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廣告、MV走到大銀幕:專訪《五月一号》導演周格泰

506
2015-05-06

在許多關於《五月一号》的媒體報導上,我們都已經知道以「劇情MV」著稱的周格泰導演,其實本業是拍攝廣告,但他在媒體前鮮少提起,終於拍出第一部電影長片的他過去其實也是科班出身。周格泰在1980年代就讀於世新三專時期的電影編導科系,會選擇電影科,是因為在之前的求學時期,導演非常喜歡攝影、音樂,也在學校接觸舞台劇的工作,加上1980年代正是台灣的藝文發展風起雲湧的年代,雲門舞集、台灣新電影的出現,都給周格泰許多文化刺激。後來同學的室友一句「周格泰你有沒有想過拍電影?」讓他後來在專科考試選填志願的時候,便將當時僅有的國立台灣藝專電影科(現為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世新電影科放在第一與第二志願。

但為何最後導演卻選擇以廣告作為主業,聽導演說來,就像是人生不經意的隨著機運轉了一個彎,後來的人生樣貌便完全不同。1987年專科一年級的暑假前,周格泰在攝影學老師的引介之下,進入一間位於青田街的廣告製作公司實習,過了一個暑假,從打雜做到小助理,在新學期第一天,周格泰剛結束徹夜的拍攝,站在景美的公車站牌前準備搭車上課,他突然發覺自己已經喜歡上這份工作,於是便一直做到今天,而從小助理出發的他在廣告公司第二年,便接到機會擔任導演,於是就這樣一邊工作、一邊唸書完成了學業,也一直拍廣告拍到了今天。

就跟他在許多採訪中所說的,MV的拍攝其實是因緣際會,在畢業服兵役快退伍的時候,他接到了滾石唱片公司的電話,邀他擔任歌手陳昇「新寶島康樂隊」首張專輯主打歌〈一佰萬〉的MV導演,這支MV雖不像後來有著大量的劇情,但是畫面就已經很有電影感。周格泰導演表示雖然這或許和他喜歡電影脫不了關係,也因為歌曲內容就已經有著電影感,他就配合著歌曲拍出這樣的味道。同時,他不想讓拍MV像拍廣告一樣注重在美術、攝影的經營,與意識形態的展現,因而嘗試用不一樣的方式呈現。也從這支音樂錄影帶開始,他也兼著拍MV了。

擺在心上20年的故事  歷經歲月增添人生感慨

但為何在廣告與MV領域工作這麼多年之後,才用這個埋在心裡20多年的故事拍出第一部長片?周格泰導演說,20年前第一次聽到《五月一号》的故事原形,就很受感動,當時還以女主角心境寫了一封回給男孩的信,寫下這個故事在他心中激起的回音。便是這個劇本的開端,之後也斷斷續續的寫了好多年。在拍完〈勇氣〉、〈童話〉等劇情MV之後,陸續有人帶著劇本邀他出馬拍攝長片,或是希望將他的某支MV故事發展成電影,但他總覺得,自己手上已經有了一個很棒的故事,為何不先從這個劇本開始他的長片,而導演在拍攝廣告與MV的工作上也一直很順利,便也就不急著將《五月一号》拍出來。剛好三年前,周格泰自覺似乎再也不能從拍攝廣告與MV的工作中找到更多的新意,同時他也自認在多年工作經驗之下,自己的影像語言掌握能力已經成熟,對自己的瞭解也夠,便想試著把這個壓了多年的故事拍出來。

而是否因為過了這麼多年,因而在電影裡,才出現了任賢齊與孫鵬飾演的兩位中年好友對於人生與感情的感嘆呢?周格泰解釋,其實在剛開始寫劇本時,任賢齊飾演的林克民與賈靜雯飾演的成年的王蕾都還沒設定年紀,他只確定了劇本兩個不可更動的條件,一是林克民與王蕾17歲時發生的故事,必定要發生在CD出現之前、大家還在聽黑膠唱片的80年代;二為王蕾的女兒白白,也必須和回憶中的林克民、王蕾一樣,正值17歲的青春年華。而林、王兩人長大後的年紀,則是隨著最後故事設定的時空而定。「假設《五月一号》將故事希望在2000年拍攝,林克民與王蕾大約35歲,而王蕾有著一個17歲的女兒,整個故事一定完全不同。」而最後電影在2012年開始籌備,也算是因緣際會下讓林克民與王蕾順理成章的成為40多歲的男女,「隨著男女主角的年紀拉長,我發現故事的包含力會更大,主角的人生歷練不同,對事物的感受力也不一樣。」因而,這個劇本從原本的純愛故事拉高視角,加入了不少人生的感慨。

袁瓊瓊幫忙打通劇本經脈  
周格泰用影像捕捉夏日青春氣息

不過故事陸陸續續寫了這麼多年,「好處是東西會變的很『陳』、很靜、很幽雅,但缺點是它會變固執、很主觀,有很多捨不得移動的東西,劇情就會卡在很多關節過不去。」剛好2012年周格泰遇到了知名編劇袁瓊瓊,和他聊到自己劇本的問題與在工作上的狀態,也把劇本給了袁瓊瓊參考,沒想到隔天馬上收到她寄來的故事大綱,文中將許多癥結通通打破,在透過幾次每週一回的討論之後,兩人確定了最終的大綱,劇本很快就成形,電影也就正式開始籌備。

而袁瓊瓊在談到和周格泰導演工作的回憶時提到,她認為周格泰導演這幾年似乎很著迷於用影像捕捉「氣味」。導演表示這可以回溯到他為梁靜茹拍攝〈崇拜〉MV的時候,當時他帶著劇組到日本北海道的「光之教堂」取景,原訂的計畫是拍攝一支劇情MV。當時正值入秋,他讓工作人員打開教堂的玻璃門,一陣涼風吹了進來,隨帶著湖面也被吹起陣陣漣漪,外面的景色黃紅錯落有致,在教堂放出音樂,歌聲融合了很多環境音,這樣的感官經驗讓他感動之餘不禁思考「我在這個場景拍原本的故事太小氣了。」著迷於當下所見的他決定把故事抽掉,只留下角色的樣態,專注在捕捉人物的狀態與空氣的流動感,讓觀眾從人的樣態去想像故事。在這一次拍攝知道自己能夠捕捉到這樣的感覺後,他便喜歡上這樣的拍攝方式。在《五月一号》裡,他也將這樣的手法加入電影之中,「我希望拍出80年代夏天陣雨過後,樹葉被雨水刷洗乾淨的綠,還有路上那種沒有太多來自於冷氣、汽車的熱,還有高中男生的汗臭味,女生的髮香,我想把這些味道拍出來。」

「導演不要說太多,留一點空間給觀眾」

在回憶的場景之外,有些時候周格泰導演也會在現代的時空下加入比較非寫實的畫面,例如有一場戲,白白同學們在教室頂樓露台嘻笑打鬧,一陣風揚起了女同學的裙擺,導演選擇用慢動作呈現這一剎那,周格泰解釋原本這場戲想表達小女生間的情感,原本特地設計了一場戲交代大家的好情誼,但他覺得故事說的太多了,應該多留一點空間給觀眾,所以把故事拿掉,並把鏡頭拉遠,用一顆鏡頭簡單有效的傳達了他們的感情。這樣的取捨也在剪接之中不斷發生,第一版剪出來時,導演有他要說的話,劇本有劇本要說的話,很多東西都想交代清楚。但在一陣拉扯之後,他最後弄清楚自己的決定,「導演不要說太多話,導演的看法、想法,觀眾知道就可以了,留一點空間給觀眾。」因而,後來的許多剪接版本都是在處理這個減法的藝術,最後呈現到大銀幕上的,已經是第25版。

完成《五月一号》,讓周格泰深覺電影真的相當迷人,難怪這麼多人前仆後繼擁抱電影。對於完成的第一部長片是否已經接近自己的期望,他認為在這個階段還不能太貪心,這部片當然還有很多狀態或想法,可能還沒達到,或是後來在剪接時拿掉的,「我不敢說很滿意,但以此刻的狀態,我可以經營出來的主觀狀態與客觀環境,所端出來的這個作品,我希望大家會喜歡。我也希望對所有歷經一番折騰的劇組成員而言,這一趟旅行是值得的,如果大家都覺得不虛此行,這部電影就值得了」周格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