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短訊】《日常對話》柏林國際首映,情感觸動跨越國界與性別
曾入圍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日常對話》獲得柏林影展「電影大觀紀錄片單元」選映,已於2月10日晚間10點半舉行世界首映。導演黃惠偵、製片李嘉雯、攝影指導林鼎傑、剪輯林婉玉全員出席前兩天的放映活動,首映當晚柏林室外氣溫只有零下四度,但放映場外仍排滿等待進場的觀眾,資深德國導演莫妮卡楚特也在觀眾的行列之中,劇組全員特別在世界首映前向現場觀眾致意,主持人也在映前訪問劇組,帶觀眾瞭解本片拍攝背景,隔天11日傍晚的放映則開放觀眾提問。
11日的映後座談是《日常對話》首次面對國際觀眾反映,觀眾都被導演與母親的真摯對話感動,除了黃惠偵導演很想知道歐洲觀眾的觀後感,也有歐洲觀眾很好奇台灣的觀眾是否和他們一樣喜歡本片,導演和現場觀眾分享《日常對話》在台灣影展放映時,觀眾的反映也非常好,大家隨著影片發展時而開心,時而落淚。
《日常對話》是黃惠偵導演和她的同志母親兩人修復母女關係的一段旅程,除了有導演與母親非常深入且開誠布公的對話,也拍攝了導演母親的家人與數任女友,這樣的拍攝內容十分私密,因此許多歐洲觀眾都很好奇導演如何取得母親與親友的拍攝同意。導演表示拍攝親友相對容易,而她從很1998年開始就將攝影機對準母親,因為對於黃惠偵導演自己而言,拍攝紀錄片是她唯一能和母親開啟對話的方法,所以導演母親早就知道導演在拍一部關於她的紀錄片,但是她沒想過這部電影最後真的拍成,而且還可以讓這麼多人看見。
在10號與11號的兩場座談中,導演都被問到除了導演父親病逝之外,為何影片中拍攝的家庭成員幾乎清一色以女性為主。導演也坦白表示,除了她希望聚焦於不同世代的母女關係的對照,她先生也不希望被拍攝,也還要在拍攝時幫忙照顧導演的孩子。
如同台灣觀眾,柏林影展的觀眾也好奇《日常對話》完成之後,黃惠偵導演與母親的關係是否真的因而產生改變。導演回答,在她母親看完《日常對話》之後,原本情緒起伏極大的她,有整整一個月沒有對導演發脾氣,而且常常買好吃的東西給黃惠偵導演。
除此之外,也有觀眾問導演儘管她的母親過去或許真的對導演的人生有種種影響,但為何在電影的最後,黃惠偵導演仍在片中向她的母親說「這不是你的錯」。導演回答,因為她在自己也成為母親後開始意識到,但是看到孩子受到一點傷,都會很自責。身為母親的身份讓她了解到,過去自己只會怨尤母親沒把自己照顧好,但其實母親自己也是很自責的,所以她希望透過這個機會告訴母親,這並非她的錯,而是整個社會環境造成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