣新電影,自認受台灣電影影響甚深。編劇黃怡玫笑說《西小河的夏天》是有著中國臉孔與「台灣骨」的電影。

1998,在轉變的中國度過的童年

《西小河的夏天》講述1998年小男孩顧曉陽在中國浙江紹興的小學、老台門裡度過的夏天。曉陽一家是個住在百年台門宅院裡的中產家庭,爸爸是小學教務主任,校長有意推薦他參選副校長;媽媽是新時代女性,擔任越劇職業演員表現亮眼,被劇團推薦參加升等評鑑,加緊為評鑑練習的同時卻也必須兼顧母職與家務。曉陽喜歡踢球,期待那年世界盃足球賽到來。世界盃開賽前的夏天,學校來了年輕漂亮的英文實習老師,她的年輕與活潑在曉陽爸爸心裡攪動春水。學校足球隊招考新隊員,曉陽想報名,爸爸卻認為踢球不正經,叫他認真唸書,曉陽於是偷偷向隔壁同樣喜歡足球的鄭爺爺拜師,兩人還一同蹺家去酒吧看世界盃轉播,爺倆的互動恰好讓爺爺走出過去的傷痛。這個夏天發生的,種種看似尋常的事情,卻成為曉陽、老爺爺,以及曉陽父母人生的重要一章。

「我成長於擁有二千五百年歷史的東方古城,生活在百多年前建成的台門,世界盃和足球是我聯接西方世界的窗口,它在我心裏深深地印下一個多元文化烙印,」周全在年初香港亞洲電影創投會簡介資料上的導演闡述裡寫著。來自浙江紹興的周全生於1987年,首部長片拍的是九〇年代的男孩成長故事,故事背景又是家鄉紹興,周全拍的是一個虛構、卻與他記憶相去不遠的童年。

談到近年中國出現不少以九〇年代為背景的電影,周全說:「每個人都會對自己成長記憶有情感。近幾年有好多個八〇後的導演有機會拍電影,他們的第一部片很難逃出童年的話題,我們生長的階段就是在九〇年代,這套用在不同世代的人身上都一樣,倒退十年,七〇後的導演有機會拍電影,一開始拍的也多是八〇年代的故事。我相信九〇後的導演未來有機會拍片也是。」

無標題

經濟開放,讓改變慢慢滲透普通人生活

周全的九〇年代童年,也是當代中國開始快速改變的開端。在《西小河的夏天》中,我們也能看見改變下新舊價值的衝突:中產家庭的小孩開始追求讀書以外的志趣;職業家庭婦女雖仍肩負社會的傳統期待,但更積極實踐自我;上一代傳統產業面臨下崗、中國工業版圖南遷等等現象,《西小河》中沒有明說,但眼尖的觀眾自會發現。周全說他發現在釜山幾場媒體訪談中,西方媒體主要聚焦敘事與人物關係,反而不會注意到這些時代訊息,華人社會在不同時間點都經歷過類似轉變,比較能夠捕捉到這些細微變化。

「一方面是私心想拍一個跟童年有關的故事,另一方面我確實覺得1995年到2000年那五年間,中國社會普通人的生活經歷許多大轉變。」,周全這麼解釋那個時代的意義。1998年,是中國社會進入新時代的起點,前一年,中國歷經香港回歸;鄧小平逝世;年底中國共產黨召開十五大,換上一批新的領導階層,持續推動經濟發展、改革開放;廣東沿海的小漁村深圳也因為鄧小平欽點,成為經貿示範區,吸引許多人往南方發展。「這個轉變很微妙,它不像美國遇到九一一,一下子就讓國家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經濟的變化會慢慢的滲透到每個人的生活層面很多很微小的事情」,周全又舉了許多例子,諸如中國的小學大約在97、98年加入英語課,原本只有一、兩個頻道的中央電視台也開始發展到十幾個頻道,開始有財經臺、體育臺、電影臺,98年也是中國第一次全程直撥世界盃足球賽,派出許多記者到法國現場報導。「這些事情看起來,對國家民族的發展好像沒有決定性的轉變,但它們都潛移默化地改變了人民的生活。」,周全說。「我們在想故事情節、人物設定時,都是因為有這些時代背景,實際生活上有這些變化,才去設計了這些情節、人物關係。」

無標題

台灣編劇,中國故事,美式三幕劇架構

面對這些時代背景,我也好奇來自台灣的編劇黃怡玫如何參與工作,「我很重視對當時的社會現況、政治狀況、人民生活的瞭解,那些可以透過資料研究、看紀錄片來獲得,但細膩的、情感的、個人生活回憶的東西,就是從周全身上獲取,那是他確實活過的年代。」除此之外,黃怡玫的童年經歷台灣社會在1980年代的快速轉變,「周全讓在童年經驗中能接收到的西方訊息,跟我小時候能夠接收到的很接近。」這樣的背景讓她更能理解周全想表達的時代記憶。

此外,《西小河的夏天》的三幕劇架構也是分別在美國電影學院、哥倫比亞大學求學的他們嘗試實踐的創作基礎。周全說:「我們相信這樣的敘事方式對電影最好,所以我們選擇這樣的方式去做最基礎的工作,具體的人物關係是我們後來填進去的。」寫劇本的過程中,黃怡玫與周全也嘗試過其它的劇本架構,「但這部片最重要的還是人的情感與人物關係,周全也很堅持回到故事最原始的狀態,聚焦在最純粹的東西。」背後的工作哲學其實特別單純,「跟觀眾溝通很重要」,周全說,「所以我們沒想要做一個敘事很複雜、炫技的故事,只要平平穩穩把故事講好,讓每一個人看的懂。觀眾無論是懂中文或不懂中文,能『看懂故事』是我們理解電影的第一步。只有我們讓故事能被清楚的看懂了,他才可能進一步理解其中的情感,或是故事背後傳達的東西。」

無標題

引進美式製片方法,東西方工作觀念碰撞的嘗試

除了劇本架構採用美式主流的三幕劇,導演與製片也在工作方式上實踐他們在美國學習的製作方式。例如在「副導演」的角色分工上,《西小河》的副導職責就和多數中國劇組不同,「美國體系的副導演(AD,Assistant Director)角色不是幫助導演,而更像是幫助製片,他負責掌控現場進度,與各個部門協調,並不是導演要什麼就給什麼,而是從製片整體角度去評估、協調導演需求的可行度,在不耽誤進度的前提下盡可能提供導演需要的協助。在華語區的副導演比較像導演的助理,代替導演去和攝影師、演員溝通。在美國劇組和攝影指導、演員溝通,那都是導演的工作」,周全說。

在拍攝的勞動條件上,他們也嘗試把一個相較健康、工業化的作法帶進劇組。有別於中國劇組每日工時以16、18小時起跳,而且從開鏡工作到殺青,約莫一個月的拍攝期間幾乎沒有休息,《西小河》團隊盡可能將每天工作時間控制在12小時以內,而且安排劇組拍六天休一天,「排一天休息,一方面為了讓導演好好沈澱,思考之前拍攝是否有缺失,是否需要補拍,也希望讓他好好規劃之後的工作。另一方面也希望讓工作人員好好休息,不要硬撐到最後一刻,也更安全,也能維持專業的水準」,製片劉宛玲說。周全說,這也是他們的嘗試,對做慣了老方法的中國劇組而言,「也是一種工作習慣上的挑戰,從強度很大的工作環境強迫他們給自己一個緩衝的時間,不管是做燈光、推軌,我都希望你要留時間給自己思考、調整,這都可以再畫面上表現出來。也是東西方工作觀念上的碰撞。」

無標題

剪輯配樂大師操刀,前輩態度、身教讓劇組獲益良多

從製片、編劇、到導演都以美式系統進行的《西小河的夏天》,為剪輯與配樂操刀的卻是華語電影的代表人物──孔勁蕾、廖慶松與林強。周全笑說邀請林強為《西小河》配樂,完成了身旁兩位台灣文藝少女從小的心願。林強決定合作對象一直是靠自己對作品的感覺,《西小河》能打動他,周全猜測或許是片中爸爸的角色狀態打動林強,「林強說過,人會因為很單純的美而去追求,或許他在顧建華身上看到這樣的態度。」《西小河》的故事安靜而單純,林強的配樂也捨棄近年大家熟悉的電子音樂,而是透過簡單的旋律、樂器為本片作曲。

《西小河》的剪輯指導孔勁蕾是賈樟柯合作多次的剪輯師,也曾以婁燁《推拿》獲得金馬獎最佳剪輯,「廖桑」則是在金馬電影學院認識了周全,不但掛名監製,更給了許多剪輯的建議。和廖桑與林強工作,年輕的主創團隊不只學到更多創作新法,更從他們身上學到許多做人的態度。「強哥跟廖桑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非常謙和、平等。也很有興趣知道整個華人年輕世代怎麼看這個世界、怎麼思考電影。他們都沒有把自己當作創作者的身份,介入導演的創作,他們都是用服務導演的態度,充分溝通、瞭解你想要什麼之後,動用自己的經驗、才華,幫助你實現,這是他們那樣的人來說非常難能可貴的」,周全說。

劉宛玲也回憶,廖慶松思考剪輯建議前,提出的要求就是請他們不但提供孔勁蕾剪輯過的版本參考,還要讓他看過所有周全剪過的5、6個版本。「他想要瞭解導演的所有思路怎麼變化,他的確想要瞭解周全這個人在想什麼。」

廖慶松擅長從創作者的角度出發,替導演重新整理思路,將敘事去蕪存菁。這樣的過程也讓編劇黃怡玫收穫良多,編劇寫本時難免想把事情交代的非常清楚,但經過這樣影像化、剪輯之後,有時才會發現自己還是寫得太多了,「廖桑說你不一定要把所有的事情都講的清清楚楚,如果你把其中一組人物的關係講的夠清楚,另外一組人會更清楚,只要情感上能連貫,就OK。」

完成了首部長片,周全與製片劉宛玲正在籌備網路影集的拍攝計畫,這是一個發生在大陸跟台灣之間的故事,因此劇組也將會在兩地取景。他們透露,這個影集是結合藝術與懸疑元素的嘗試,透過網劇形式,他們除了有篇幅將故事講得更完整,也希望可以測試反應、累積觀眾。

 延伸閱讀
 

611期【焦點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