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影展】映照政治脈動,跨越景框邊界:從「Forum」、「Forum Expended」到柏林影展的政治性格

546
2016-03-02

第66屆柏林影展剛落幕,不論從本屆影展的選片、最後的競賽的結果,都可以明顯看到大家常常說柏林影展「很政治」的感覺。這種對於現時現地的關切,一直是柏林影展中既沉重也美麗的一道眼神,隨著每年影展的遞移,早已內化成為柏林影展內在性格的一部分。

隨著過去一年來無數中東難民不計生死逃往西歐的事件,本屆柏林影展對於政治的關注力毫無疑問的又提高了一個檔次。影展總監Dieter Kosslick一改過去在總手冊序言介紹年度影展整體樣貌的慣例,起首第一段文字提的不是電影,而是呼籲影展觀眾們以行動支持影展官方在各場地擺放的捐款箱,以協助歐盟幫助這些難民。這種以藝術服務人群、把「人」放在一切之前,並以全面行動支持政治難民的態度,再再展現德國對於人道關懷的無盡高度與對外來文化的包容,雖然包含德國在內的數個國家都在聖誕節時發生了令人遺憾的事件,但德國人並未因為這些事件拋棄「讓大家都能過得更好」的責任感。不過雖然影展在內容上如此有政治氛圍,但在影展現場的氣氛仍然充滿著歡樂、堅定與對電影未來的正面力量。這或許也是一種天寒地凍中的德國式浪漫。

柏林影展中的每個單元都有獨立的生命,除了影展名稱,每場放映的片頭也會列上該影片所屬的單元名稱與屆數,今年是第66屆柏林影展,同時也是世代單元(Generation)第39屆、德國電影單元(Perspektive Deutsches Kino)第15屆、青年導演論壇(Forum,下以原文名稱之)第49屆、而跨單元獎項泰迪熊獎(Teddy Award)今年剛好30而立。更奇妙的事情是,柏林影展中的12個常規單元不僅創始的年份不同,每個單元更是由不同的團隊打造。他們由各自不同的單元總監帶領,有各自的執行團隊,影展期間會在專屬於自己單元的影廳進行放映(比如「電影大觀Panorama」單元的每一部片都一定會有一場排在柏林動物園旁的Zoo Palast戲院,Forum單元的媒體放映場固定在CineXXX戲院的6廳、Forum子單元「Forum Expended」的放映則總是會在電影博物館附屬的Arsenal戲院)。除此之外,今年連影展特刊的出版方式都有大變動,以往每年都會出版一本包涵整個影展影片的大特刊,A4大小的開本約有5公分那麼厚;從今年開始,這個巨大如磚的枕頭書已經被電子版本取代,紙本手冊則以各單元各自獨立成冊,裝訂成開本相似的小手冊讓觀眾拿取。每個單元的工作人員光是手冊表列就從十數人到上百人,從選片到放映,以一個個各異其趣的電影單元,組成這個影展大世界,大大打破了我們對於影展必須是由一個單獨團隊規劃執行的固化認知。

無標題

無標題

不只是「國際青年導演論壇」的「Forum」:
美學新境界的影像論壇

由於今年影展政治訴求特別明確,特地在此介紹其中最有強烈政治關注的Forum單元。Forum單元,在台灣通常翻譯成「國際青年導演論壇」,這個中文譯名來自於Forum單元原本的德文名稱Das Internationale Forum des Jungen Films,其中Jungen有年輕的、新的的意思在其中,因而這個單元名稱被解釋為一個國際新導演的展映平台。然而,對照本單元的收片標準:「前衛、實驗性作品、影像論文、長時間的觀察/關注以及還未被發掘電影光景」(Avant-garde, experimental works, essays, long-term observations, political reportage and yet-to-be-discovered cinematic landscapes)以及英文單元名稱「International Forum of New Cinema, Forum in short」,可以發現這個譯名其實有點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本單元的追求與尋覓是電影的新境界,不論是在敘述、呈現的方式,或觀點與拍攝手法上的創新,這樣的追求使得這個單元也是整個柏林影展中最跳脫傳統電影定義的單元。同時也因為這樣的追求,自2006年開始,除了在戲院放映的Forum部分,更衍伸出了「Forum Expended」單元,顧名思義是此單元的延伸,內容包括了展覽、放映(尤其是有時候很難跟實驗電影做出區分的錄像/影像藝術)以及講座。

Forum單元的策劃團隊為非營利單位「兵工廠——電影及錄像藝術協會」Arsenal – Institute for Film and Video Art),兵工廠是電影及錄像藝術協會的兩廳戲院的名字,該協會受德國聯邦政府文化及媒體處所支助,組織任務是致力以生動的方式推廣國際電影文化。除了年度規劃Forum/Forum Expended單元,也利用自己的戲院做放映及用各種活動、講座、工作坊以提高電影跟觀眾的互動,他們也使用各種非正式放映的場地,認為電影不應該只侷限在傳統的放映空間中。同時也做影片發行、DVD發行以及資料庫典藏的工作,可以說是德國在前衛電影及實驗/錄像影片方面的專業寶庫。

無標題

配合今年整體影展更聚焦關注政治議題,Forum單元比往年收入更多具有政治探索的影片,並有意識地在44部影片中,以8部片的篇幅聚焦阿拉伯地區,透過阿拉伯語區的年輕導演視角,在2010年的「阿拉伯之春」(Arab Spring)過後5年,探索這片東至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西至北非摩洛哥的廣大且複雜的區域。其餘影片包括趙德胤導演的《翡翠之城》(City of Jade)、中國新導演馬楠的《老石》(Old Stone)、由賈樟柯導演監製,張撼依導演的《枝繁葉茂》(Life after Life)、以及杜琪峰監製並由香港三位導演合拍的《樹大招風》(Triviṣa)等華語片,以及來自世界各地以獨立製片為主的劇情片、紀錄片或是難以真實與否來歸類的影片們。

特別放映子單元今年選映日本80年代為主要期間的的龐克世代獨立電影,以8釐米拍攝並經由數位修復放映DCP版本共7部片,包括塚本晉也的《電柱小僧的冒險》(The Adventure of Denchu-Kozo)、園子溫的《我是園子溫!!》(I Am Sion Sono)、平野勝之的《愛的街角2丁目3番地》(Happiness Avenue)等片都在放映之列。

Forum Expended 單元今年包括了1個主展覽、2個副展覽、17個在戲院售票放映的錄像/實驗短片合場(多部短片於同一場次播放)以及9個與影像藝術有關的講座。

Forum單元沒有設立正式競賽獎項,僅有獨立評審團所頒發的「天主教人道精神獎」以及「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今年拿下此天主教人道精神獎的為沙烏地阿拉伯的年輕導演Mahmoud Sabbagh的首部長片作品,愛情喜劇《Barakah Meets Barakah》;以及紀錄片《Those Who Jump》,該片為三位新導演合拍,關於北非人民企圖偷渡到歐盟的一個停駐點的日常生活、偷渡者對於偷渡的想法,以及他們如何攀越分隔兩地的重重圍牆,三名導演的其中之一正是來自馬利的偷渡者,也是本片的主要被攝者。費比西獎則頒給Rama Thiaw導演的紀錄片《The Revolution Won't Be Televised》,該片描述2011年塞內加爾總統大選前,原總統希望能夠續任7年,但一群以饒舌歌手與朋友們自發組成的團隊發起了反對運動,透過各種會議、宣傳活動、展覽、演唱會等,一點一點地改變一個國家。

無標題

無標題

「Forum Expended」:打破景框邊界的實驗場域

「Forum Expended」單元也有貫穿全單元的基調,今年的主題定為「穿越幻象」(Traversing the Phantasm)主展覽包含單螢幕與多螢幕的錄像裝置、以及聲音裝置,透過這些作品思考真實/虛擬/精神/真相等概念,13件作品的長度從2分鐘的輕短單影像小篇,到30段聲音裝置以及長片篇幅的紀錄片皆有之。

這個單元選映的作品包括來自台灣的錄像藝術家夫妻搭檔陳瑩如與洪子健各自創作的兩部作品錄像藝術《超距作用》(陳瑩如)與紀錄片《無主之地:一部台灣電影》(洪子健)。兩位夫妻檔藝術家已有多部作品在各個影展中展出,是非常成熟的創作者,陳瑩如以三面投影幕呈現宇宙、量子物理學間的量子糾纏關係,並對照人類世界裡的關係和政府暴力,在她的詮釋之下,宇宙、人類精神與物理學產生了難以言喻的相關性。洪子健的紀錄片則透過導演的眼睛與行動,企圖理解釣魚台島對台灣、日本與香港保釣分子的意義,導演跟隨三方人馬試圖登上釣魚台島,在過程中紀錄/目睹了不同立場的三國三方,卻莫名地對這個無法界定屬國的小島有同樣的衝動與情懷。

其他展出作品包括中國藝術家劉窗的作品《抑花一號》以詼諧諷刺的電腦影像以及新聞影像素材,拼貼北京為了減少楊柳樹棉絮而研發抑制劑的偽宣傳影片;德國藝術家Natascha Sadr Haghighian則展出了一件名為《PSSST Lepard 2A7+》的反戰作品,Lepard 2A7+為德國軍武出口銷售量最好的坦克,創作者以樂高拼起了與坦克同大小的展台,並在展台上安裝了60個耳機插孔,每30個插孔為一組聲音創作,每一條聲音有音樂創作、有新聞片段,皆來自藝術家及其朋友們,觀展觀眾可以或坐或臥在這個坦克大小的平台上用耳機聆聽這些作品,與裝置本身合而成為另一種和平景象;關注於性別議題的美國藝術家Wu Tsang作品《Girl Talk》則以acapella版本的爵士音樂搭配詩人及評論家Fred Moten在午後陽光下燁燁起舞的畫面,是少數展件中不涉及政治的。

Forum Expended的系列講座相對於影片就格外生動活潑許多,9場系列講座以「Think Film」命名,同樣圍繞「穿越幻象」這個主題,內容包括由維也納應用藝術大學美術理論教授Helmut Draxler討論影像與心理分析中的幻象;阿拉伯語區的藝術院線電影聯盟(NAAS- Network of Arab Arthouse Screens)座談,介紹該聯盟中各個戲院或影迷俱樂部的合作狀態;名為「瘋狂俄羅斯人違法攀登埃及金字塔所拍下的不可思議照片」實際上是介紹前蘇聯設於開羅的文化中心保存的影像資料及應用;印尼導演Edwin(《長頸鹿女孩》)則在講座介紹他近年致力保存與活化印尼國家電影資料館藏的計畫,但印尼政府卻在計畫開展一年後,拒絕讓此計畫繼續介入這些未被善加保管、面臨腐化的珍貴膠捲與文物;以及重新被發掘的英國殖民時期的奈及利亞電影等。從一系列的講座可以看到Forum單元的策展團隊不僅認為影展有義務呈現當下的影像視野,也對國際影像資產的保存、活化跟交流有非常廣泛的觀察,以及分享給全世界的企圖。

無標題

無標題

政治、文化、商業並存無違和的影展

在擁有如此大量看似艱澀難解的政治訊息的同時,柏林影展依舊是一個兼顧商業與文化的場域。除了年年熱賣的歐洲電影市場展EFM和全球電影新人擠破頭想要得到一個席次的Berlinale Talents外,柏林影展在影展觀察者眼中其實是一個無時無刻都記得贊助廠商的影展。每一場放映的片頭都有4大贊助廠商、投影設備公司以及公部門贊助的商標與字樣,手冊封面底、貴賓禮車、戲院外廣場上兩層樓高的Audi休息室、L’Oreal化妝室、路邊透明櫥窗的德國電視台2DF直播中心等明顯看見的硬體,以及今年台灣電影《禁止下錨》獲得最佳短片Audi獎、明顯為Audi量身打造的講座「汽車產業與電影世界」等是不那麼明顯的軟體合作,都讓觀眾對於「誰出錢成就了這個影展」非常有感覺,卻不會產生反感。柏林影展的行銷部門與贊助廠商創造出的商業氣息,毫不違和的與影展的政治觀關注一同打造了這個豐盈的年度電影盛會。

後記

今年的Forum單元及至整個影展,都格外的需要觀眾深入咀嚼政治之味,常常一邊看片或看展一邊回憶以色列和黎巴嫩的戰爭到底是哪一年?塞爾維亞與柯索沃的關係是什麼?看完片出來的第一個動作不是寫筆記而是google某國或某戰爭歷史,從巴爾幹半島的政治糾紛與內戰、阿拉伯之春的後續追蹤、非洲國家的民主興衰到中東國家之間的愛恨糾葛。Forum單元以密集的政治與人之間的關聯轟炸觀眾,並在每一部片的映後讓觀眾與這些來自世界各地,在戰火或是國家糾紛中面對人生的影像工作者直接面對面的接觸,使得那些戰爭與痛苦不僅僅是文字或是影像上的遙遠與安全,而是一個個在你面前活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