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跑36小時》揭開外勞逃跑背後的結構性問題

504
2015-04-22

《放映週報》首次舉辦的專題影展「新銳・非台灣製造」已於上週五晚間七點起跑,首場放映紀錄片《快跑36小時》(I Have it Maid),並邀請本片導演「白鬼」Alex Wolfgram與「TIWA台灣國際勞工協會」代表莊舒晴、陳容柔出席映後講堂。Alex在台灣完成碩士學位與工作,紀錄片所拍攝的內容,也是他在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所攻讀碩士時的論文題目,他自掏腰包將論文探討的內容拍攝成紀錄片,希望讓更多台灣民眾與政府相關單位瞭解當前聘用外籍移工的勞雇問題。

近年台灣約有20萬名來自越南與印尼的外籍移工在台從事家事與看護工作,但是據非政府機構估計,約有3分之1的移工被列為逃跑外勞。本片走訪外籍看護與家務幫傭移工,也詢問相關學者、官員、主管機關與民眾,探討迫使其逃逸的潛在原因。透過大量訪談,本片點出家務移工在24小時待在雇主家工作與起居,模糊了工作與休息的時間與空間,使得他們的勞動權益最容易受到侵害。而多半身為女性的家務移工在工作場合中,更容易遇到各種性騷擾的情形。但由於台灣規定外籍勞工來台工作必須簽署為期三年的合約,並在合約期滿前,除非特殊情形不得更換雇主,免對不合理對待,政府雖然也有提供檢舉管道,但是因為舉證不易,使得勞工權益仍無法有效受到保護。因而當他們在工作場所受到不合理對待時,只能選擇逃跑一途。除此之外,本片也點出了政府政策和仲介制度之中的弊病。


圖:雖然主管機關提供了移工申訴專線,但外籍家務移工面對不合理待遇或是性騷擾,仍舉證不易,造成權益無法有效獲得保障。

導演說本片的英文片名來次於英文俗話說的「I have it made」(不愁吃穿)的諧音,而中文片名「快跑36小時」則想反映外籍家務移工在24小時中得完成36小時非人工作量的疲憊處境。現在已經畢業並在台灣就業的Alex回憶,當初剛來台灣時為了生活開銷,也曾在民間教育機構兼職教美語,但因為未被雇主告知是非法打工,因而也曾面臨得躲避移民屬稽查的狀況,因為這樣,他開始認識台灣的相關法規,同時在過程中他發現同樣身為外籍人士,來自於東南亞的外籍移工在台灣卻必須面臨更嚴苛的工作條件與環境。

TIWA代表也向觀眾進一步說明,東南亞移工在台灣所面對許多不合理待遇,但為了工作,多數勞工只能隱忍,直到精神再也無法負荷之後才會毀約逃逸。同時,台灣給予的低薪資、扣薪、佣金等等情形,作為也讓勞工增加很大的財務負擔,因為外籍勞工來台多半還貸款支付高額仲介佣金,其中越南的仲介費則屬於東南亞各國中最高,每位移工必需支付大約5000美元的仲介費才能夠來到台灣工作,在三年中得面對低薪加上來自貸款利息等等經濟壓力,讓來台工作的他們並無法有效改善家境。


圖:(左起)TIWA代表莊舒晴、陳容柔出席本場座談,為觀眾補充更多移工面對的剝削處境。

但他們也補充,有時台灣的雇主也有其苦衷,例如單親職業婦女為了兼顧工作與照顧父母而聘請外籍看護,但為了支付看護費與家計,不得不加班工作增加收入,因而使得雇主必須讓外籍看護額外從事家務工作,卻也侵犯了外籍勞工的權益,形成「弱弱相殘」的難題。

參加本場放映的除了本地年輕觀眾之外,也看到兩位來自歐洲的外籍觀眾,他們非常關心東南亞移工在台灣的處境與權益,對於本片揭露的移工處境與待遇,都感到非常訝異。在映後座談中,他們也向台上來賓請教漁業移工與工廠移工的狀況。TIWA代表解釋,漁業移工同樣也常面臨超時工作、超低薪待遇、以及雇主從薪水扣留膳宿費的不合理待遇,同時因為工作場所在漁船上,因而更是勞動稽查的死角。相較於漁業與家務移工,工廠裡的移工待遇相對獲得較多保障,但雇主仍可能會扣押勞工護照,或者是扣留薪水預防員工逃逸,加上員工不得轉換雇主,他們依然沒有享有完整的勞工權益。而這些外籍觀眾也很好奇在沒有休假、護照被扣押、不得轉換雇主等條件下,「台灣的家務移工到底還擁有什麼權益?」

也有觀眾問到導演在台灣生活,是否會覺得身為白人的身份為他帶來不同的對待,導演認為身為白人,大家看到白人好像都會以為他們「應該很有錢」,但是他也和多數台灣勞工一樣,在台灣公司常常面臨加不完的班,當年來台灣唸書的時候也要想辦法賺錢養活自己。但不可否認台灣民眾對他的確比較友善,或是聽到他能講流利的中文都會感到非常驚訝,「但是面對外勞,他們能說流利的中文好像就是理所當然的樣子。」Alex不認為台灣有嚴重的種族歧視,但是不可否認,台灣人在面對不同族群的時候,無意之間在言行上還是會有小小的冒犯。

參加放映的觀眾也包含了身邊有朋友雇用外籍勞工的年長觀眾,有人認為多數的雇主對待勞工如家人,並沒有惡意,多半可能是在不清楚的狀況下侵犯了外籍勞工的權益。導演認為,多數的台灣雇主對待外籍移工的確沒有惡意,但他們可能是在聘用外籍勞工的過程中,被仲介業者灌輸了不當的觀念,使得他們在無意間侵犯。同時,導演也表示,在多次與主管機關溝通與訪談的過程中,制訂法規的官員對於東南亞外籍勞工仍有「他們就是會逃跑」的偏見,因而在制訂法規時,主要加強限制勞工與雇主之間的權力義務,而非著眼於改善保障外籍移工的勞雇權益,他非常希望讓政府單位看到這支紀錄片,讓他們瞭解問題的核心。

「新銳・非台灣製造」專題影展將於本週五至週日,在國家電影中心的電影教室繼續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