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血尋梅》香港導演翁子光訪台 自認受台灣電影影響創作視角

516
2015-07-17

香港導演翁子光編導的劇情長片《踏雪尋梅》上週於台北電影節舉行放映,導演也率領女主角春夏一同隨片登台和觀眾見面,現場提問非常踴躍,翁子光導演在離台前接受本報專訪時也開心的表示,台灣的觀眾很認真看電影,提問也非常有層次,不但深入影片本身,也關注幕後參與創作的人員。

翁子光是香港新生代導演中最受矚目的創作者之一,雖然從1998年起他便開始參與多部影視作品的幕後工作,但他在執導演筒前最廣為人知的身份是影評人,更曾以此身份擔任兩岸三地多個影展的評審工作,其中也包括了2009年的金馬獎「費比西國際影評人獎」。同時,從2009年起,翁子光也坐上導演椅,曾經發表過兩部自己編導的獨立製作長片《明媚時光》(2009)與《微交少女》(2013),並以《明媚時光》入圍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新晉導演獎」提名。他也是第50屆金馬獎最佳新導演得獎影片《僵屍》的編劇,也擔任過陳可辛、郭子健等知名香港導演的編劇。

《踏雪尋梅》是翁子光的第三部劇情長片,也是他首次嘗試更為複雜的題材與社會視角且兼顧娛樂效果來拍攝的商業電影,改編自香港一宗發生在2008年駭人聽聞的命案,但有別於常見的推理或警匪類型電影,翁子光打破此類電影的敘事模式和善惡分明的二元對立傳統,透過郭富城扮演的資深警探對人性的信念,不斷探尋加害者與死者的當時的心理,以及背後的複雜成因,最後建構出的是一個香港後回歸社會下,底層年輕世代的生存悲歌。而本片卡司不但獲得影帝郭富城力挺,春夏與白只兩位銀幕新面孔的演技也令台北電影節的觀眾為之驚艷,加上技術層面有杜可風、廖慶松、杜篤之等多位前輩加持,本片不但獲選擔任今年香港電影節的閉幕片,也受許多影評人盛讚,是今年影壇矚目焦點。


圖:郭富城在《踏血尋梅》中扮演相信世上沒有惡人的警探,導演也在這個角色身上加上許多有趣的小特色。

談到當初改編這個社會事件的動機,翁子光回憶當時這起命案轟動社會,媒體皆以聳動方式描繪凶案現場與殺手人格,但這個新聞事件讓他思考的是兩人背後的動機與原因,「為什麼一個人第一次見一個人就告訴他想自己死,他又為什麼願意幫他,而這個想要當模特兒的女生又怎麼走上援交之路?這些對很多人來說好像都不重要,這卻是我很想知道的。」翁子光說。而談到主人翁佳梅時翁子光表示,「佳梅不只是一個人,她代表了社會某一群人的縮影。」身為新移民,她受到香港與大陸兩地文化的影響,在香港社會裡感到格格不入,卻又如香港青少年般嚮往成名,同時又因為家裡經濟狀況很希望賺錢,「佳梅身上整個青春期的壓力,可以說香港是新移民生存現狀的縮影。」翁子光說。

也因為這樣的視角,翁子光在《踏血尋梅》之中加入許多對於香港社會人情世故之間的描寫,是香港電影中所少見的作法,可能也因為這樣,又或是因為本片由廖慶松操刀剪接,有些香港觀眾認為這部電影很有台灣味。

翁子光對於得到這樣的評價覺得也很開心,他回憶自己是看台灣電影長大的,在他成長的年代裡,在香港電視台上可以看到許多台灣電影,例如《養鴨人家》(李行執導,1965)、《無言的山丘》(王童執導,1992),以及秦祥林與林青霞主演的文藝愛情電影,都是讓他印象深刻的作品,後來他又在影展中陸續接觸了許多台灣新電影,侯孝賢、楊德昌導演的電影也讓他自此認識台灣過去複雜的歷史,這是港人在求學過程中課本裡學不到的。對於在香港農村中成長的翁子光而言,台灣電影有很多香港在都市化過程中消逝中的人情味,可以在其中看到非常單純的感情。這些電影的精神影響了他日後的創作。「我在這些台灣電影中看到台北的文化裡,一股安靜、卻又沈穩而有力的東西,又可以看到一些關於中國與日本文化的影響。這些電影也都影響到我,因而當我開始拍電影,我也希望自己的電影沈穩一點,不要太喧鬧,多拍一些在生活中提煉的東西。」翁子光說。

在新電影之後的台灣電影,有著影評人身份的翁子光則喜歡林書宇、鍾孟宏、張作驥導演的作品,包括林的《九降風》、鍾的《停車》、《第四張畫》、張的《當愛來的時候》都是讓他印象深刻的電影,而當年《第四張畫》與《當愛來的時候》在台上映的時候,他還特地來台灣一趟,為的就是搶先看到這兩部電影。不過他記得當時影廳內的觀眾很少,讓他覺得很可惜。而在這些電影之中,翁子光尤其喜歡林書宇導演的《九降風》,他也透露2009年他受邀擔任金馬獎「費比西國際影評人獎」評審時的評審會議上,鍾孟宏的《停車》對上林書宇的《九降風》,儘管翁子光更喜歡後者,但當時另一位外國評審無法理解這部電影之中的人情韻味,相較之下比較喜歡有歐洲電影味道的《停車》,因而最後由兩人共識最高的《停車》獲獎,但是他心目中的得獎影片仍是《九降風》。

談到未來的創作,導演希望寫一個有別於之前三部皆以青少年為主角的故事,改以成人為主,他也希望能夠拍一部反英雄的電影。《踏血尋梅》預計將於今年11月在台上映。

(劇照提供:台北電影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