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的意義——專訪《德布西森林》配樂家艾格尼・葛佩林

580
2016-11-01

長久以來,自然界一直是創作者的靈動來源。不論何種藝術形式,都渴望親近自然,探測神秘難解、瞬息變化的生命經驗。

電影《德布西森林》不只探索自然的聲息,開啓人類與之相通的各種感知力,並同時提醒我們電影不只是影像,也是聲音構成的媒介。如果說電影挑戰了我們對外在世界的感知,那麼這絕大部分跟聲音有關,不管是話語、環境音,還是音樂,乃至於靜默之聲,都影響著我們對環境的認知與感受。另外,聆聽音樂的感動,跟觀賞的藝術一樣,有著神秘不可知的力量。雖然電影與音樂是各自獨立的美學形式,但經過兩者交會產生的感知經驗,說明他們不只是構成機遇巧合與轉瞬即逝發生的場域,更能在不斷變動的生命中透現出人類情感與思想的永恆。

本期《放映週報》專訪俄羅斯籍的電影配樂家艾格尼葛佩林(Evgueni Galperine),談他對電影與音樂的熱愛與理想,以及參與《德布西森林》(Forêt Debussy)的創作取徑。

有古典音樂背景的艾格尼,因為熱愛電影,在莫斯科音樂學院就讀時,大量的看各類型的電影,不管是藝術片,或商業片他都喜歡。後來移居法國,進入巴黎音樂學院,也從短片開始尋找電影配樂的機會,後來就一直作劇情片的配樂,作品涵括不同國家、各種類型,包括盧貝松導演的動作片《黑幫追殺令》(Malavita),法哈蒂的家庭劇《咎愛》(Le Passé)、還有在法國非常賣座的歌唱喜劇片《貝禮一家》(La Famille Bélier),還到過中國參與蔣雯麗的作品《我們天上見》。艾格尼希望接觸不同國家的電影,也一直很期待與台灣電影的合作。

這次與郭承衢導演合作《德布西森林》配樂,艾格尼表示非常興奮。從劇本創作初期就參與討論,艾格尼瞭解導演想以德布西的音樂作為故事的重要角色。事實上,他們之前在朋友的聚餐認識,郭承衢本來想找艾格尼幫他的短片配樂,但經過討論,艾格尼卻告訴他,這部短片並不需要配樂,有音效就夠了。導演聽了很高興,知道有人的想法居然跟他如此接近,因此就更希望未來能夠有機會合作,最後終於在《德布西森林》裡實現了,兩人的默契也再次印證。

無標題

而他對挑戰《德布西森林》配樂工作的期待,一方面是來自本片主題之一「自然」對他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是他對德布西作品長久以來的興趣。

身為創作者,或許都曾想過要遠離都市文明,選擇在原始的大自然裡居住,「我經常希望多接觸自然,去山上、森林、海邊,沈浸在不受拘束、沒有壓力的環境,更重要的是,接近自然讓你更能感受自身的存在。」在《德布西森林》,除了探索音樂與自然的關係,也試圖找到人的生存與自然之間的連結。來自森林的各種聲音,似乎見證了陸弈靜與桂綸鎂飾演的母女所發生的一切。艾格尼比喻道,「森林像是一面鏡子,反映出德布西的音樂,與女主角溝通,進入她的內心,成為神秘的力量來源。」

影片拍攝完成後,艾格尼在大量的剪接片段中,不斷摸索各種方向與可能,漸漸地,德布西音樂存在的理由浮出。不過,電影一開始,女主角夢魘的場景,原本導演想用的是德布西的另一首作品,但試過之後,兩人都認為並不適合傳達電影的概念。而對於導演一開始的想法,用森林的各種聲音效果,像是鳥、樹與雨滴聲,來表現德布西的音樂,他認為是很棒的想法,而實際執行過,雖然效果很好,但他們都認為不夠強烈,無法表現角色當時經歷的重大突破,後來才決定用德布西的鋼琴曲〈月光〉(Clair de Lune),沒有執行上過於複雜的技術,以最簡單純粹的方式,來表達出角色最終的情感釋放。

無標題

除此之外,艾格尼提到,《德布西森林》裡一共使用了三種不同的聲音元素,一是德布西的鋼琴曲,二是森林的各種音效,三是原創的配樂。他認為三者之間的交融,建構出電影裡的自然世界。比方說,電影開場時,配樂的戲劇張力表達了角色在夢魘裡的恐慌,與內心對周遭環境的害怕。此時,他的作法事把環境音抽掉,來表現一種非寫實的環境。而真實環境的音效所建立的是一種空間感,混音能讓樹林裡的各種聲音都在呼應角色情感。而當她漸漸熟悉這片森林時,開始聆聽,漸漸開始與自然之間產生對話。因此有時環境聲會比較強,而有時配樂則會介入,各自施展的不同的張力。關於音效設計與配樂的搭配,艾格尼會提出建議,郭承衢導演再做出最能表現電影所欲傳達概念的決定,這次合作的兩位法國混音師與聲音設計師,也會一起討論。

我喜歡故事,但音樂是抽象的,電影可以比較具體地呈現,所以這兩者的結合是我想做的。

學的是古典樂,擅長黑管與鋼琴的他,也曾思考他的音樂是否能獨立於電影去欣賞,但是艾格尼知道從一開始,他的音樂就與電影相伴。因此即使電影配樂不能讓觀眾像是坐在音樂廳裡,全神貫注地聆聽自己的創作,但他非常地清楚,在電影裡影像與音樂必須結合,而且電影是團隊的工作,導演表達出他的觀點,編劇創作主題,而他也願意讓自己創作的音樂成為電影的一部份。「主要是因為我喜歡故事,但音樂是抽象的,電影可以比較具體地呈現,所以這兩者的結合是我想做的。」音樂有時可以是很自由的,是一種情緒的伸展,而且正因為受古典訓練,他知道音樂不只是節奏與音符,更能賦予故事魔力,在有限的時空裡,強化敘事,刻畫角色。同時,他提到許多電影中音畫對位的例子,說明聲音能夠借由扭曲影像重新詮釋的意義。艾格尼認為「對電影配樂來說,最重要的是了解電影的本質。」換句話說,不了解電影,是創作不出好的配樂的。而電影的媒介本質,當然可以是純粹視覺與美學層面上的創造物,但艾格尼認為從這樣的角度切入,無法觸及電影建構的真實世界,光憑影像是無法深入主題內涵、觸不到角色心理情緒的。而他之前曾在一些藝術學院當評審,看到許多人懂得製作數位、電子音樂的技術,但卻不了解真正電影的媒介特殊性,不懂電影語言,無法找到用聲音進入電影世界的途徑。

片尾,《德布西森林》用了德布西的鋼琴曲〈月光〉,產生聆聽經驗,跟音樂廳演奏時傳達的感受完全不同。透過聆聽,不僅延展了視野,賦予角色內在的轉變,我們彷彿與畫面裡的人物共同接收聲音再現的自然景象。選擇〈月光〉作為主角的內在自我與外在環境和解的重要媒介,在靜靜聆聽的過程中,人,成為失焦的影像,溶為自然的一部份。這不只改變了觀眾對此曲調的熟悉感,也為電影的結局創造了無限詮釋的可能性。《德布西森林》是不同媒體與藝術的結合,開啓我們的感知,跳脫視覺中心的文明思維束縛,吸收自然世界傳遞的各種聲息。人類畢竟只是環境的一小部分,必須找回感受的能力與直覺,並學習與所有的生物共處,才是唯一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