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影展新銳營(II):除了上課,這些東西你也該準備
(上圖:2015柏林影展評審團主席戴倫艾洛諾夫斯基在新銳營主題論壇「2015: A Space Discovery」上分享心得。© Peter Himsel, Berlinale 2015)
前一篇文章裡,我分享了報名過程與心得,這篇就接著分享確定入選後的一些待辦清單、航行的小叮嚀、以及抵達柏林參與新銳營的分享。
上飛機前的四封EMAIL
在通知入選後,新銳營會接連發幾封信件提醒要登記或操辦的事項,第一封信會先請你在限定時間内確認參與,並提供往返的交通資訊給他們。若來年政府有了相關補助辦法,可以請新銳營提供正式邀請函供你申請補助用,他們人很和善、效率也很高,只要補助辦法完整,活動前一個月申請補助的基本期限是沒有問題的,就可以提供機票等交通資訊給新銳營了。
第二封會要求確認與當年的合作旅社登記住宿。因為人數眾多,新銳營會在活動期間提供青年旅社(Hostel)的免費住宿。這表示你會和4-8人共用一房,且是男女混宿,這在歐洲是很平常的,如女生有顧慮,也可以提早像主辦單位要求安排女生房,男性學員則似乎沒有這樣的安排。我自己是申請了入住女生房,覺得比較方便。甚至只要提早詢問,房間的安排應該都有滿大的調整彈性,例如此次菲律賓7位學員們,便在其中一位女導演的請求下,幾乎全數被安排住在同一間,方便彼此互相照應。所以希望來年台灣學員人數也有多到可以要求住同一間房間的機會啊!
若選擇入住其他地方,新銳營並不會另外提供住宿補貼,今年也是有同梯學員自費另住旅館,但是其實青年旅社很舒適,而且每天早上8點和同梯們一起搭接駁車、搭地鐵找路、迷路、凌晨再一起從酒吧共乘計程車回來,是新銳營期間最有共患難情誼感覺的時刻,錯過很可惜。再者,每天其實能睡的就是那四個小時左右,睡哪根本不重要。
回到出發前的準備事項,接著第三封郵件會通知你,新銳營網站已完整上載所有學員資料,並開放編輯自己的個人網頁。新銳營的成立本質就是提供一個平台讓各國的電影新人能交流、合作,因此網站的功能除了介紹新銳營、發佈新聞、報名與選課(下一段會提及)之外,最重要的用途即是成立一個永久性的聯絡網,讓每個學員能夠隨著自己的發展不斷更新個人網頁,以供彼此、以及外面有興趣合作的人追蹤與聯繫。你可以放上個人介紹、過往作品資訊、以及未來拍攝規劃等等資料,若你有興趣想要找跨國合作對象,也可以輕易地透過網站的分類搜尋找到每屆學員的頁面。
最後一封重要的郵件,就是請你上新銳營網站選課。如同上一篇文章所述,新銳營的活動內容包羅萬象,有「新銳高峰會」、「企劃工作坊」、「專業工作室」以及「媒體新銳營」。入選企劃工作坊、和媒體新銳營的學員有各自的私人行程,如導師會面等,為非開放性質,只有工作坊最後的成果發表是有開放參與的。而這兩個活動的學員也比較忙碌,較少參與新銳營安排的各項論壇與課程。入選專業工作室的學員也有同樣專屬於各專業領域課程的安排,但這些課程一開始還是會開放給所有學員申請,時間比重也比較少,因此有稍微寬裕一點的時間可以自行規劃。新銳營學員人數高達300人,因此如果沒有選到課程也不要灰心(非常正常),可以事後和個別課程的老師協調旁聽,或每天早上準時到取票處搶現場票。
圖:由於新銳營提供大量課程,學員必須仔細安排行程,如果沒有選到課,還需要提早去櫃臺排隊換票。
© Chiara Ferrau, Berlinale 2015 |
別忘了名片!
在處理這些網路作業的同時,也需要準備一些帶去的文宣物品:
要準備名片!
要準備名片!
要準備名片!
因為很重要,所以要講三次。
若是電影新人小菜鳥如我,本身沒有名片的話,一定要去印製一批至少200張的份量,試想光是新銳營本身就有300個學員了呢!製作名片還有一個重要的用途--如何製作一張名片,是新銳營其中一堂課「歐洲電影市場展:資金與製作」(European Film Market:Financing and Production)的開場重點,老師要求我們每個學員交各自的名片給她,她則現場檢討哪些名片有什麼樣的缺失。
老師提醒我們,名片的顏色應以淺色、材質以可以書寫的為主,大小也盡量不要與標準規格差異太大,因為在場的各個電影專業人士每天都會拿到許多張名片,越有份量的人越多張。他們在回去整理名片時,可能會在上面註記相遇場合、日期等等。因此,雖然黑色很酷,形狀不同很特別,但並不利於註解和收存。另外,我和幾個新銳營同梯則覺得名片上若放有個人照片會很好記,因為每天真的交換太多張名片了,多半名字和臉會連不起來,但實在是沒人這麼做,所以如果你有勇氣嘗試,絕對會讓人印象深刻!(笑)
另外,如果你有準備拍攝、攝製中尋找資源、或已完成需要發行資源的片子,非常建議印製酷卡與試看DVD,特別是有事先申請企劃工作坊入選的學員。不過,工作坊以外,新銳營主要還是以最初步的認識與交流為主,尋求資金等實際成果不太會在這個階段出現,比較像是打基礎建設的概念。
前往柏林的食衣住行等一般旅行準備就不多做說明了,以兩點為重點:配件、輕便。二月的柏林十分嚴寒,在室外露出接觸空氣的皮膚,用不了多久就會凍到疼痛,但是室內又十分溫熱,因此不需多穿,而是要有保暖的外套和包裹住皮膚的配件,如毛帽、耳罩、手套、圍巾等,以便室內外穿脫。此外,柏林(或者說歐洲)的行人道路普遍以小石磚鋪成,拉著沈重行李很不好走,地鐵也多是樓梯,行李輕便可以省去不少麻煩。
抵達新銳營
到了柏林之後,第一個重點就是趕快去領自己的影展通行證(Badge),因為每天早上都得要刷此證上的條碼,領(爭)取當日與隔日想要參與的課程、活動或觀看的影展片單。這點新銳營網站上的選課系統沒有提及,就是所有的課程、活動、影片放映都需領票才能參與,即便選課時不用事先登記的、或標註公開活動(Public Event)的也是,因為公開活動也是售票給外人,只有預留一定席次給新銳營學員。因此,每天早上8點半就是學員們準時到新銳營專用領票服務台(Ticketing)排隊,領取所選的活動或放映。如果來不及搶到票、或不幸遺失票卷,則可以在現場等候補位入場。德國人很注重準時,所以持票者遲到也會被拒絕入場,這點要注意一下。
出發前,我本來很興奮要好好利用新銳營的影展通行證,看遍影展厲害的片單,但是在領證時才發現,柏林影展的規模十分巨大,新銳營的通行證層級,是完全不能看柏林影展競賽片的,甚至無法進入主場館(Berlinale Palast)。也就是說,我與我心心念念的荷索(Werner Herzog)、溫徳斯(Wim Wenders)、帕納希(Jafar Panahi)等大師新片徹底無緣,因為想花錢買票也來不及了,影展網站顯示早已銷售一空。
看片?哪來的美國時間?
沒過幾天我就發現我多慮了,我們根本就沒有什麼時間看片。新銳營規定我們不能領取活動期間晚上六點以前的電影票,而每晚幾乎都有不同單位(如各國的主題派對)、劇組(首映慶功)、影展單元的派對活動,學員們多半積極參與,以增進情誼或擴展人脈。我印象很深的是有一次等上課的空檔裡,有位美國女導演說「影人(filmmakers)來影展沒有在看片的啊,我們是來工作的(推片、交際),大概只有要買片的人和媒體有時間看片吧。」這是我從來沒有想過的事,因為過往帶著畢業短片作品參加影展時,我都是單純地以看片為主,不習慣夜生活、喝酒的我,甚至不會久待影展酒吧等活動場合,也不太好意思主動與別人交談、介紹自己。而這一切在這裡是如此的自然,真的讓我學到很多,也特別感謝帶著我突破自己的東南亞同梯們。
每天晚上的派對結束後,回到旅社大約凌晨三點,隔天還是要趕早上8點的接駁車前往活動會館(HAU2)。雖然也有地鐵可以搭,但是套一句2013年新銳營學長Edward Gunawan(一位年輕的印尼製片,今年他製片的首部長片《How to Win Checkers Every Time》即入選了今年的電影大觀單元)的話:「一起搭早車的同梯會特別有革命情感,在接駁車上可以交流這一天的規劃,例如有哪些派對等等,這些是不會公佈在網站上的,以口耳相傳邀約。此外,這些人也正是願意付出、花費心力的人,是夢寐以求的合作夥伴。」另外一個值得早起的原因就是每天的全體集合早餐時間,也是建立情感與友誼最好的時間。當然,早餐本身的品質就很値回票價了。
新銳營的活動重點是學員們彼此交流、創造互聯網與跨國合作基礎,因此有許多活動安排是以此為目的:例如全球快速配對(Global Speed Matching)是新銳營剛開始時,讓來自世界各地的學員們每5分鐘向一個人介紹自己、快速認識彼此的安排,另外也有交誼晚餐(Dine & Shine)是新銳營規劃我們和參與柏林影展的各個貴賓共餐認識,進一步拓展我們的人際網絡。不過,也正因為這些活動以快速認識為方法,其實也容易流於表層,以交換名片留下聯繫方式為主,深刻的交流還是需要後續的聯絡、交談。
圖:新銳營學員Zethu Mashika和Bradley Liew在全球快速配對。
© Peter Himsel, Berlinale 2015。 |
進入課堂:專業課程比大師講堂收穫多
課程裡最吸引人的大概就是大師講堂了,今年的大師包含今年柏林影展評審團主席、《黑天鵝》導演戴倫.艾洛諾夫斯基(Darren Aronofsky)、德國傳奇名導溫徳斯(Wim Wenders)、《駭人怪物》韓國導演奉俊昊(Bong Joon Ho)與美國配樂大師霍華.蕭(Howard Shore)等。我和同梯們為了坐在第一排看艾洛諾夫斯基提早了半個小時去現場等開門。也是在那時我們和一起來等門的觀眾聊天,才知道原來外面購票入場的民眾,當初也是準時在電腦前等待開放購票,搶在秒殺前一刻按下購票鈕。這些觀眾不見得是電影相關人士,卻跨國來參加這個大師講堂,就為了目睹仰慕的導演。只是很可惜的是,因為大師們行程滿檔,他們在座談過後就即刻離去,沒有多的時間和我們做交流。而這樣的大師講堂雖然星光奪目,實際上比較偏向大師分享,題目比較廣泛、時間也短,沒有太大的學習效果,較多是了解大師們個人故事、沾染偶像氣息的巨大滿足感。
對我來說最有收獲的課程反而是一些較為專業指向的課程,例如《殺死你的心頭愛》(Kill your Darlings),是一堂電影剪接概念的課程,由美國剪接大師蘇珊.科達(Susan Korda)授課,她也是美國紀錄片大師、去年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焦點導演艾倫.柏林納(Alan Berliner)的故事顧問(Story Consultant)。她上課幽默風趣,而且透過經典電影實例如《大白鯊》(Jaws)、《我倆沒有明天》(Bonnie and Clyde)等,帶領我們體驗與討論剪接的奧妙。另一堂我十分有收獲的即是《歐洲電影市場展:資金與製作》,由Sydney Levine授課,她從名片指南、歐洲電影市場展型錄開始介紹,再一路帶我們走過歐洲電影市場展會場,說明不同電影公司攤位的屬性,以及我們可以如何尋求拍攝製作、發行銷售的方式。短短一個小時的課程裡,我的腦海像宇宙大爆炸一樣,這些在其他學員眼裡多半早已熟悉的資訊,對我來說卻是發現新大陸,此時我更深刻感受到學電影教育與產業的脫節。而這些對於台灣的高端製片、發行、銷售公司也很熟悉,為什麼卻無法下達到教學這一塊呢?
新銳營還有包含很多來自不同電影領域的課程,而同時間大約有3到4個不同課程與活動在進行,因此在選課時即可仔細考慮你想上哪些課程的時間安排。強烈建議你另外製作一個課程時間表的word檔,可以存入手機裡或印出方便攜帶和查閱,裡面也列上同時間其他課程的資訊以便異動時的備案,下回我將繼續分曉新銳營的課程觀察。
柏林影展新銳營的課程與活動選課列表:
http://www.berlinale-talents.de/bt/programme/live?date=2015-02-07