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選擇,看見自由——香港「社區院線」創辦人張景暉專訪

603
2017-07-14

編按:「國家電影中心」從今年7月18日起,將推動為期三個月的「台灣電影聚落串聯行動」,走出台北市,和遍布台灣中、西、南、東八個縣市的藝文與放映空間合作,邀請這些空間的營運者挑選國影中心的珍貴館藏進行放映,希望在台灣各地逐漸培養出一個個的「電影聚落」,在電影院不若台北市普及的其它縣市,讓電影更走進大家的生活之中,並也讓各地用自己的歷史與生活觀點,來詮釋國影中心的長片、短片館藏,讓我們對電影的瞭解產生更多可能的面向。

「電影聚落」可以具體產生什麼影響,我們可能只能等到活動結束、甚至進行數年之後,才能慢慢看到效果。但我們不妨先借鏡鄰近的香港,「社區院線」是香港的一個民間團體,在社區辦理固定的放映活動,推廣獨立電影,由背景不同的一群朋友自發組成。他們之中,有社運份子、電影節總監、畫家、社區工作者、電影發行商,皆運用正職工作之餘的時間參與團隊,串連社區,提供不同於主流戲院的觀影經驗。

開辦不到一年,「社區院線」基於創作者、觀眾等各界支持,已經越來越有規模,也培養了一些不同於院線和影展的觀眾群,究竟他們是怎麼在有限的人力、時間與資金之下辦到的呢?本次我們跨海訪問到創辦人之一的張景暉,請他跟台灣民眾簡單介紹一下「社區院線」及其社區放映的經驗,希望能夠在經驗上,這樣的獨立放映活動也能達成跨海互相承接與彼此串連。 

——請跟我們再介紹一下「社區院線」與其成立的初衷?

張景暉(以下簡稱張):之所以成立「社區院線」,是因為香港租金昂貴,為求票房回收,這裡漸漸只容得下主流影院,主流影院中,則漸漸只容得下主流大片。影片選擇少,我們便希望能用院線營運方式,固定時間進行放映,推廣非主流的獨立電影。選擇融入「社區」元素,則是希望能夠在平民化的空間進行放映,促進交流,深化觀影經驗。

除了每個月的固定放映,我們有時也會舉辦街頭或大學特別放映活動,回應當時社會議題,有時也於特定節日放映,讓大家純粹來作情感上的交流。像是去年大除夕,一大班朋友在街頭看戲,各自帶了些食物飲品或在附近小店買零食與人分享,一起倒數,很難忘。

「社區院線」沒有商業營運壓力,沒有政治包袱,選片自由,時間安排彈性。我們強調「選擇」,不是要教育大家怎樣看電影,而是提供選擇,因為我們深信有「選擇」,才有真正的自由。

無標題

——為什麼在2016年9月這個時間點開始「社區院線」呢?

張:我們在去年9月28日,也就是香港雨傘運動的開端,警察施放催淚彈的一天,於香港立法會外舉行戶外放映,那是我們放映的第一炮。那個日子對香港人太重要,是我們爭取平等選舉和民主自由的一個大型群眾運動,而10月1日,我們也選映了兩部有關雨傘運動的短片,應亮的《9月28日。晴》和 陳上城的《安琪兒》來「慶祝國慶」。就這樣,社區院線便開始了。

——強調「非營利」的社區院線如何維運?票價採自由捐獻方式狀況又如何?

張:「社區院線」目前營運9個月左右,自由定價,建議捐款40元。50%會給導演,30%給場地作租用費,20%是我們的行政費。我們沒有什麼營運成本,都是仰賴大家的支持才能維運。

「社區院線」的社區元素很重要,其中一環,是「信任」。你喜歡我們,就會支持我們,觀眾一般都會自發付費。我們因此有盈餘購買物資,如藍光放映機和銀幕等,都是觀眾對我們的信任和支持。

——邀片或是談版權的方面是否順利?

張:導演和嘉賓都非常支持,邀片通常很快回應。許多導演和嘉賓都把出席費回饋給我們,一個月3場放映,多數導演都願意全數出席,真心交流,聆聽觀眾意見。有一次,放映從晚上七點半開始,聊到半夜,完場後大夥兒意猶未盡,一起去吃宵夜到凌晨兩點。我們錢不多,他們大多不計較費用,就像朋友一樣。

無標題

——放映的頻率與數量?場地選擇上,有哪些是固定合作,或特別有意思的場地?

張:我們一個月固定放3場,有時很受歡迎,還會安排加場,或舉行特別放映。目前一共舉行約40場放映。

場地選擇不多,沒錢嘛。後來找到藝術空間(碧波押)、獨立電影辦公室(影意志)和咖啡廳(TC2)。這些場地不收我們固定場租,改以分賬形式繳租,以收入3成來算。戶外放映方面,我們曾在油麻地排檔,以及香港立法會總部外做過。排檔檔主我們都認識,到附近地方借些椅子,向其他團體借音響就可以了,不必特別申請。至於香港立法會總部外,因為它是示威場合,得寫申請書,但不能寫是示威活動,大家都懷著一顆「示威的心」來看電影。

——觀眾的組成?是否以在地社區觀眾為主?

張:經過9個月,平均人次多了提升了許多。現在每月3場,總數大概都有60至70人。由於都靠網路宣導,以年輕人較多,男女均等。不過,電影的題材也會吸引不同年齡層的人,如1989年天安門事件有關的紀錄片,年齡層就高一些;一些動畫,就較多年輕人來。最近也有中年人開始留意我們,累積了熟客,越來越多人知道社區院線在做什麼,非常感恩。戶外放映方面,就多為街坊和社區觀眾。固定放映方面,部份是「跨區」觀眾,這也是我們想多舉辦戶外放映的原因,就是連結社區。

——如何促成更多溝通與交流?放映形式是否有助社區形塑共同意志或情感連結?

張:在特別節日,我們辦理戶外放映時,會鼓勵參與者自備飲料食物,和身邊的人分享。如果沒有自備,我們會介紹附近小店士多,順道刺激當地消費,看完電影後就邊吃邊談天。主持人(即是我們自己啦)和嘉賓也會跟大家傾談,有時圍個圈輪流發言,大家都有發言的權利,尊重他人就可以。

我們選擇的地方本身都會舉辦社區活動,藝術空間碧波押便舉辦過本地和海外藝術家畫展、藝術展和放映會;TC2咖啡廳也舉辦過多次放映會和文化沙龍,這些空間都具有社區意義。戶外放映方面,選擇公共空間,大家坐在街上看電影談天,也是活化了公共空間。我們希望能再多舉辦戶外放映,吸引更多街坊和跨區觀眾的交流。

無標題

——在雨傘運動及大選後政經情勢敏感,是否有政治力干預或鬧場事件?怎麼處理?

張:最近我們放映過羅恩惠導演,有關香港六七暴動《消失的檔案》,詳細記錄了1967年一班民族主義的極左份子在香港作「反英抗暴」的抗爭活動,當年多人死傷。放映當日,有幾個黨媒喉舌的記者作「踩場式」提問。遇到以上情況,首要保護導演和觀眾安全,然後報警處理。平常多半沒有太多政治干預或壓力,我們相信只要有地方,就一定有放映的空間。

香港「社區院線」臉書粉絲專頁


 

活動簡介
 
台灣電影聚落串聯行動
 
 
 
 
串聯城市:新北、新竹、台中、彰化、嘉義、宜蘭、花蓮、台東
放映期間:07.18-10.28
各地放映場次表:請點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